《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4)

选编:宇祥

图为清 沈宗骞《竹林听泉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83
【字号】    
   标签: tags: , , ,

(接上文)

2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后汉书》)

【译文】志士再渴也不饮盗泉的水,廉者再饿也不吃嗟来之食。

26、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译文】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俸禄不够多而感到耻辱,而应该想想自己的学识够不够渊博。认为不要在官位俸禄上患得患失,而应去追求道德和学识的进步。

27、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元史》)
【译文】要修身,应先从心灵做起;要想要求别人,首先要求自己。

28、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三国志》)
【译文】仁义哪里是专属于特定人们的,奉行它,就是君子;违背它,就是小人。

29、养心莫善于寡欲。(《明史》)
【译文】修养内心的好办法是减少欲望。

30、欲不可纵,渐不可长。(《明史》)
【译文】欲望不能放纵,小错不可令其滋长为大错。

31、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译文】大丈夫要有远大志向,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旺盛。比喻人须立志,不怕困难,逆流而上。

3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译文】比喻有志向的人即使年老,仍有雄心壮志;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待续)

 ──转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大诗人白居易在《好听琴》诗中描绘出了音乐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益处。音乐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各国古代文明就把音乐当成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古埃及有“音乐为人类灵魂妙药”的说法。
  • 发源于中国本土的道家文化素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同样认为有施必有报,且提出了一个轮回的概念,也就把这种感应现象在时间上延伸为三生果报,在空间上扩展至六道轮回。所以在儒释道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之事迹,不仅是广见于佛经道藏之中,历代的稗官野史、坊间杂记、笔记小说,也都在老生常谈着这些果报不虚的故事。
  • 新唐人电视台两年前推出首部大型讲史系列节目《笑谈风云》,以中国的正史为基础(主要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讲述历史的风云变换,展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帮助观众重新看待历史、思考历史,树立正统的历史观,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节目主讲章天亮博士,以独特的大历史观,笑谈风云变幻的中国五千年历史,再现传统文化的精髓。
  • 本来想凑凑最近的热闹,说说那个老掉牙的马克思和他对世界的百年荼毒,谁想没拉住思绪,脑中一下蹦出了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
  • 忠孝节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四字道德准则。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与做人应坚守的“节”,与人类应遵循之行为标准“义”一起,成为主流社会观念文化。
  • 煌煌一部《康熙字典》,影响后世几百年,康熙皇帝亲为撰序,赞其“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无一音之不备”,至今还是文字工作者的参考书。它的总纂官叫张玉书。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是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进士,曾在府县中任职多年,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欧阳修晚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太子少师衔致仕。
  •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 “大历史观”这并不是一个宣传的口号,而是我们试图从整体上看待五千年的历史,并探索和发现贯穿于这五千年历史中的密码。
  • 当年他父亲汪楷教育他求做官、先要求做人,看来他是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诲,并将它贯彻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