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系列三之五

【品讀唐詩】蘊含冰壺之德的送別詩

作者:蘭音
圖為清 樊圻繪《江干風雨圖軸》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他是生逢盛世的大唐詩人,也是謫居南國的失意書生。唐朝的江南,風景雖好,卻是許多文人墨客們黯然銷魂的貶謫之地。到了秋雨連綿的時節,本就孤獨落拓的他,又要面臨一場別離。

漫江細密的夜雨,讓他感到幽寒沁骨;高聳原野的山巒,也越發顯得孤介獨立。分別之際,他的思緒又回到前一晚,為友人餞行的情景。美酒在手,他因愁腸鬱結而無心痛飲;明月懸江,恰好映照出他孤寂淒寒的心境。

友人的目的地是繁華的東都洛陽,他想到了洛陽的那些故交、知己,他們或許很關心自己的近況。不如就請眼前的這位朋友,轉達幾句心裡話吧。他寫下兩首絕句,作為寄託離情的送別詩,而他的心聲,成為全詩的點睛之筆,千百年來最廣為傳唱的佳句。

他就是盛唐詩人王昌齡,這首送別詩就是他的代表作《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詩境賞析

古人吟詩送別,是一種風尚,王昌齡有約四分之一的作品是關於送別或留別主題的,《芙蓉樓送辛漸》更是其中最出色的篇章。第一首以敘事為主,表現詩人送友遠行的情景。開始兩句緊扣題旨,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平明」、地點「吳楚」即江南,並且不著痕跡地將離情別緒融入其中。

一場秋雨悄然降落吳地,淅淅瀝瀝下了一夜,彷彿在江天之間織成無邊無際的愁網。寒雨,加重了清冷的秋意,渲染了臨別的悲情。詩人傷感於明日的分別,所以一夜無眠,方能聆聽深夜的雨聲,體會出雨中的淒冷意味。

到了真正分別的時刻,詩人遙望楚山,忽然感到它是那麼孤單無助,這不正是他獨在異鄉的心情的寫照嗎?再看高峻的楚山,身處孤立無援的環境,又顯露出頂天立地的氣勢。這不也象徵詩人孤傲剛正、堅毅頑強的品格嗎?

前兩句固然重在營造憂傷冷寂的愁情,卻依然寫出了盛唐開闊博大的境界。詩人的視野是宏大的,因而筆下的瀟瀟秋雨連天漫江,孤峰聳峙獨立原野,因而傳達的情感也是蒼涼壯闊、慷慨悲壯的。

詩人由處境之「孤」,聯想到遠在洛陽的朋友,自然而然引出後兩句對友人的囑託。而他眼前的江雨和孤山,暗示了自己的心志與情操。詩人先作一假設:如果洛陽親友詢問自己的情況。詩人不言思念之情,不談客居之感,只用一句話表明心跡:「一片冰心在玉壺。」

冰心、玉壺,是世上純淨美好的事物,它們源自一個古老的典故,比喻心之純潔、操守之清白。在詩人之前,就有「心若懷冰」「清如玉壺冰」的說法,唐朝宰相姚崇作《冰壺誡》,提出「內懷冰清、外涵玉潤」的冰壺之德。

詩人以冰壺自喻,表明他的心靈像冰一樣清潔澄澈,品行如玉一樣純白無瑕,他正是一個冰清玉潔、表裡如一之人。他用堅貞不渝、正直如初的誓言,給予關懷者寬慰,給予志同道合者鼓勵,給予誣衊非議者有力的還擊。

這句話,看似與離別無關,恰恰反映了兩人友情深厚。詩人視辛漸為真正的知己,才會對他推心置腹,請他轉告自己的肺腑之言。這樣的寫法,不僅言明心志,而且將二人的情義表達得更加真切、誠摯。

第二首詩的知名度雖然不如前一首,但它運用倒敘手法,描述分別前夜,詩人設宴餞行的場景,與前一首共同構成完整的詩境。細細品讀,亦有可取之處。

開始兩句,以樂府民歌的表現手法,反覆渲染難捨難分的離別情緒。他們在丹陽城的芙蓉樓上飲酒話別,高樓上風景無限,然而無論是城南的茫茫江海,還是城北的層層陰雲,都籠罩著沉重惆悵的氣氛,也反映出詩人的一腔愁緒。這兩句不避重複,卻傳達出一唱三嘆的效果,將送別情感寫出了低迴婉轉、綿長無盡的效果。

第三句點題,正面表現餞別場景。兩人依依惜別,內心酸楚,故而無法酣暢淋漓地狂歌痛飲,也不能灑脫放達地借酒消愁。末句以景結情,展現酒宴之後甚至別離之後的心緒。夜已深沉,詩人眺望江月,只見寒江寂寂,明月皎皎,繼續烘托詩人孤獨傷感的情感,同時以「明月心」呼應前詩的「玉壺冰心」,進一步凸顯詩人清操自守、孤高傲世的形象。

這兩首絕句,言簡意豐,情韻無窮,既是生活片段的再現,也是個人情志的宣言,不愧是七絕聖手的精品之作。

高峻的楚山,身處孤立無援的環境,又顯露出頂天立地的氣勢。這不也象徵王昌齡孤傲剛正、堅毅頑強的品格嗎?圖為明 文徵明繪《仿趙伯驌後赤壁圖》局部。(公有領域)

詩人背後的故事

王昌齡是盛唐時期一位極富個性而且交遊廣闊的詩人。史傳對他的生平記載比較簡略,卻提到他「不護細行」(《舊唐書》),也就是不拘小節,有些恃才放曠。這或許影響了王昌齡在社會上的聲譽,或許讓他無意中得罪了權貴,儘管他才氣縱橫,學識淵博,其仕途卻是坎坷而不得志的。

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進士及第,任祕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他登博學宏辭科,授汜水縣尉。金榜題名後,等待王昌齡的並不是春風得意。他滿懷報國熱忱進入官場,卻沉抑在卑小的官職中,苦無用武之地。

五年後,王昌齡因事獲罪,外放到最偏遠的嶺南之地。幸而次年他遇赦北歸,出任江寧丞。在江寧生活八載後,他於天寶七載(748年)再次被貶為龍標尉。晚年的王昌齡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離開龍標、再次輾轉北歸。途徑亳州時,他被嫉賢妒能的濠州刺史殺害,一代大詩人不幸殞命。

一身傲骨,半生漂泊,王昌齡的命運,可說是極為悲慘了,然而就在長久的逆境裡,王昌齡寫出了磅礴豪放的邊塞詩、清綺哀豔的宮怨詩,尤以七絕體裁的成就最高,成為和「詩仙」李白齊名的大唐詩人。

他高傲率真的性格,也讓他收穫了許多良朋知己,與王昌齡同時代的詩人,如李白、孟浩然、高適、岑參、常建、李頎等,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這些詩人也大多「名位不振」,對王昌齡的遭遇既有同病相憐的感觸,更有滿懷關切的惋惜與不平。他們以詩結緣,彼此唱和、鼓勵,在詩壇留下許多感人作品。

王昌齡大半生都在貶謫、宦遊中度過,因而和朋友經歷了許多離別,也就誕生了許多送別詩。岑參寫下「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送王大昌齡赴江寧》),為他壯行;李頎寫下「嘆息此別離,悠悠江海行」(《送王昌齡》),離情深重;李白即使不能親自送行,也會送去「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問候。

任職江寧丞八載,王昌齡過著「平明趨郡府,不得展故人」(《送韋十二兵曹》)的忙碌生活。然而有一天,好友辛漸忽然來到了江寧,特意看望王昌齡。這次會面的具體情形,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是從王昌齡在詩中流露的惜別之情,可以想像兩人深摯的友情。

辛漸對王昌齡因誹謗而獲罪的遭遇,一定是同情並且悲憤的,這才引發王昌齡對身世的感慨。他似乎想寬慰辛漸,也想告訴真正關心自己的親友:他為人光明磊落,言行坦蕩,縱然飽受詆毀之言,困居貶謫之地,他也不屑為自己的聲名辯解,更不會向政敵屈服。

在寒雨孤山的清秋時節,在漸行漸遠的離別時分,王昌齡卻吟唱出堅貞有力的千古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他的心境如雨之寒,他的處境如山之孤,但他的精神猶如玉壺之冰潔白清澈,在天地間映照出溫潤而長久的光輝。

明代《詩境總論》評價王昌齡作品:「七言絕句,自是唐人騷語。深情苦恨,襞積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這首《芙蓉樓送辛漸》,初讀之,已有信手拈來、委婉清麗之感;深研之,更覺風骨遒勁,氣韻豐厚。王昌齡用一組絕句,道出了古代文士的心聲,終成為代表盛唐氣象的千古絕唱。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你去過西湖嗎?你知道遊覽西湖的最佳視角和路線嗎?中唐時期的大詩人白居易,送來了一份來自一千多年前的遊湖攻略。
  •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種美麗的箜篌樂器,它的頭部如鸞鳳回眸,造型如一彎新月,聲音清脆高遠而多變。有一位頂級的梨園樂師,天子一日一次召見,王侯將相立馬迎,當朝詩人爭相為他寫詩。
  • 古人的詩詞世界中,處處可見相思的詠嘆。相思有深度: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相思有顏色: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相思是一種痛: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相思是一種病: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 這是煙雨江南的一座山水名城,城東有一條宛溪靜靜流淌,東北有一座敬亭山清幽靈秀。它叫宣州,以畫卷般的湖光山色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流連駐足,吟詠不絕。
  • 環境封閉、時間倉促,考場上的緊張氛圍能讓人瞬間壓力如山,難以正常發揮。所以人們常說:考場無佳作。然而將時光倒轉至一千多年的唐朝,天寶十載(751年)出現了例外。
  • 有一座樓閣,自初唐興建後的千百年來,一次次遭遇兵燹戰火的摧毀,又一次次在廢墟上重現高大富麗的模樣。人們在意的,不僅僅是延續一座古建築的生命,更多的是賦予它綿延文蘊的才子和他的詩文雙璧。
  • 烽火連天,大軍壓境,戰爭的警訊令人壯心滿懷。鼓角相聞,旌旗在望,沖天的士氣令人振奮昂揚。唐朝是個剛健尚武、開拓有為的時代,即使是文人墨客,也有著披堅執銳、投身沙場的熱血理想。
  • 古詩詞中,孤獨是常見的情感。有時候,孤獨是藏在心底的苦。它可能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背井離鄉之孤苦,也可能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相思難了之悽苦。有時候,孤獨還是散落眉間的靜。它可能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遠離塵俗之恬靜,也可能是「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蒼茫孤高之寂靜。
  • 元和十一年(816年),見證了大唐音樂與詩歌領域的一件盛事。一位異國高僧,踏上了中土長安。他隨身攜帶一張八尺長的古琴,憑藉精湛高超的琴藝轟動了京城。
  • 一泓清溪,鄰露草、伴沉石,本是無人問津的郊野,他卻領略到清逸寧靜的獨特美景;十載盛年,謫遠州、斷仕途,本是悲憤苦楚的境遇,他卻經營出澹泊閒適的詩意人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