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是保护血管的食材,可以防治所有与心血管有关的疾病。另外,它还有一个几乎没人知道的功效——治疗皮肤科的不治之症“蟹足肿”!现在让我们来了解黑木耳的神奇功效及其用法。
黑木耳四大功效
黑木耳,又名黑菜、桑耳、树鸡,是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黑木耳是一种喜湿性腐生真菌,依靠阔叶树的枯干生长繁殖。
黑木耳是主要的食用菌之一,古代即有人工栽培,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黑木耳在食用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人们誉为“素中之荤”,古时,南楚人称黑木耳为“树鸡”也是此意。
• 含铁高、防治贫血
黑木耳富含较为全面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的物质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铁、钙、磷等。黑木耳的含铁量高,是一种防治贫血的优良食物。
• 滋补润燥
中医认为食物和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属性,包括寒凉、温热、平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黑木耳性平味甘,入胃、大肠经,具有滋补、润燥、润肺、润肠的作用。
• 活血止血
黑木耳也具有养血养胃、活血止血等功效,对于许多人来说,听到黑木耳竟然具有活血止血的功效,可能感到十分意外和困惑。传统上,我们认为活血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但是为什么它还能止血呢?
当血液循环受阻,形成血块时,通常会导致出血加剧。然而,当我们针对血液循环不良进行调理时,反而可以有效止血。这一现象常常在妇女月经期间出现,当子宫内膜过厚时,容易引发血崩,甚至导致虚脱。这些症状的背后通常是由于体内积存了过多的瘀血。
因此,虽然这种功效看似奇特,但实际上却是中医治疗的独特之处。通过活血化瘀,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血液健康,解决各种血液循环不良带来的问题。
• 吸附肠道毒素
黑木耳的“胶质”在人体中可把滞留在消化系统里的灰尘、杂质吸附集中起来排出体外,从而起到清洗肠胃的作用。同时,黑木耳还有“帮助消化”的特殊功能,是矿山、化工、纺织工作不可缺少的保健食物。
黑木耳治疗4种病症
根据黑木耳的功效,可治疗对应的相关疾病:
• 贫血、久疾体弱
• 出血
黑木耳活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疗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痔疮出血、尿血、外伤出血、眼底出血。
• 便秘
黑木耳具有润燥的效果,因此可以改善大便燥结不畅。研究发现,黑木耳的多糖体可以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 防治心血管疾病
黑木耳具有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症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黑木耳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剂。
心血管病、蟹足肿都可治?黑木耳最强用法大公开
根据临床经验,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法黑木耳有不同的治疗功效,以下几种疾病的食疗方法:
1. 治疗心肌梗塞(冠状动脉梗塞)
一位患者跟我提到,他的一位朋友在西医诊断出患有心肌梗塞,虽然尚未到达急性期昏厥的严重程度,但检查结果显示血管已经部分阻塞。经过服用上方食疗一个月后,患者再去医院检查发现心血管状况有明显的改善。
另一位患者是一名70几岁的女性,她的心脏血管情况类似,部分血管已经受阻,导致胸闷不适。虽然西医建议在三个月后进一步治疗,但在中医的针灸和中药治疗下,她感到心脏状况明显改善。试用食疗方案后,她更是感到心脏和胸口的舒适感有所增加。
这些案例证明了心肌梗塞食疗法的有效性。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在西医检查时,医生也感到惊讶,因为血管阻塞情况有所改善。因此,我鼓励患者在咨询医生后尝试这样的食疗方案,以提升心血管健康,改善生活品质。
【心肌梗塞食疗法】
将干燥的白背黑木耳一两(约30g)(注:煮前先泡水)、瘦猪肉二两(约60g)、红枣五颗、老姜二片,用六碗水(约1500cc)熬煮2小时以上,慢火熬煮成二碗(约500cc),饭前空腹服下。每日一份,连续服用三十天。清晨空腹服用最佳!
2. 治疗血管硬化
黑木耳、银耳各10克。温水浸软,冷水清洗干净,加水适量,放入碗内蒸1小时,每日分1~2次服用。
3. 治疗高血压、眼底出血
黑木耳15克,清水浸泡1夜,上笼蒸半小时,加入适量冰糖和梨汁,睡前服用,连续服用数日至两周。
4. 治疗痔疮出血
每次取干黑木耳6克,研成细末,用米汤或酒调服。
5. 治疗蟹足肿
我曾经遇到三位患有蟹足肿的患者,他们成功使用了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位患者在使用该方法仅仅一周后,观察到蟹足肿的肿胀程度竟然减少了一半。这种成效令人惊讶,也印证了这一疗法的功效。
蟹足肿是一种异常增生的疤痕组织,在西医的眼中蟹足肿被视为疑难杂症,常被认为是无法治疗的疾病。然而,这个方法却简单而有效,为患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善,使其成为一种值得推荐的选择。我特别将这个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更多有蟹足肿困扰的患者。
黑木耳饮食禁忌
有人认为,木耳入胃后不容易消化。其实,木耳本质柔软而不黏腻,若将它浸透,切成丝状,煮至熟透而食,食后就算不完全消化,由于本质柔软,仍容易通过胃肠管道排出体外,不会停留在胃里引起胀滞不适之弊。但黑木耳也有禁忌:
1. 大便不实者忌服
2. 新鲜黑木耳不宜食用
新鲜的黑木耳中含有一种物质,会引起日光性皮炎,故新鲜黑木耳不宜食用。
责任编辑: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