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大家】系列: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

【元曲大家】名闻天下、声震闺阁的郑光祖

作者:兰音
南宋 刘松年(传)绘 《山馆读书图》局部。 (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元曲四大家关、马、白、郑,其中郑光祖是后起之秀,唯一一位元杂剧后期的代表作家。元曲的发展,也有个自盛而衰的过程,总体上来说,元朝初期的作家成就要高于后期,因此四大家的人选也多集中在早期文人。

不过郑光祖一点不比前辈逊色,几乎要抢了元人之最关汉卿的地位。特别在明代,有人就非常推崇郑光祖,比如戏曲理论家何良俊就分析道:“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四友斋丛书》)

当然这番论述仅是一家之言,不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郑光祖卓越的艺术成就,才会让后世尊为元朝文坛巨擘,甚至是元曲第一人。

戏曲界的老先生

和大多数元代文人相似,郑光祖留下的故事非常少,若不是载入《录鬼簿》,恐怕郑光祖真的要湮没于历史,默默无名了。我们今天大概知道,郑光祖字德辉,是平阳襄陵人(今山西境内),早年习儒为业,后来在杭州做了一名小吏。

郑光祖与同病相怜的文人、多才多艺的伶工倾心相交。图为元曲演出壁画。(公有领域)

区区一名小吏,自然无法像他的名字那样光宗耀祖。而且郑光祖性格方正耿直,不轻易与人结交,因而官场上的人大多瞧不起他,他一辈子也没什么升迁的机会。不过郑光祖并非不通人情世故,只是为人处事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不屑做那些阿谀逢迎之事。

郑光祖真正的好友,在文坛、在剧场,与同病相怜的文人、多才多艺的伶工倾心相交。郑光祖对于知己良朋,才是真心相待,情深义浓,如《录鬼簿》所说:“久则见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

不知他是否像关汉卿那样,偶尔登台演绎杂剧,但郑光祖也经常和他们一起钻研曲词、唱功、表演等技艺,得到梨园界的由衷敬服,被尊称为“先生”。在他生活的年代,人们提起“郑老先生”,不必道名号,谁都知道说的是郑光祖。其声名之盛可见一斑。

别看老先生在官场上人缘不佳,他可是有许多真朋友的。据《录鬼簿》载,郑光祖去世后,火葬于杭州灵芝寺,很多人都来吊唁,各有诗文。古人重视葬礼,都希望入土为安,郑光祖却是草草火葬,可见其身世困顿落寞;而他得众人送葬,为他凭吊赋诗,又见其身后哀荣无限,胜却人间无数。

他所生活的时代,元曲经历了大师辈出的繁盛时期,散曲、杂剧都日臻成熟。郑光祖站在众位巨人的肩膀上,以落魄文人的身份投身创作,却完成了许多曲词优美、感情深挚的杰作,促成了元曲在后期的辉煌。

隐逸志 羁旅愁

在今天,郑光祖存世的作品主要有小令六支、套数两套和五部杂剧,其中以《倩女离魂》《王粲登楼》最为知名。他的散曲数量不多,却涉及到主要的元曲题材,也从侧面展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郑光祖从山西到江南做官,最后客死他乡,可说是一生飘零,因而羁旅愁思也是他生命中的一大主题。图为元 赵孟頫、赵雍、赵麟,《吴兴赵氏三世人马图》卷(赵麟部分)。(公有领域)

元曲最常见的是叹世隐逸主题。郑光祖官场上摸爬滚打,既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又无法实现儒者治国平天下之志,万般失意下便生出隐世之心。如小令《塞鸿秋》,他在第一段就赞颂了陶渊明看破世情、辞官归隐的超然之举,“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陶渊明也是元人作品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人物,郑光祖亦借古人事迹,表达自己的心志。

再看末段:“金谷园那得三生富,铁门限枉作千年妒。汨罗江空把三闾污,北邙山谁是千钟禄?想应陶令杯,不到刘伶墓。怎相逢不饮空归去。”前四句一句一典,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以豪奢著称,代表财富;铁门限就是铁做的门槛,用来阻挡阴间鬼魂,以期延长寿命,代表长寿;汨罗江指三闾大夫屈原含恨沉江之事,代表忠君理念;北邙山上多是王公贵族的墓地,这些墓主生前皆尊享千钟粟,代表显贵。

郑光祖将世人追求的四大美好事物——富、寿、忠、贵全面否定,这也是他在仕途受挫、报国无门的困境下,深感人生短促,荣华富贵稍纵即逝而引发的感慨,他更为自己和其他忠良贤士遭到贬抑的现实,深感失落、愤懑和叹惋。

曲词的最后三句,是作者再次阐发他的人生选择,要向陶渊明、刘伶那样远离红尘,诗酒自娱。若是知音相逢,一定要和他狂歌痛饮,携手归隐,今生今世才不虚此行。这三句格调转向豪宕,表现了作者看淡世间执念,洒脱旷达的情怀。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竟入烟霞。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涡、鱼网纶竿钓艖。断桥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郑光祖从山西到江南做官,最后客死他乡,可说是一生飘零,因而羁旅愁思也是他生命中的一大主题。他有一首《蟾宫曲·游子》,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西风秋水、老树寒鸦、雁落平沙、断桥茅舍、红叶黄花等景致,构成一幅内容丰富、色彩秾丽的深秋图卷。

一人一马在旅途中独行。由于生活的不顺遂,作者总是在追寻、在漂泊,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背井离乡了。这一路走来,征尘不断,仿佛压得马鞍更沉重了,人也懒得挥鞭赶路。因为他知道,人生的漂泊之旅没有尽头,这一片醉人的秋景只能加重他心中的悲愁。而他也只能慨叹一声:“离人又在天涯!”

倩女离情 芳魂相随

郑光祖是写情的高手,散曲尚且情感沉郁,笔下的杂剧更是感人至深。他也是文采派的代表,其剧作和散曲,文词秀丽,音律婉谐,颇受后世爱赏。《太和正音谱》用极为华美的比喻来称赞他:“郑德辉之词,如九天珠玉。其词出语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临风而生珠玉,诚杰作也。”

倩女沿着河堤而行,岸边莎草霜降,不仅路滑,还湿了纱裙罗袜。图为明 张灵绘 《招仙图》局部。(公有领域)

他的才子佳人剧《倩女离魂》,塑造了一位忠贞不渝、超越生死的闺秀张倩女。这个故事取材于传奇《离魂记》,讲述了张倩女和书生王文举本有婚约,书生因无功名而遭到张家悔婚,只得进京赴考。倩女在家中相思成疾,灵魂却追随书生而去,直到书生状元及第和他一同还家,倩女的灵魂与身体合而为一,两人正式成婚,皆大欢喜。

这部剧最大的亮点,乃是“离魂”的巧妙构思,它打破时空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展现这段凄美情缘。其中第二折,就集中展现了这段富有奇幻色彩的情节,讲述了倩女魂魄月夜追赶书生的过程。月色朦胧,江水泠泠,倩女飘飘渺渺,跋山涉水追赶到此。

此时的倩女,既有新奇之感,也有独行之忧。几段曲词,惟妙惟肖地刻划出倩女复杂微妙的心理:

[调笑令] 向沙堤款踏,莎草带霜滑。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看江上晚来堪画,玩水壶潋滟天上下,似一片碧玉无瑕。

[秃厮儿] 你觑远浦孤鹜落霞,枯藤老树昏鸦。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

[圣药王] 近蓼洼,䌫钓槎,有折蒲衰柳老蒹葭。傍水凹,折藕芽,见烟笼寒水月笼沙,茅舍两三家。

倩女沿着河堤而行,岸边莎草霜降,不仅路滑,还湿了纱裙罗袜。她自述匆匆赶路的艰辛,展现出娇怯少女离家远行时,对前途迷茫凄苦的心境,以及坚毅不拔的性情。她的魂魄脱离了身体的束缚,这个奇特的经历带给她全新的体验。一路走来,倩女也忍不住观赏从未见过的景致。她举头仰望,看到月光映在江面上,天水交相辉映,犹如无瑕碧玉一般。她忍不住陶醉在潋滟如画的景致中,而这也正是她纯洁心灵的写照。

第二、三段继续描写萧疏的秋景,渲染幽迷凄清的氛围。倩女远眺江面,看到的是落霞、孤鹜、枯藤、老树、昏鸦之物,首二句化用前人词句,更添蕴藉典雅之美。突然,一声长笛无端响起,在静谧的江边月色下,显得更加幽怨凄怆。倩女耳边,又响起棹歌和摇橹声,生动地衬托出她内心张皇不安、飘摇不定的状态。

渐渐地,倩女走到书生泊船的江边,看那近处,衰柳蒹葭,寒水烟沙,零星几处人家,皆是凋零衰败的景象,更让人感到孤独迷茫。这些景物描写,与倩女凄楚孤寂的心境浑然相融,营造出迷濛冷寂的情境,又不失淡雅清丽之风,读来让人如亲历其境。后人评价此剧“酸楚哀怨,令人断肠”,也正因如此,倩女的形象才如此深入人心,郑氏剧作才有名闻天下、声震闺阁的轰动效果。

名士登楼愁更愁

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登楼作赋而名垂千古。郑光祖把这位风流名士的事迹加以改编,完成了一部颇具自传性质的杂剧《王粲登楼》。这部剧采取文人发迹的叙事模式,讲述王粲才高傲慢,丞相蔡邕有心磨练他,故意多次羞辱刁难。后来王粲投奔刘表亦不得重用,滞留荆州,因而登楼遣怀。最后他的万言书得皇帝赏识,被封为大元帅,王粲又和蔡邕消除误会,和蔡女结为连理。

王粲投奔刘表亦不得重用,滞留荆州,因而登楼遣怀。此为《黄鹤楼图》,元 夏永绘。(公有领域)

这部剧在情节、结构方面无特别之处,然而曲词工丽典雅,气概爽烈慷慨,对人物心理描写非常生动传神,仍然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以第三折登楼作赋的内容为例,王粲处处碰壁,才志不得伸展,因而心灰意冷,和贤士许达登上风月楼排遣愁怀。哪知登高后,浩渺江景反而勾起思乡之情。王粲进而联想到,自己蹉跎岁月,壮志难酬,不禁悲从中来。

作者用几段曲词,抒发王粲游子飘零的乡情:

[迎仙客] 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干栏干在天外倚。(许达云)这里望中原,可也不远。(正末唱)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带云)看了这秋江呵,(唱)越搅的我这一片乡心碎。

[红绣鞋] 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许达云)仲宣,既如此感怀,何不早归故里? (正末云)吾兄怕不说的是哩! (唱)争奈我身贫归未得。

[普天乐] 楚天秋,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云)老兄,小生有三桩儿不是。(许达云)可是那三桩儿不是? (正末云)是这气这愁和这泪。 (许达云)气若何? (正末唱)气呵做了江风淅淅。(许达云)愁若何?(正末唱)愁呵做了江声沥沥。(许达云)泪若何?(正末唱)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第一支曲,描写王粲登上风月楼,欣赏到的壮丽景色,然而雕梁画栋、十二栏干,却让他忍不住眺望故乡。再看那奔流的江水,更是牵动思乡之心,让人心碎欲绝。这一笔法,不仅写出江水汽势,更衬托他激烈澎湃的愁绪。

接下来,王粲细说乡情,以及漂泊在外的无奈。他这边泪眼望穿、归心似箭,而家中老母此时也在焦急地期盼团聚。但是他功名未就,辜负母亲厚望,无颜就这样落魄地回家。而那秋江景色,无一不是他凄楚心情的写照:淅淅江风是郁郁不平之气,沥沥江声是思乡情切之愁,霏霏江雨更是他流不尽的千行泪。

这三支曲子,在艺术境界上完全不逊于王粲本人的《登楼赋》,剧中的王粲即眼前景、唱心中情,满腔郁闷苦恨之情痛快淋漓地跃然纸上。郑光祖同样是请古人为自己代言,道出自己身贫不敢归、有志不获聘的复杂心理,而这也最能引发后世失意文人的情感共鸣。

点阅【元曲大家】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
  • 元朝除了为后世留下了杂剧、散曲和南戏(传奇)外,还留下了一些优秀的史诗。比如藏族民间说唱体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是在元朝写就的。当时在全国广泛流传。还有《密勒日巴传》,作者署名是后藏疯人海如嘎,成书约在13世纪后期,主要描写僧人密勒日巴的一生。
  •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据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 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出身金朝的官僚家庭,其父亲白华,是仕金枢密院判官,也是著名文士。白朴处于动荡的年代,蒙古军攻南京(今开封)时,父亲随哀宗奔归德,母亲被掳送往蒙古军中,当时白朴年甫七岁,由父亲的好友元好问收养,元好问视如已出。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作为名臣,张养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为文学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对张养浩的了解,大概就是从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开始的。
  • 背井离乡的人,总不免生出天涯之叹。这份浓郁的乡愁如何排遣,是饮一杯浊酒,还是洒两行热泪?元朝的失意文人,却饱蘸笔墨书写一支小令,仅仅二十八字却成为一篇千古绝唱。
  • 如果马致远仅以清丽典雅的散曲,就成为元曲第一人,恐怕不能令人信服。他在元曲的杂剧领域,同样取得了显着成就。据史料记载,马致远共创作杂剧十五种,传世七种。这些戏曲,也有鲜明的马氏风格,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评赞的经典。
  • 关于马致远的评赞,最诗意的一段是:“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这是元末杂剧家贾仲明为他作的挽词,马致远的两大美称——马神仙、曲状元都是出自这首词,足见影响力之大。
  • 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要想评选出个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选,在历史上就争议颇多。不过对于谁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无异议,此人正是誉满天下的关汉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