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溯源:沈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38
【字号】    
   标签: tags:

姓氏由来
  
沈(shen3)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 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 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姓氏分布
  
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后,季载的后代子逞逃奔楚国,其孙沈尹戌,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尹戌之子沈诸梁,世袭作司马,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秦时,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离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迁王。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姓氏名人
  
沈冲:南朝齐吴兴武康人,字景绰。沈怀文子。仕宋,历任抚军正佐,兼记室。父怀文得罪被杀,与兄弟情哀貌苦,见者伤之,以此知名。历官寻阳太守。齐武帝时,迁御史中丞、五兵尚书。与兄沈淡、沈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卒年五十一。谥恭。
  
沈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亚之:唐吴兴人,字贤。初至长安,与李贺结交。宪宗元和十年第进士。为秘书省正字。穆宗长庆中,补栎阳令。后累迁殿中丞御史内供奉。文宗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为判官。耆罢,亦贬南康尉。官终郢州掾。以文词得名,尝游韩愈门下。作传奇小说《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等。有集。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沈佺期:唐朝诗人,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他与同时代的宋之问均为宫廷诗夫。世人称为“沈宋”。他擅长七言诗,形式上讲究声律,属对精密,但缺乏内容。沈佺期的诗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钱塘人。他勤于钻研,精通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并对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规律和现象有较科学的认识。他晚年住在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郊),将平生研究成果及见闻撰成《梦溪笔谈》30卷。该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还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梦溪笔谈》对研究北宋社会状况极有价值。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长洲人(今江苏省吴县),明代画家。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工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诗文俱佳,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明之四大家”。@(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姓氏由来
      
    “钱”(qian2)姓源于彭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姓氏。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顼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 姓氏由来
      
    孙(sun1)姓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支脉纷繁的大姓。孙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支:
  • 姓氏由来
      
    李(li3)姓有六种来源:
      
    1、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 姓氏由来
      
    周(zhou1)姓有三种来源:
      
    1、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 姓氏由来
      
    吴(wu2)姓有四种来源:
      
    1、 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 姓氏由来
      
    王(wang2)姓有六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散居于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孙逃至山东泰山,后来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召信陵君的后代入朝作宫,封为兰陵侯,当时人们以他出身王族,谓之王家,延以为姓。
  • 姓氏由来
      
    冯(feng2)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毕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周武王封在毕,所以姓毕。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为大夫,晋灭魏国以后,毕万被封在魏。毕万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长卿的,被封在冯,长卿的后代用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就姓冯,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 姓氏由来
      
    陈(chen2)姓有五种来源:
      
    1、 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赞赏。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为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侯,在太昊之墟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 姓氏由来

    褚(chu3)姓有两种来源:
      
    一、以地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褚姓出自子姓,本为殷商王族后裔。殷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今河南洛阳市),因“其德可师”,当时称之为褚师。其后代子孙遂以为姓,成褚师氏,后去师字为褚姓。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洛阳有褚氏聚。《姓氏寻源》云 :“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

  • 姓氏由来

    卫(wei4)姓出于姬姓,来源于周国封地--卫。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