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4)

選編:宇祥

圖為清 沈宗騫《竹林聽泉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83
【字號】    
   標籤: tags: , , ,

(接上文)

25、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食嗟來之食。(《後漢書》)

【譯文】志士再渴也不飲盜泉的水,廉者再餓也不吃嗟來之食。

26、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多,而憂智之不博。(《後漢書》)
【譯文】不要擔心職位不夠高,而應該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俸祿不夠多而感到恥辱,而應該想想自己的學識夠不夠淵博。認為不要在官位俸祿上患得患失,而應去追求道德和學識的進步。

27、欲治身,先治心;欲責人,先責己。(《元史》)
【譯文】要修身,應先從心靈做起;要想要求別人,首先要求自己。

28、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三國志》)
【譯文】仁義哪裏是專屬於特定人們的,奉行它,就是君子;違背它,就是小人。

29、養心莫善於寡欲。(《明史》)
【譯文】修養內心的好辦法是減少慾望。

30、欲不可縱,漸不可長。(《明史》)
【譯文】慾望不能放縱,小錯不可令其滋長為大錯。

31、丈夫有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譯文】大丈夫要有遠大志向,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年紀雖老而志氣更加旺盛。比喻人須立志,不怕困難,逆流而上。

3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志》)
【譯文】比喻有志向的人即使年老,仍有雄心壯志;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並不衰減。

(待續)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 大詩人白居易在《好聽琴》詩中描繪出了音樂對人們身心健康的益處。音樂自古以來就被認為與人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各國古代文明就把音樂當成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古埃及有「音樂為人類靈魂妙藥」的說法。
  • 發源於中國本土的道家文化素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之說。從古印度傳來的佛教,同樣認為有施必有報,且提出了一個輪迴的概念,也就把這種感應現象在時間上延伸為三生果報,在空間上擴展至六道輪迴。所以在儒釋道文化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因果報應之事跡,不僅是廣見於佛經道藏之中,歷代的稗官野史、坊間雜記、筆記小說,也都在老生常談著這些果報不虛的故事。
  • 新唐人電視台兩年前推出首部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以中國的正史為基礎(主要是《二十四史》、《資治通鑒》),講述歷史的風雲變換,展示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幫助觀眾重新看待歷史、思考歷史,樹立正統的歷史觀,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節目主講章天亮博士,以獨特的大歷史觀,笑談風雲變幻的中國五千年歷史,再現傳統文化的精髓。
  • 本來想湊湊最近的熱鬧,說說那個老掉牙的馬克思和他對世界的百年荼毒,誰想沒拉住思緒,腦中一下蹦出了馬爾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獨》。
  • 忠孝節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傳統四字道德準則。忠、孝是中國古代社會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與做人應堅守的「節」,與人類應遵循之行為標準「義」一起,成為主流社會觀念文化。
  • 煌煌一部《康熙字典》,影響後世幾百年,康熙皇帝親為撰序,讚其「開卷了然,無一義之不詳,無一音之不備」,至今還是文字工作者的參考書。它的總纂官叫張玉書。
  •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是宋代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是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進士,曾在府縣中任職多年,後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官職。歐陽修晚年,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以太子少師銜致仕。
  •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 「大歷史觀」這並不是一個宣傳的口號,而是我們試圖從整體上看待五千年的歷史,並探索和發現貫穿於這五千年歷史中的密碼。
  • 當年他父親汪楷教育他求做官、先要求做人,看來他是牢牢記住了父親的教誨,並將它貫徹於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