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系列二之十一

【品讀唐詩】杜牧懷古 風流才子的憂愁幽思

作者:蘭音
開元寺是宣城著名的佛寺,也是杜牧賞景遣懷的佳處。圖為清人繪《平陽傳燈寺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6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這是煙雨江南的一座山水名城,城東有一條宛溪靜靜流淌,東北有一座敬亭山清幽靈秀。它叫宣州,以畫卷般的湖光山色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流連駐足,吟詠不絕。

因而,這也是書墨飄香的一處風雅勝地,南朝詩人謝脁做官,修建高齋過上仕隱的生活,山水詩的創作達到巔峰;大唐詩仙李白七次漫遊,登高涉水,賦詩抒懷,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等千古絕唱。

晚唐時期,風流天下聞的詩人杜牧,與這座城市結緣,常常在宛溪邊的古剎遊覽行吟,寫下優美的詩文。在35歲那年,杜牧登上寺中水閣,瞭望荒草連空,天高雲淡,前朝人事湮滅無跡,水岸百姓仍然世代生活。他不禁思接千載,觸動了物是人非的懷古憂思,寫下一首即景抒情的懷古詩歌《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雲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詩境賞析

從題目可知,這首詩描寫了詩人杜牧登臨古寺水閣的所見、所感。宣州是歷史名城,杜牧所在的開元寺,始建於東晉,亦是一處歷史名勝古蹟。它坐落於陵陽山中,依山而建,下臨宛溪;而陵陽山的最高處,正是由高齋改建的謝脁樓。

杜牧憑欄遠眺,天嵐雲影,山光水色,村落人家,繽紛多彩的景緻盡在眼底。圖為清 超揆繪《杜牧詩意圖軸》局部。(公有領域)

詩人獨上高樓,憑欄遠眺,天嵐雲影,山光水色,村落人家,繽紛多彩的景緻盡在眼底。前朝古蹟與今日風物交疊,時空與盛衰瞬息變換,令詩人胸中洪波湧起,一腔撫今追昔的詩情不吐不快。他在開篇二句,便展現出跨越時空、蒼茫宏大的場景:「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雲閑今古同。」

他所處的開元寺,歷經數百年風雨,改變最初的樣子;遙望的謝脁樓,也不是當年謝脁居住的高齋。兩座古蹟尚且如此,那麼兩晉南北朝的跌宕歷史、傳奇人物,早已風流雲散,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曾改變的,唯有萋萋芳草接碧霄,澹澹流雲浮天際。詩人觸目所見,皆是蕭瑟遼闊之景,再聯想到六朝繁華轉眼成空,很容易激發出懷古幽情。

接下來,詩人分別從視覺、聽覺角度,表現開元寺的風光:綿綿青山猶如一幅畫布,飛鳥來去自如,在山色中時隱時現;迢迢宛溪猶如一條紐帶,百姓夾岸而居,在溪水畔歌哭更迭。後半句「人歌人哭」,出自《禮記》「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即為慶典祭祀而歌,為喪葬弔唁而哭,概括了人類從生到死、世代相傳的過程。

頷聯二句雖寫現實景物,卻不侷限於一時之景,而是在寫景中賦予時間與時代的變遷,傳達古今之思。飛鳥有來有去,寓示時間的流逝,百姓代代棲居,將時間擴展至無限久遠。這些未必皆是詩人當時的所見所聞,更多的是他對開元寺周邊的一種概括印象,卻形象地描繪出「六朝文物」的衰亡與「古今同」的永恆。

回顧朝代興衰,再想到晚唐現實與個人經歷,詩人俯仰古今,吞吐山川,繼續描繪開元寺甚至整個宣州給他的恆久印象。深秋時節,雨落千家簾幕;落日樓頭,風送一笛怨情。這兩句一陰一晴,對比中富有詩趣。陰雨時,晦暗蕭瑟中呈現著萬戶人家的磅礴氣象;晚晴時,濃豔明麗中刻畫出光華漸消的衰微末世。這一聯既是摹景佳句,更再現晚唐士人有志救國卻又壯志難酬的複雜情感。

最終,那文物已逝、風景依舊的感慨,化作詩人對春秋賢臣范蠡的懷念。他欽佩范蠡輔君報國的智慧,也嚮往范蠡功成身退的灑脫,然而現實中是否還有這樣的國士力挽狂瀾,拯救大唐的危機呢?他只好感慨,無緣再見范蠡這樣的豪傑人物,望著太湖東邊的迷濛煙水與古木,嗟嘆惆悵。

杜牧這首山寺題詩,以「古今同」為詩眼,融寫景、抒情於一體,表達了對歷史與現實的沉思,抒寫了憂時傷亂、自傷身世的時代情懷。他的情感沉鬱低迴,筆下景物卻不減壯美豪宕之色,體現出杜牧特有的俊爽詩風。

詩人背後的故事

杜牧,字牧之,是和李商隱齊名的晚唐詩人。唐朝詩壇人才輩出,杜牧出身高貴、少年成名、才華洋溢,絕對是其中熠熠奪目的明星詩人。從家世看,杜牧和詩聖杜甫擁有同一個遠祖——西晉大儒、名將杜預,數百年來杜氏就是高門氏族的代表,杜牧的祖父杜佑,既是歷史學家,也是一代唐朝宰相。

江南的山川形勝與歷史遺蹟遍布,杜牧飽覽山水、徘徊舊地,把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個人志向的抒寫,融入無限風光中。圖為明 居節繪《山水冊之江南新雨》的圖畫部分。(公有領域)

這樣的家世,讓杜牧比一般文人更具備儒家的憂患意識,也讓他在更高的起點上規劃人生理想。他自幼研習經史典籍,極為注重字裡行間的「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面對晚唐社會的深重矛盾,杜牧懷抱深切的濟世情懷,希望自己能像先祖一樣,成為出將入相的棟梁之才。

因而杜牧在少年時代,就研究兵法,寫下《孫子》註解13篇、獻平虜計策於朝廷,希望振作國事。他23歲作《阿房宮賦》,25歲作五言古詩《感懷詩》,闡述國家治亂的政治見解。卓越的軍事與政治才華,讓杜牧早早名揚京城。他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可謂春風得意。

隨之而來的,卻是來自仕途的無情打擊。杜牧僅僅被授予校書郎、參軍之類的低階官職,無法實現他的遠大抱負。半年後,他接受江西觀察使沈傳師之邀,南下洪州任其幕僚,希望以入幕為捷徑受到朝廷重用。此後,他輾轉於揚州、宣州,展開了長達十年的幕府之旅。

原本杜牧懷抱一腔政治熱情來到江南,關注社會局勢,渴望有所作為。幕府的生活相對清閒優渥,杜牧除了處理日常公務,並沒有得到施展才華的舞台。不過,江南是繁華溫柔之鄉,流連舞榭歌台,成了杜牧暫忘煩惱、吟詠風雅的方式。特別是在揚州期間,他常作綺豔多情的詩歌,風流才子之名遠播。

「風流」是杜牧在後人眼中最顯著的標籤,但它只是杜牧人生底色中一抹浮豔的配色。江南也是山川形勝與歷史遺蹟遍布的人間勝地,杜牧在閒暇時光裡,飽覽山水、徘徊舊地,把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對個人志向的抒寫,融入他描繪的無限風光之中。杜牧是江南的常客,幾座重要城市都有他行走、吟唱的痕跡。宣州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站。

杜牧一生中,以幕僚身分兩入宣州。第一次是在公元830年,他隨幕主沈傳師遷入宣州,生活三年之久;第二次是在公元837年,杜牧出於維持生計和照顧患有眼疾的親屬,自薦於宣州觀察使崔鄲,在這裡生活一年多時間。

他初入宣州,正值「頭腦釗利筋骨輕」的盛年,一派「壯氣神洋洋」的風采。他以軍事家的眼光,審視宣州的戰略地位,寫下一首《題宣州》,讚其「山河地襟帶,軍鎮國籓維」,表現了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之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古剎林立,開元寺是宣州著名的佛寺,也是杜牧賞景遣懷的佳處。他第二次入宣州,一年之中就開元寺寫下四首題詩。他下榻南樓,登臨水閣,走遍開元寺的每個角落。佛寺悠久的歷史、殊勝的氛圍,以及多姿多彩的山光水色,共同觸動了杜牧的古今之思。

這時的杜牧,經過宦海浮沉與人生歷練,在憂國憂民的心情中,增添許多光陰易逝、世事無常的滄桑感。他曾在雪夜的佛殿裡倚柱望遠,描摹「正是千山雪漲溪」的清曠景觀;他曾在春雨的樓閣中憑欄獨酌,抒發「閲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的思古幽情。而這首《題宣州開元寺水閣》,也在這樣的心情下娓娓道來,表達了晚唐士人深沉的憂國之思與興亡之感。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大唐進入鼎盛階段,樂舞藝術也達到了中華歷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給大詩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經過五十年之久,他永遠銘記著觀者如山、一舞動四方的盛況。
  • 很多人都讀過賈島的詩歌《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唐朝的尋隱詩自成一派,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詩人,一次次走進山水佳境,踏上尋仙問道之旅。大唐詩壇最耀眼的明星——詩仙李白,他的尋隱之旅有怎樣的玄妙意境呢?
  • 聽,蒼茫的塞外沙場,又響起了雄壯的戰鼓號角。看,遙遠的西北邊地,又燃起了無盡的烽火狼煙。無數大唐的好男兒,金戈鐵馬奔赴萬里之外的邊關,追尋建功立業的理想,實現忠君報國的榮耀。
  • 那是盛唐的某一天,或許在朝雨打濕新柳的客舍前,或許在暮色點染長河的荒城外,或許在行車揚起暮塵的古道邊。一對策馬並行的好友,終於走到了分別的歧路。他跳下馬,遞給朋友一杯酒,依依不捨地問道:「你要去哪裡呢?」
  • 人到中年,人生四季之旅也走到了生命的秋天。在這個象徵著收穫的年紀,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家庭美滿,有的人,還在路上踽踽獨行。
  • 中唐時期的建中年間,江南的一座偏僻荒蕪的古郡,迎來了它的新一任長官。他雖是一郡刺史,也不過是個被朝廷外放的,難有作為的閒散官員。空有治世之才,卻無用武之地,於是他走進青山綠水,過起了半吏半隱的生活。
  • 開元年間的長安城,突然多了一個大齡書生的新面孔。四十歲的他,一襲白袍樸素無華,憑一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在太學賦詩奪魁。一夜之間,孟浩然的大名傳遍公卿。
  • 你去過西湖嗎?你知道遊覽西湖的最佳視角和路線嗎?中唐時期的大詩人白居易,送來了一份來自一千多年前的遊湖攻略。
  •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種美麗的箜篌樂器,它的頭部如鸞鳳回眸,造型如一彎新月,聲音清脆高遠而多變。有一位頂級的梨園樂師,天子一日一次召見,王侯將相立馬迎,當朝詩人爭相為他寫詩。
  • 古人的詩詞世界中,處處可見相思的詠嘆。相思有深度: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相思有顏色: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相思是一種痛: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相思是一種病: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