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宁河戏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24日讯】
宁河戏:起源于江西修水,系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明隆庆元年(1567年)即有专业班社,唱高腔,清初又从徽班中吸收吹腔,昆腔,从汉剧中吸收西皮,从宜黄戏中吸收二犯,至清乾隆年间,宁河戏的高腔,昆腔逐渐衰落,皮黄由十分繁荣,至清末亦趋衰落,脚色分类与征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犯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

图文转载于世界艺术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弋阳腔:古代戏曲声腔剧肿名。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初已流传全国,属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
  • 广东汉剧:戏曲剧种。原称“外江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着《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
  • 云南壮剧: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原系壮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戏曲,曾称“土剧”。约在清嘉庆前后,少数民族歌舞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发展而成。
  • 五音戏:戏曲剧种。又名“秧歌腔”、“五人戏”。流行于山东济南、章丘、淄博一带。在民间秧歌、花鼓及“肘鼓子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演员在演唱时,手臂摇鼓边舞边唱,当地群众观为“肘鼓子”。
  • 巴陵戏:戏曲剧种。形成和流行于古称巴陵的湖南岳阳一带,故名。因巴陵旧属岳州,又名“岳州班”。它主要有昆腔和弹腔两种声腔,用湖广者、湘北方言声调演唱。
  • 文南词:戏曲剧种 。流行于安徽东至、宿松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
  • 内蒙大秧歌:戏曲剧种。又称“秧歌戏”或“梆子”。原为晋北的朔县秧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到内蒙演变而成。
  • 凤台小戏: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凤台县。形成于清代中叶,唱腔结构性联曲体,即全剧由许多独特的曲牌组成,主要曲牌有“度林英”、“腊梅花”、“盼五更”等五十余首,主奏乐器有扬琴,笙、二胡、竹笛等、音色优美动听,有浓厚的江南丝竹味。
  • 永济道情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晋南中条山一带,汉、唐时已具雏形、宋、金、元以后,受诸宫调的影响,在陕西,山西等地盛行,分东、西两路,流传在永济县东曾家营一带的称“西路道情”。
  • 白剧: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西部洱源、云龙、大理、鹤庆等白族聚居地区。“吹吹腔”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