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宋词系列之二

【品读宋词】含蓄婉约的相思

作者:兰音
李清照像(左)和清沉铨绘《荷塘鸳鸯图》局部(右)。(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3694
【字号】    
   标签: tags: , , ,

如果有一对夫妇,他们彼此敬爱,志同道合,便能结下深厚的情义。但是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而分隔两地,重情重义的他们也会加倍地思念对方,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绵绵不绝的相思。所以在古时候,那些描写离情别意的诗句总能触动人的心弦,让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

宋代就有这么一对夫妇,可以说是才学相当,情深意笃,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没多久,他们时有别离,那位妻子就非常想念丈夫。到了清秋时节,她看到留有残香的枯荷,触摸到沁着微凉的竹席,这些事物似乎都在加重这份思念。她独自在池塘边漫步,又提起罗裙登上小船,希望借此排遣内心的惆怅。但是,天上白云飘过,她不禁想: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寄书信来呢?其实啊,她也明白,自己和丈夫心意相通,远在天边却都怀着一样的相思。而且这相思都是无法排遣的,刚刚离开了紧蹙的眉头,又悄悄涌上心头⋯⋯

这对夫妻,就是两宋第一才女和金石学家——李清照和赵明诚了。特别是李清照,以婉约清丽的词作位列古代才女中的翘楚。而她那段动人的相思意,正是她的一首传颂不衰的经典词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刚刚离开了紧蹙的眉头,又悄悄涌上心头。图为清人绘 《仕女琴棋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词境赏析

《一剪梅》和其它很多词作一样,只有词牌名而没有题目,人们整理时都用词的首句作题目来区别。但是哪怕没有题目或者序言作为提示,我们在品读这首词的字句,很容易感受到有情人在相思之苦中表现出的深情与忠贞。“红藕香残玉簟秋”,全词起句就点出了时令,粉荷凋谢、竹席微凉,正是凉气初起的清秋时节。红藕香残,乃是眼睛所见的户外景色,玉簟秋,是肌肤所感的室内陈设。词人选取的一残一秋的事物,色彩清雅,意象蕴藉,同时也反映了词人高雅的艺术品味和孤独落寞的内心世界。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词人所处的时间、环境,更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词人开始描述自己一天内所做的事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是闺中少妇,举止优雅,因而她在白天,轻轻提起裙摆,在湖上泛舟游赏。前面写到了荷花凋谢,加上词人是独自一人,所以这时的乘舟出游,并不像她早年“误入藕花深处”那般逍遥轻快。因为是独处,词人心中挂念丈夫,这时不过是借泛舟散心。但是词人也曾说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的做法只是让思念更加沉重罢了。

这不,当她怅望天空时,心思又飘向了远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白云悠悠的碧空,令她遥想,丈夫会不会给自己寄来家书,抚慰她的相思呢?大雁南来北往,随季节迁移,这种天然的特性让它们成了古时候传信的使者。当人们看到大雁飞过,心中都会涌起相思之意和羁旅之情。

就像南朝一首民歌唱道:“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词人在这里也是因为思念丈夫而不得见,望断天涯而联想到书信,进而想到传信的大雁。她又感叹,那鸿雁归来的时候,清澈的月光正洒满西楼。月光也是文人常用的表达相思的意象,词人用在这里也是表明,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从早到晚、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消减。到这里,一个含蓄温柔的痴心女子的形象烘托出来了。

下阕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照应了上阙“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的内容,也有比兴效果,寄寓了夫妻别离、年华流逝的感慨。接下来,词人从叙事转向了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笔法精妙,从自己的相思转向描写双方彼此思念,娓娓道出词人与丈夫心心相印、天涯若比邻的默契和深情。而由思及愁,是情绪的发展,但是词人也只用一个“闲”字带过,流露出古人哀而不伤的中和气质。

结尾三句是全词的精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前面的写景、叙事、抒情的铺垫,词人的这份情感自然是无法淡化的,而且它宛转跌宕,刚刚从眉头散开,很快又漫上心头。特别是最后八个字,明白如话,却工整巧妙,读来朗朗上口。其实词人的创意,来自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但可贵的是她能翻出新的笔意,艺术境界又在前人之上,更能体现出诗词本身的音韵美感。

李清照不仅词写得好,还是词学专家。图为明人绘《仕女图册》(公有领域)

词人背后的故事

《一剪梅》的作者是才女李清照,她在词作的造诣极高,被后人尊称为“婉约词宗”。那么她是怎么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首先,她可是位名副其实的名门淑女,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也是朝中大臣,而且藏书丰富、擅长诗文;她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文学修养也极好。所以李清照自幼生活在优雅富裕、文学氛围浓厚的书香家庭,加上她才华过人,在少女时代就已经才高学博、文名远扬了。她的《如梦令》,也就是留下那句著名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作品一经问世,就轰动京城,令文人们击节称赏。

李清照不仅词写得好,还是词学专家。她有一篇著名的《词论》,概括了词的源流和发展,并对那些著名的词人一一点评,坦率地指出他们的风格和不足,最后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精妙结论。她认为,作词的要求比诗文复杂得多,应具有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等特点。如果不是自身对词有深入研究,李清照又怎能评判历代词人,并确立词的标准呢?

到了十八岁那年,李清照和门当户对的才俊赵明诚结婚了。两人虽然都是贵家子弟,但是生活非常简朴;更难得的是,他们在诗文、金石方面都有着同样的爱好,这也奠定了他们深厚的感情基础。但是呢,李清照新婚不久,她的父亲李格非陷入历史上著名的“元佑党争”。李格非被罢官,他的家人也不能在京城居住,李清照只能随父还乡,不得不与丈夫别离。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清照写下许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词作,《一剪梅》就是其中的杰作。

既然《一剪梅》写得这么缠绵悱恻,那么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一定非常美满了。我们跟大家分享几个他们的小故事。根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的记载,他们为了收藏古代的碑文,常常要典当衣物,但是他们一起反复研究,乐在其中,自谓“葛天氏之民”。葛天氏是远古部落,民风古朴淳厚,李清照借此描述夫妻俩安贫乐道、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赵明诚在地方做官,他们俩四处收集古画、古玩、古籍,每得到一件宝贝,都要把玩欣赏许久,夜深了才肯休息。

后来,他们家的藏书已经超过许多收藏家,他们就玩起了文学游戏。两人一边烹茶,一边提出一个典故,谁能够猜出这个典故在某书某卷的第几页第几行,谁就胜出,优先饮茶。李清照天生博闻强记,所以她赢的次数特别多,经常得意地举起茶杯大笑,还不小心把茶水泼到衣襟上。这个高雅的闺房之趣也成了文人笔下的一个典故,清代纳兰性德有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就是说的这件事。拥有这么一段良缘,难怪李清照和丈夫分开后,能够写出那么刻骨铭心的相思词句了!@*#

点阅【品读宋词】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她是古今未见的“天之骄女”,她身家高贵、金枝玉叶,她才高八斗、天纵英才,她的精神与物质、亲情与爱情、名声与成就、识见与历练,样样不缺、样样不凡,她能跟李白、李后主﹙煜﹚二位大家在“词”的领域里齐名,她能随手轻捻一阙词,即风华千万、千古流传,她的存在是华夏文学中的奇葩,她的传作里有太多洞悉世情的经典,她有一颗冰晶玲珑的心,一种敏锐慧黠的眼光,还有…还有…..她这一生令人不胜唏嘘的生平吧;她风光的来到这世上,在赞叹与掌声中成长,却在长长一生的行路中,被迫在国破家亡的大时代下,一而再、再而三的狼狈而卑微的丢失了所有,最后她孤老何往?她隐姓埋名、染垢流离、不知所终、卒年不详……. 。

  • 然而政治是无情的,因为当朝的权力更迭,清照亲眼看见自己的父亲因立场不同而被自己的公公在新旧党争时给排挤掉,被朝廷给罢了官,两个亲家因政见不同而交恶,她曾上书求公公救父,哀痛陈词:“何况人间父子情?”,但还是没用。这种现实环境瞬息万变,道义恩情全不顾的政治生态,令清照不屑与愤慨,后来她在公公拜相之时,清照也献诗说:“炙手可热心可寒”,诗中存有讽喻。之后果如清照所料,赵家最终也被蔡京所诬陷了。任何处心积虑只为经营仕途的人,到底一样坐不住那权力斗争的顶端。
  •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对考古学极下功夫。夫妇俩伉俪情深,可谓琴瑟和谐。
  •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四----?),是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女性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她最大的成就在于诗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公认为在宋词的创作上成就不俗,有文集传世。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 宋代会填词的女子大约可分为三类。一、出身书香家庭的名门淑媛,家中有父兄辈可以教导诗词,如李清照、朱淑真等;二、与文人士子交往甚密的青楼女子,她们都要接受严格的诗、书、琴、棋、画、茶、酒等教导…
  • 李清照出身望族,1084年生于山东济南,家学渊源,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苏轼的学生,深受赏识,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精通文章。李清照自幼天资聪颖,家中藏书甚丰,李清照常手不释卷,少女时代,就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妙句名动汴京。
  • 晴空万里,潇潇烟雨,人生两种不同的风景,您更喜欢哪一种呢?有的人可能喜欢阳光普照、天高气爽的明媚,也有的人可能喜欢珠帘卷雨、绿肥红瘦的清新。不过对于北宋一位大文豪来说,这可不是一道难以取舍的选择题。晴和雨,在他心中没有分别,都是一道自然的风景。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