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生逢盛世的大唐诗人,也是谪居南国的失意书生。唐朝的江南,风景虽好,却是许多文人墨客们黯然销魂的贬谪之地。到了秋雨连绵的时节,本就孤独落拓的他,又要面临一场别离。
漫江细密的夜雨,让他感到幽寒沁骨;高耸原野的山峦,也越发显得孤介独立。分别之际,他的思绪又回到前一晚,为友人饯行的情景。美酒在手,他因愁肠郁结而无心痛饮;明月悬江,恰好映照出他孤寂凄寒的心境。
友人的目的地是繁华的东都洛阳,他想到了洛阳的那些故交、知己,他们或许很关心自己的近况。不如就请眼前的这位朋友,转达几句心里话吧。他写下两首绝句,作为寄托离情的送别诗,而他的心声,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千百年来最广为传唱的佳句。
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这首送别诗就是他的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诗境赏析
古人吟诗送别,是一种风尚,王昌龄有约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关于送别或留别主题的,《芙蓉楼送辛渐》更是其中最出色的篇章。第一首以叙事为主,表现诗人送友远行的情景。开始两句紧扣题旨,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平明”、地点“吴楚”即江南,并且不着痕迹地将离情别绪融入其中。
一场秋雨悄然降落吴地,淅淅沥沥下了一夜,仿佛在江天之间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寒雨,加重了清冷的秋意,渲染了临别的悲情。诗人伤感于明日的分别,所以一夜无眠,方能聆听深夜的雨声,体会出雨中的凄冷意味。
到了真正分别的时刻,诗人遥望楚山,忽然感到它是那么孤单无助,这不正是他独在异乡的心情的写照吗?再看高峻的楚山,身处孤立无援的环境,又显露出顶天立地的气势。这不也象征诗人孤傲刚正、坚毅顽强的品格吗?
前两句固然重在营造忧伤冷寂的愁情,却依然写出了盛唐开阔博大的境界。诗人的视野是宏大的,因而笔下的潇潇秋雨连天漫江,孤峰耸峙独立原野,因而传达的情感也是苍凉壮阔、慷慨悲壮的。
诗人由处境之“孤”,联想到远在洛阳的朋友,自然而然引出后两句对友人的嘱托。而他眼前的江雨和孤山,暗示了自己的心志与情操。诗人先作一假设:如果洛阳亲友询问自己的情况。诗人不言思念之情,不谈客居之感,只用一句话表明心迹:“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玉壶,是世上纯净美好的事物,它们源自一个古老的典故,比喻心之纯洁、操守之清白。在诗人之前,就有“心若怀冰”“清如玉壶冰”的说法,唐朝宰相姚崇作《冰壶诫》,提出“内怀冰清、外涵玉润”的冰壶之德。
诗人以冰壶自喻,表明他的心灵像冰一样清洁澄澈,品行如玉一样纯白无瑕,他正是一个冰清玉洁、表里如一之人。他用坚贞不渝、正直如初的誓言,给予关怀者宽慰,给予志同道合者鼓励,给予诬蔑非议者有力的还击。
这句话,看似与离别无关,恰恰反映了两人友情深厚。诗人视辛渐为真正的知己,才会对他推心置腹,请他转告自己的肺腑之言。这样的写法,不仅言明心志,而且将二人的情义表达得更加真切、诚挚。
第二首诗的知名度虽然不如前一首,但它运用倒叙手法,描述分别前夜,诗人设宴饯行的场景,与前一首共同构成完整的诗境。细细品读,亦有可取之处。
开始两句,以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反复渲染难舍难分的离别情绪。他们在丹阳城的芙蓉楼上饮酒话别,高楼上风景无限,然而无论是城南的茫茫江海,还是城北的层层阴云,都笼罩着沉重惆怅的气氛,也反映出诗人的一腔愁绪。这两句不避重复,却传达出一唱三叹的效果,将送别情感写出了低回婉转、绵长无尽的效果。
第三句点题,正面表现饯别场景。两人依依惜别,内心酸楚,故而无法酣畅淋漓地狂歌痛饮,也不能洒脱放达地借酒消愁。末句以景结情,展现酒宴之后甚至别离之后的心绪。夜已深沉,诗人眺望江月,只见寒江寂寂,明月皎皎,继续烘托诗人孤独伤感的情感,同时以“明月心”呼应前诗的“玉壶冰心”,进一步凸显诗人清操自守、孤高傲世的形象。
这两首绝句,言简意丰,情韵无穷,既是生活片段的再现,也是个人情志的宣言,不愧是七绝圣手的精品之作。
徵诗人背后的故事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一位极富个性而且交游广阔的诗人。史传对他的生平记载比较简略,却提到他“不护细行”(《旧唐书》),也就是不拘小节,有些恃才放旷。这或许影响了王昌龄在社会上的声誉,或许让他无意中得罪了权贵,尽管他才气纵横,学识渊博,其仕途却是坎坷而不得志的。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他登博学宏辞科,授汜水县尉。金榜题名后,等待王昌龄的并不是春风得意。他满怀报国热忱进入官场,却沉抑在卑小的官职中,苦无用武之地。
五年后,王昌龄因事获罪,外放到最偏远的岭南之地。幸而次年他遇赦北归,出任江宁丞。在江宁生活八载后,他于天宝七载(748年)再次被贬为龙标尉。晚年的王昌龄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离开龙标、再次辗转北归。途径亳州时,他被嫉贤妒能的濠州刺史杀害,一代大诗人不幸殒命。
一身傲骨,半生漂泊,王昌龄的命运,可说是极为悲惨了,然而就在长久的逆境里,王昌龄写出了磅礴豪放的边塞诗、清绮哀艳的宫怨诗,尤以七绝体裁的成就最高,成为和“诗仙”李白齐名的大唐诗人。
他高傲率真的性格,也让他收获了许多良朋知己,与王昌龄同时代的诗人,如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常建、李颀等,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这些诗人也大多“名位不振”,对王昌龄的遭遇既有同病相怜的感触,更有满怀关切的惋惜与不平。他们以诗结缘,彼此唱和、鼓励,在诗坛留下许多感人作品。
王昌龄大半生都在贬谪、宦游中度过,因而和朋友经历了许多离别,也就诞生了许多送别诗。岑参写下“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为他壮行;李颀写下“叹息此别离,悠悠江海行”(《送王昌龄》),离情深重;李白即使不能亲自送行,也会送去“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问候。
任职江宁丞八载,王昌龄过着“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送韦十二兵曹》)的忙碌生活。然而有一天,好友辛渐忽然来到了江宁,特意看望王昌龄。这次会面的具体情形,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从王昌龄在诗中流露的惜别之情,可以想像两人深挚的友情。
辛渐对王昌龄因诽谤而获罪的遭遇,一定是同情并且悲愤的,这才引发王昌龄对身世的感慨。他似乎想宽慰辛渐,也想告诉真正关心自己的亲友:他为人光明磊落,言行坦荡,纵然饱受诋毁之言,困居贬谪之地,他也不屑为自己的声名辩解,更不会向政敌屈服。
在寒雨孤山的清秋时节,在渐行渐远的离别时分,王昌龄却吟唱出坚贞有力的千古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他的心境如雨之寒,他的处境如山之孤,但他的精神犹如玉壶之冰洁白清澈,在天地间映照出温润而长久的光辉。
明代《诗境总论》评价王昌龄作品:“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初读之,已有信手拈来、委婉清丽之感;深研之,更觉风骨遒劲,气韵丰厚。王昌龄用一组绝句,道出了古代文士的心声,终成为代表盛唐气象的千古绝唱。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