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强逼不来

游干桂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 ,

  我们家的小奇,真可说是标准的小气鬼,谁要是动了他心爱的玩具,他就跟谁没完没了,不是大吼大叫,就是死哭活缠的将玩具抢回来。

  那玩具如果是他的,还没什么话讲,有时候根本就是别人的,他依然不分你、我的,将它视为己有。最糗的是,发生在到别人家作客时,明明是主人孩子的玩具,他也硬会是“爸爸”买的,硬要带回家。

  他才三岁啊!三岁的小孩就这样不慷慨,长大还得了呢!

★观念交流道

  依照心理学家与幼儿专家的说法,那叫“自我中心”,也就是说,经常把别人的东西,视为己有的时期。

  大约从一岁半开始,孩子便会伸出他们的友谊之手,试图与其他孩子结为朋友。交朋友的第一个办法是,抢夺别人的东西──因为“玩具”是别人的好嘛!至于自己的东西嘛,则会本能的保护着,谁要是不知好歹的侵犯,他便会来场“玩具”保卫战,死命的敲对方的头。这种情形看似暴力兼小气的镜头,常会令父母们感到惊讶。

  这种情况大约得持续到三岁以后。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小孩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去抢夺别人的东西,或拚命的保护自己的玩具。严格说来,那是正常的行为,并不表示他长大之后,就会欺侮别人或成为小气财神。

  孩子老是凶悍的抢夺别人的东西,父母可以考虑让他和年纪稍长一点的小孩在一起玩耍;倘若他老欺侮同一个小孩,则应该考虑让他们短暂分开。

  直到三岁左右,孩子已经略知如何与人分享时,再慢慢帮他建立分享的概念。例如,“小秀玩五分钟之后,再换小香玩。”或让他们一起堆积木、玩塑泥、填拼图,一起分享彼此的乐趣。

  千万别强迫孩子,什么样的玩具一定得给谁,什么样的玩具一定该和谁分享,以孩子的认知能力而言,实在体会不出这么深奥的学问。

  “以身作则”可能是个不错的作法,让孩子明白,东西是可以和人共同享用的,譬如说,常把东西借给孩子的妈,借给孩子的叔叔、阿姨,并言明归还的日期,久而久之,孩子也能从中获取分享的观念。

  慷慨是强迫不来的,它是成长与训练揉搓而成的产物。

摘自: 游干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 这是忍受多年悲伤和失去后,得以成长的故事。故事历程和隐喻,对许多艰难情况和不同的年龄层来说,都有所帮助。
  • 《筑巢的鸟儿》 适合年龄:儿童。 应对状况:被迫离开家园。
  • 这是适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啸袭击后,为人们带来希望并协助加强复原能力。这篇故事也收录在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儿童心灵成长故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