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蒹葭〉

作者:明珠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83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俗称芦苇;茎可造纸、盖草屋、编席等。根茎叫芦根,可供药用。穗可做扫帚。“苍苍”众多、茂盛。“白露”指秋天的露水;因为秋天五行属金,其色为白,故称。“白露为霜”言外之意是说待到秋露开始凝结为霜,芦苇变黄,就可以割下来使用了。

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贤人(品德高尚之人);《诗经》有三首诗用到“伊人”这个词,都是当贤人解。〈伐木〉:“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大意:“更何况是贤人呢,怎么会不需要朋友?”〈白驹〉:“所谓伊人,于焉逍遥。”大意:“让那些贤人啊,可以逍遥自在地生活。”在汉代之后的古诗文中“伊人”也是当贤人解释[注1]。“在水一方”强调不是在蒹葭生长的这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Shutterstock)

3.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尔雅‧释水》:“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从之”,找寻、到达、依从。“道阻且长”,道路险阻且漫长。“宛在”眼看着在;就在。第一章共八句,苍、霜、方、长、央为韵脚。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shutterstock)

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萋萋”指草木茂盛。“晞”音“希”,晒干。“湄”音“眉”,河岸,靠近水边的草地;《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Shutterstock)

5.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跻”音“机”,攀登。“坻”音“迟”,水中突出的高地,也就是水中突出的岩石,有别于水中的沙洲。第二章共八句,萋、晞、湄、跻、坻为韵脚。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shutterstock)

6.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采采”茂盛,众多。“涘”音“似”;《说文》水厓也。《尔雅‧释丘》:涘为厓。水边的山崖之上。这种地方水位比较深,芦苇不可能生长在这一边。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hutterstock)

7.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右”读音“以”;迂回曲折。这个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康熙字典》特别加了编者按:“按:《唐韵》正音以。今从朱注。又叶羽轨切,音以 (纸韵) 。《秦风》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按:《唐韵》正云:右古音以;历引经传子集证之,是直当读作以,非止叶音矣。”

“朱注”指朱熹《诗经集传》中对此字的注音。“叶音”即“叶韵”,南北朝时期,一些学者读《诗经》带地方口音,韵多不和,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

“沚”音“止”,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第三章共八句,已、涘、右、沚为韵脚。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shutterstock)

赏析:

蒹葭即芦苇,它们大多生长在水中靠近岸边,它们是群生植物,一长一大片。本诗用“蒹葭”比喻普通百姓或常人。当“白露为霜(秋天的露水结成霜)”之时,芦苇变黄了,收割后可以用来制作草屋、草席、扫帚等,也是普通百姓在使用。

伊人即贤人,或者说是在儒家法门中修炼精进的儒生(包括朝廷官员);在中国古代,真正的读书人相对于全国人口,很少很少。

“溯洄从之”即逆流而上,比喻违背道德礼仪,却想找到贤人或修成贤人,那么道路险阻且漫长(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即顺流而下,比喻按照道德礼仪的要求去为人处事,就会看到那位贤人,乘轻舟正在水的中央。芦苇一般生长在靠近岸边的浅水区域或岸边,而水的中央是深水区域,芦苇不生长在那里。所以“伊人”与“蒹葭”不在同一个区域。

本诗中“伊人”所处的地方,不管是在水一方,还是在水中央、水之湄、水中坻、水之涘、水中沚;这些地方都不可能生长芦苇,也就是“伊人”所处的位置一直没有跟“蒹葭”在一起。这首诗隐喻了,一位贤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将自己混同于常人。也就是说,古代的道德礼仪,对儒生言行举止的要求与平民(庶人)不一样。比如农民、工匠,天气热的时候干活可以打赤膊,儒生或朝廷官员在公开场合(包括闲居在家)都要求着装整齐。

我们都读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去给蔺相如道歉时,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廉颇的用意是先自贬为庶人,因为只有庶人才允许打赤膊,才有可能接受鞭刑、杖刑的处罚。这是最大诚意的道歉。廉颇与蔺相如都是诸侯国的上卿,如果廉颇穿着官服去找蔺相如,那可能就失去了请罪的本意。

《礼记‧曲礼上》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大意:礼制不下及于庶人,刑罚不上及于大夫)。”文中的“刑”指的是古代朝廷的鞭刑、杖刑等。下大夫及以上的官员犯罪,该流放的流放,该杀头的杀头,只是不受肉体上的处罚。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官员以道德礼仪来自律,有廉耻之心,不把自己混同于常人。详细解释及相关历史故事请看[注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芦苇一片片白茫茫,秋天的露水结成了霜。我们所景仰的贤人,他在水的一方。逆流而上想去找寻他(贤人),道路险阻而且漫长。顺流而下去找寻他,他就在水的中央。

言外之意:“白露为霜”即天气开始寒冷;隐喻社会的大环境变得不好,人心复杂,道德在往下滑。真正的贤人不会混同于常人,按道德礼仪的要求去修炼自身。如乘轻舟顺流而下,或者说,用道德礼仪来衡量好人与坏人,你一下就能找到他(贤人)。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芦苇一片片白茫茫,露水成霜尚未干。我们所景仰的贤人,他站在绿草茵茵的河岸。逆流而上想去找寻他(贤人),道路险阻且难以登攀。顺流而下去找寻他,他就在水中的岩石上。

言外之意:“白露未晞”隐喻社会环境还是不好;贤人所处的环境也改变了,先是在绿草茵茵的河岸(在水之湄),而后是水中的岩石上(在水中坻);这两个地方都不可能生长芦苇;隐喻贤人不会混同于常人,只有按道德礼仪的要求去做人,才能找到他(溯游从之),或者修炼成贤人。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芦苇一片片长势繁稠,天气寒冷,秋露结霜未休。我们所景仰的贤人,他处在水边悬崖上头。逆流而上想去找寻他(贤人),道路迂回曲折难求。顺流而下去找寻他,他就在水中的小沙洲。

言外之意:“白露未已”隐喻社会环境持续恶劣,人类的道德在持续往下滑。贤人所处的环境也在变换,先是处于水边的悬崖上,而后处在水中的小洲。这两个地方也不生长芦苇。想要找寻贤人就用道德礼仪来衡量;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想修成贤人也应该按道德礼仪的要求去做人,而不能混同于常人。

结语:

〈蒹葭〉这首诗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您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位道德高尚的贤人,当您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们就想到《诗经‧蒹葭》中说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我们找一找自己的原因,是不是什么方面没有按道德礼仪的要求做好呢?

修正自己,按道德礼仪的要求去做个好人,我们就会发觉生活的路变得很顺畅。“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目标就在我们的面前。

《礼记‧中庸》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大意:孔子说,射箭之道有似于君子之道,如果没有射中靶心,要回过头来找找自己的原因。

这个“靶心”可以理解为我们人生的目标。《孟子‧离娄章句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中“行有不得”也就是遇到了“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情况时,我们用传统的道德礼仪来衡量,找一找自己的原因。

 

附注1:东汉‧蔡邕《祖德颂》:“宣慈惠和,无竞伊人(大意:博学而仁慈、诚敬而和顺;祖上是无与伦比的贤人)。”

西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穆穆伊人,南国之纪(大意:他是端庄和顺的贤人,他是南方一带道德的典范)。”

唐‧王维《送陆员外》:“郎署有伊人(指陆员外),居然古人风。”唐‧高适《酬李少府》:“伊人虽薄宦(指李少府虽是个小官),举代推高节。”

北宋‧欧阳修《绿竹堂独饮》:“伊人达者尚乃尔,情之所钟况吾曹。”北宋‧司马光《和始平公长句寄汉州何学士》:“势交倏忽易萧条,赖有伊人尚建标。”

附注2:周朝时期的职官有九个等级,由下而上分别是,下士、中士、上士、下大夫、中大夫、上大夫、下卿、中卿、上卿。大致对应了唐朝的九品官职。比如,唐朝时期国子监的“书学博士”、“算学博士”是从九品下,也就相当于周朝时期的“下士”。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担任过“江州司马”一职,这个职位品级是从六品下,相当于周朝时期的下大夫(详情请参照《旧唐书》志第二十二至二十四有关职官的部分)。

“刑不上大夫”更准确地说是下大夫及以上的官员犯错后可以不受肉体上的处罚。这个规定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没有被各诸侯国严格执行过;历朝历代亦如是,有人说情计较时会好一些。

《孔子家语‧五刑解》:(原文翻译)冉有问孔子说:“先王制定法律制度,规定刑罚不加到大夫身上,礼不用到平民身上。那么,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加刑?平民行事就可以不用礼来约束了吗?”

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凡治理君子,用礼来约束他的心,是因为把他们归属为有廉耻之节的人……(下大夫及以上官员)犯有大罪的,听到君王的命令则面向北下拜,(用剑)跪下自尽。君王也不派人按着他身体用刑,只是说:‘这是大夫你自己咎由自取,我对你已经有礼了。’即使是刑不上大夫,而大夫犯罪也不能逃避处罚,这是教化的结果。所谓礼不下庶人,是因为庶人忙于生计的事不能很好地学习礼,所以不能要求他们有完备的礼仪。”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记载(原文;括号内文字是笔者加的说明):

前广州都督(从三品)裴伷先下狱,上(唐玄宗)与宰相议其罪。张嘉贞(宰相,正二品)请杖之,张说(中书令,正三品)曰:“臣闻刑不上大夫,为其近于君,且所以养廉耻也。故士可杀不可辱。臣向巡北边,闻杖姜皎(秘书监,从三品;受杖刑后死于被流放的路上)于朝堂。皎官登三品,亦有微功,有罪应死则死,应流则流(流放),奈何轻加笞辱,以皂隶待之!姜皎事往,不可复追,伷先据状当流(流放),岂可复蹈前失!”上深然之(唐玄宗表示赞同)。

补充说明:文中的“姜皎”犯事时的职务是“秘书监”,从三品;因为姜皎曾被封为楚国公,所以享受的是正二品的俸禄。正二品相当于周朝时期朝廷的中卿,大诸侯国的上卿。蔺相如、廉颇都是赵国的上卿,对应周朝朝廷的中卿。@*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雎不乱偶而居且勤劳,用以教化人,要求倾慕中的男女和结婚后的夫妻必须感情专一、勤劳……
  • 在文字安排上,“诗经”经常以四个字为一句,并以相同的乐段重复数次;所以它的曲式结构也展现出中正大方的特点。我们要来欣赏的是最脍炙人口的这首--蒹葭。(这份录音选自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古诗选读》,由郭莹译谱,钟一诚演唱。)
  • 诗中描写秋天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没干,诗人前来寻访伊人;伊人所在有流水环绕,似乎身在远方沙洲高地之上,可望而不可及。
  • “式微”的字面意思是“法度或法则败坏了”,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末法或末法时期”,我们现今正是处于末法时期。
  •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我忧心忡忡地从王都的北城门出来(到六乡去收赋税)。现今我居家简陋而且清贫,没有人能体会到我生活的艰难。(对自己说)别再想了!上天是这样安排的,想那么多干嘛呢!
  • 〈北风〉这首讲的是西周末年,也就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夏历十月),西周朝廷的大史(读“太史”)及一些官员弃官逃离王都镐京的事情。
  • 这两句大意:在个人修养中要始终把自己当作荑稗那样,保持谦卑的品德。这样修炼出来的道德品质才会与众不同。
  • 《诗经》中有两篇〈无衣〉的诗篇,分别在“唐风”与“秦风”中,今天我们将这两首诗分开来赏析。要读懂这首诗,我们先来了解“衣”这个字在先秦时期都有什么含义。
  • 动念写〈无衣〉两首诗的赏析,源于此次日本国援助给中国的救灾医疗防护用品,部分外箱上列印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诗句。并引发了网路上的很多议论。
  • 〈鹿鸣〉是一首中国古代朝廷宴群臣及嘉宾所用的配乐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野外的萍草乃天生地养,鹿在野外得到萍草食物,呦呦然鸣,发自于内心的感恩上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