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冬至一阳生 一阳之气真能实测吗?

作者:容乃加
冬至,天地一阳生,一元复始。一阳之气能否实测? (大纪元后制/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210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黄历十一月乃是冬至之月,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开端、领头的节气。“冬至”有什么具体表现呢?“冬至一阳生”只是一个阴阳五行的玄虚概念吗?还是一种可以实际观察到的、甚至“捕捉到”的节气现象呢?

古来中华文化阴阳五行学说都讲“冬至一阳生”,“一阳”是天地阴阳循环的起点,在冬至时阴气走到极点,一元复始,阳气回升,对人事物的化育,意义重大。

冬至的具体“影”响

冬至时,从地球上进行的观测发现,太阳移到最南方,直射在南回归线,相对地,此时斜射北半球的角度最大,此时测得的日影也最长。过了冬至时分太阳开始向北回归,从此阳气开始回升。冬至就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转捩点。冬至之后,可以观测到日影缩短的变化,日出时间也渐渐提早,是为阴消阳长的一种现象。

中国古文明伟大成就之一的历法,在上古时代已经掌握到了冬至的现象,并设为一岁之首,代代传承。《四书章句集注》云:“造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元代天文科学家郭守敬总其成的历书《授时历》,根据太阳晷影实测,成了汉代以来以至清初推验最精准的历书。[1] 李谦《授时历议》提到,一本好历法要候气掌握日月的运行,以推算节气,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审度节气之首端的冬至,才能与日月运行的天道相吻合。[2] 而《授时历》“上推春秋以来冬至,往往皆合”(《元史》)。历代的中国掌握了冬至在岁时中的关键意义,测得了阴阳循环一元复始在冬至。

“候气”之法

那么古人怎样掌握冬至的“一阳之气”呢?古时有具体的作法,称为“候气”。

这种候气之法,是用律吕之管添上极为轻盈的芦苇灰来感应天地四时之气。《后汉书》说“律气(*节气)应则灰除”。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观察呢?下面就来说说“候气之法”。

古代用十二律吕管感应节气的作法,要在极密闭、极安静的室中进行。

首先在平地盖一个三重壁的密室,形状上圆下方,密室分内室、中室和外室三重,外室在南方开门,中室则在北方开门,内室在南方开门,门户缝隙都用牲血遍涂,围上布幔,使室内密闭无风。在内室中放上木案,将十二根律管依照方位顺序直立案上,并在律管内端填上河内产芦苇灰。在节气前三天,人就入居室内观察候气。节气一到,阳气一动,会将律管内的芦苇灰吹出。古人一般主要在冬至和夏至这两大节气时候气。

律管内灰的动静大小,也是人事反应的表征。灰若小动,则是君臣和气的表示,灰大动则表示臣气强。所以这天地“一阳之气”也是有感应反应的生命。《朱子语类》说:“今治历家用律吕候气,其法最精。气之至也,分寸不差,便是这气都在地中透上来。如十一月冬至,黄钟管距地九寸,以葭灰(芦苇灰)实其中,(冬)至之日,气至灰去,晷刻不差。”就是说,以候气法测得地下一阳气冲黄钟管内的芦苇灰而出之时,就是精确交冬至的时分。以此来看,“天地一阳生”之气,是确确实实可以被观察到、捕捉到的。

注释:
[1] 《崇祯十四年,礼部侍郎蒋德璟疏略》提到古今治历之家很多,“其最精者,汉洛下闳《太初历》以钟历,唐一行《大衍历》以蓍策,元郭守敬《授时历》以晷景,皆称推验之精,而晷景为近。”(清代《钦天监》录))

[2] 李谦《授时历议》说:“历法之作,所以步日月之躔离(*运行距离),候气朔之盈虚,不揆(*揣测、审度)其端,无以测知天道,而与之吻合。”@*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有一种植物从中国的《诗经》产生的年代以来,就和一家的主妇发生了关联,从而衍生出一些代称母亲的名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名词也是代指母亲的,是什么呢?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