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两个人因某事发生争执,各持己见。有时争吵激烈,甚至动手打斗,最终导致关系破裂;夫妻因长期争吵而离婚的情况也不少见。
然而,仔细倾听争吵的双方,我们会明白,他们争论的大多是一些小事。有时候,当事者即使心里承认对方的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是出于面子和不服输的心态,双方都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动辄互相指责。他们往往忽略了从自身找原因的重要性。
这让我想起了一副对联:
两士辩,各自偏说对方错。
三人行,学生不嫌老师轻。
这副对联表面意思其实很简单,即两个争吵的人都坚持认为对方是错的;而在三个同行的人中,一个人的优点值得另一个人学习,不应因为年龄或地位低就不肯向对方请教。
上联中的“对方”除了指“另一方”,还可以理解为“正确的一方”或“对的一方”。中国文字的奥妙使得“对方”一词在这里具有深意,提醒人们对方往往是正确的一方。如果人们都能有这样的思维,人际间的矛盾将会自然化解。这正是人们常说的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因此,上联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争吵的人都认为“正确的一方错了”。这就告诉我们,在争吵中,人们常常因为缺乏理智或被情绪所驱使,将正确的观点视为错误。这也符合一句名言:“宽容别人并不代表愚蠢,而不能宽容别人则是真正的愚蠢。”
下联源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换言之,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选择学习别人的优点,而别人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不要因为别人有缺点,或者比自己年轻或地位低,就羞于请教,从而失去学习和改善自我的机会。
孔子自己就是向他人和年轻人学习的楷模。《三字经》中就有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讲的是孔子周游各国途中,向年仅七岁的项橐学习的事。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项橐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从对联的创作角度来看,上联中的“对方错”给对出下联增加了一定难度,因为“对”和“错”在词义上相反。为了满足这个要求,下联用“老师轻”来对“对方错”。“老”含有年长的意思,“轻”在这里取年轻的意思,两者在词义上也相反。
这副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它表达了人们相处时两种态度的对比,或者说一种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上联表达的是互相指责、互不让步,而下联则是谦虚自律、相互学习。
中国曾是礼仪之邦,谦让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谦谦君子”,“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谦和恭敬”,是以修身养性为基础的。然而,在共产党统治中国大陆后,中华传统文化遭到全面系统的破坏,传统美德受到批判,斗争哲学被灌输给人们,所谓的“战天斗地”,“与人斗其乐无穷”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达到了顶峰。在1974年文化大革命后期发生的“批林批孔”运动,甚至批判一生倡导“克己复礼”的伟大先哲孔子。这些导致许多中国大陆人口口声声充满着愤激。
这种咄咄逼人的心态发展到极端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所谓的战狼外交,已引起其他国家人民和政府的普遍反感和不满,甚至导致外交关系紧张和对立,损害国家形象,造成外交孤立和经济影响等负面后果。在网络上,那些以鼓吹和谩骂为能事的“五毛”和“红粉”们既是这种斗争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受害者。
令人欣喜的是,法轮大法在全世界洪传,使亿万人的道德提升,并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法轮功学员在日常生活中以真善忍的法理为准则,处处以他人为先,努力做到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大师教导的“作为一个炼功人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1]。李洪志大师在多次讲法中告诫弟子们要修心性,凡事向内找。李洪志大师在澳大利亚法会讲法上说:“俩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第三者看见了都得想想自己:哎哟,他们发生矛盾,为什么给我看见了,是不是我有什么心哪,是不是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呀。”[2]
在自己和别人的意见不合时,如果能想到这副对联,想到对方可能是对的,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的争吵将会减少很多。
注﹕
[1] 李洪志大师著作:《转法轮》
[2] 李洪志大师著作:《澳大利亚法会讲法》
@*#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