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

文/南‧丝弗 译/林增祥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讨论内心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这个方法并非万灵丹。在许多情况里,帮助孩子认清自己内心里的感受,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步骤,如果父母亲想要彻底的解决问题,你还得让孩子清楚明了自己应有的分寸。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里,父母亲能够培养孩子有颗善感的心,随时注意自己的感受,相信小孩在长大以后,多半也会有个多采多姿、丰富圆满的人生,但是如果孩子养成凡事只注意自己感受的习惯,将来他恐怕只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坏蛋。

在此我们先来看一个错误的案例。珊珊是个三岁的小女孩,有一次当她正在玩家家酒时,母亲突然说:“好啰,时间到了,你该去洗澡了。”此时珊珊立刻气愤的把手中的玻璃杯丢出去,由于三岁的小孩正处于从行动改成用言语表达自己情绪的转变阶段,因此珊珊紧接着又脱口而出:“妈咪,我讨厌你,你去死吧!”

“你现在非常生气。”妈妈告诉珊珊。(清楚表达出女儿内心里的情绪。) “是的!”珊珊说道:“我正在玩家家酒,别来烦我!” “你希望我走开,对不对。”母亲说。(更明确描述女儿的想法) “是的,赶快走开!” “我是来告诉你,洗澡的时间到了,如果你还想继续玩,那就等一下再洗澡好了。”

(喔—喔,大事不妙。) 这位母亲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首先,绝对不应该让三岁的小孩玩危险的玻璃杯。其次,绝对不能纵容小孩子无法无天。这位母亲完全了解女儿的感受,但是她太专注在教导女儿感受自己的情绪,却没有适时采取恰当的措施,这种作法只会让女儿认为母亲很好欺负。

父母亲不但要让孩子了解并且接受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要教导小孩子尊重他人,而这一切都得由你自身做起。所以每当小孩直呼你的姓名、踢你、打你、咬你、或是用种种野蛮方式表达愤怒的情绪时,父母亲必须立刻依照下列四个步骤加以应对。

一、了解并且确认孩子的情绪:“你因为非常生气,所以才会咬我(大声的吼叫/拿东西丢我)。”

二、拟订规则:跟孩子解说整件事情的因果关系。“你这样对妈妈大吼大叫,让我很难过,我不希望以后再听见你这样大声讲话。”“你可以很生气,但是绝对不可以乱丢玩具。妈妈现在要把玩具收起来,等你明天睡醒之后,才可以再玩玩具。”

三、坚定立场:由于在步骤二之后,孩子很可能又会大发雷霆,假使父母亲此时态度软化、做了某些让步,你等于是在变相鼓励孩子继续恶行恶状。此时父母亲应该说:“不管你生不生气,现在都该去洗澡了。”

四、不要啰里啰嗦: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和小孩子讨论规定。有时候小孩子会故意犯错,以便引起父母亲的注意,所以如果你啰里啰嗦的不断和他讨论解释,孩子自然会重施故技,以便得到父母亲更多的关注。无论小孩的言行令你多么震惊、唐突,你都必须力持镇定,言简意赅的解决问题,然后立刻跳过此事。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养高EQ小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小孩,为人父母者,必须及早开始教导小孩体会自己内心里的感受。虽然小孩子很情绪化,但是他们往往无法自行体会内心里的感受,当小孩子突然冲动打人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此时大人就必须从旁指导,帮助孩子说出他内心里的感受。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 这是忍受多年悲伤和失去后,得以成长的故事。故事历程和隐喻,对许多艰难情况和不同的年龄层来说,都有所帮助。
  • 《筑巢的鸟儿》 适合年龄:儿童。 应对状况:被迫离开家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