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時期的建中年間,江南一座偏僻荒蕪的古郡,迎來了它的新一任長官。他雖是一郡刺史,也不過是個被朝廷外放的,難有作為的閒散官員。空有治世之才,卻無用武之地,於是他走進青山綠水,過起了半吏半隱的生活。
這裡遠離官場紛爭、遠離俗事繁華,獨有一片純淨如畫的景緻。青青溪畔草,嚦嚦黃鶯語,總有他流連忘返又行吟不止的身影。他陶醉於眼前清新脫俗的美景,又感受到無人賞識的落寞。一陣不期而至的急雨迎面而來,他想要渡河離去,卻只在渡口發現一條無人照看的小舟。
心中的失落感更沉重了,他將那千絲萬縷的心緒寫成了一首小詩。這首詩卻意外地成為他傳唱度最高的作品——《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境賞析
唐代的寫景詩,語言優美精煉、表現力豐富,經常被評為「詩中有畫」。《滁州西澗》就用二十八字,描繪出清幽恬淡的溪邊花鳥,以及撩亂蕭瑟的雨急舟橫兩幅圖畫。這首詩主要描寫了作者在滁州郊外春遊的所見所聞,通過摹景狀物含蓄表達內心深沉的情懷。
起首兩句是詩歌的第一層,呈現的是第一幅畫面。開篇「獨憐」二字,賦予全詩濃郁的情感。獨,說明此地人跡罕至,除了詩人以外再無人遊賞。這既是詩人眼光獨到、品味高雅之處,也暗示出曲高和寡、知音難求的孤寂狀態。因而詩人的憐,即對這片荒野的喜愛之情,顯得更加真誠可貴。
吸引詩人目光的,是在澗邊默默生長的幽草。這樣的幽草,本色青青,樸素大方,不與群芳爭豔,恰似品行高潔的君子。而詩人客居滁州,在政治上難有作為,同樣是一個自甘寂寞、安貧守節的賢士。他在幽草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對它產生由衷的憐愛。
他獨自欣賞之時,忽然聽到婉轉清脆的鸝音。抬望眼,蒼翠欲滴的高樹上,掩映著嫩黃小巧的身影。綠樹黃鳥,是春季明媚活潑的顏色,曼妙的鳥鳴聲,帶來欣欣向榮的生氣,也營造出「鳥鳴山更幽」的清空意境。這兩句一靜一動,相映成趣,也傳達出詩人平和怡然的心境。
詩歌從第三句起,筆鋒陡轉。詩人在溪邊遊覽許久,不覺時光飛逝,到了黃昏時分。一場急雨伴隨暴漲的澗水頃刻而至,打破了草幽鳥鳴的寧靜氛圍。淅瀝的雨聲,拍岸的潮聲,急促激烈,彷彿在催逼詩人速速歸家。詩人置身空寂荒僻的郊野,四顧茫然,想要借船渡河。然而這裡平日就人跡罕至,風雨如晦的時分,怎會再有旁人光顧?
詩人走到渡口才發現,船家不知去向,只剩一葉扁舟橫在岸邊,任憑雨打浪搖。舟本是載人運貨的交通工具,卻被遺棄在野外,無人問津,這就像懷才不遇的士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正是詩人處境的真實寫照啊!
越是孤獨無助之時,詩人越努力用澹泊豁達的詩句吟詠,留給讀者悠然無盡的詩韻。詩貴含蓄,這首七絕的前兩句,表面上描繪出春日溪澗的片刻風景,語言清麗自然,構成了幽靜清遠的畫面。然而明媚的色彩、閒適的氛圍背後,卻是表現了詩人不媚世俗、特立獨行的錚錚風骨。
在詩歌的後兩句,天色杳冥,潮漲雨急,畫面從明亮轉向陰暗,從清寂轉向紛亂。詩人原本焦急地尋找出路,只見孤舟自橫,歸途受阻,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命運。那澹泊豁達的表象下,其實隱藏了許多報國無門的憤懣,以及虛度年華的無奈。
詩人滿腔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並沒有通過慷慨悲壯的方式表達,而是把它們融入這片讓他產生共鳴的景色裡。滁州溫潤靜謐的山水風光,沖淡了波瀾起伏的心緒,讓他的詩歌傳達的是中和之美。風雨中的孤舟,更是平添「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味。
唐詩背後的故事
《滁州西澗》作者韋應物,字義博,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齊名,後世常常並稱他們「王孟韋柳」。韋應物生於京兆韋氏家族,祖輩多達官顯貴,北周有名士逍遙公,唐朝更出過十四位宰相。韋氏雖然在韋應物那一代沒落,他仍是深受皇恩的貴族公子,十五歲時就憑藉恩蔭特權,入宮擔任唐玄宗的侍衛。
少年得志,天子近臣,韋應物是幸運的,在開元盛世步入仕途。出入宮廷,扈從遊幸,過了一段放縱不羈、春風得意的侍衛生涯。他又是不幸的,為官五年多就遇到安史之亂。唐朝盛世不再,他也流落他鄉。戰事結束後,韋應物回到京城,入太學讀書,憑藉真才實學再次入仕。
他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見證者,目睹皇權頻繁更替的動盪局勢,也因為性格剛直受到權貴的傾軋和排擠,長期沉抑下僚。韋應物憂心國事卻不受重用,在經歷多次打壓後,厭倦官場鬥爭,萌生退隱之意。「日夕思自退,出門忘故山」,他稱病辭官,一度入寺閒居。
疏理韋應物的仕宦經歷會發現,他在中年以前主要在京城或周邊為官,自建中四年(783年)改任滁州刺史,他便長年在江南一帶任地方長官。可以說,在滁州為官是韋應物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唐代文官多有重京師、輕地方的觀念,而朝廷也經常把有罪的大臣貶謫到外地為官,更是強化了這種心理。對於韋應物而言,初到滁州的心情是複雜的。刺史在地方位高權重,依然掩蓋不了他遭到外放遠任的事實。他在赴滁路上,寫下「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課」的詩句,抒發思鄉與飄零之苦。
到了滁州,韋應物沒有忘卻為官的職責,在詩中和朋友共勉「相敦在勤事」,為當地政務「為郡訪凋瘵」,但他仍然「所憂在素餐」,感受到無所作為的苦悶。幸而江南獨特的山光水色,填補了韋應物的閒暇時光,撫慰了他的疲憊身心。
「時事方擾擾,幽賞獨悠悠」,韋應物最終走上了亦官亦隱的「吏隱」道路。他還是那個克盡職守的刺史,還是不受重用的失意文人,但是他在遊山玩水之際,把自己融入了幽草鸝音、林泉煙霞之中,淡忘俗世煩惱,追尋生命意義。
韋應物在滁州生活了三年,寫下了許多名篇。他在這裡愁苦過,消沉過,也因此擁有淡泊自適的胸襟。他仍會因為棄置無用、蹉跎歲月而苦惱,但是他能夠用清淡渺遠的文字去化解,做一個真正的詩人韋應物。
滁州,因為韋應物的存在和傳世作品而與眾不同。韋應物之後,宋代一位大文豪歐陽修來到這裡。他為滁州修豐樂亭、題醉翁亭,從此「醉翁」之雅號廣傳天下。在唐朝以前,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過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地名,但是從中唐時期以後,著名的文人墨客為它賦詩作文,吟詠傳誦,讓它成為一座家喻戶曉的文化名城。
在今天,很多人都能背誦一句「野渡無人舟自橫」,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並記住了歷史上的滁州。一座城能改變一個人,一個人也能成就一座城,這大概也是傳統文學帶給我們的一個特別意義吧。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