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人生黄金律》序 每天少工作两小时,人生真棒!

彭怀真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从18岁起,我每天工作平均超过12小时,我比同辈更勤奋,总是比部属、比学生更认真。因此有人如此形容:“彭怀真是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跑得很快,只是他用乌龟的勤奋持续跑。”

过去两学年,我带领的东海大学学务处每天从早上7点50分到晚上9点50分都服务,中午与傍晚也不打烊。有时晚上11点多,我还去宿舍、教官室等视察,甚至去医院探望学生。回到家,总是立即处理各种学生与部属的电子信件。偶而一天工作14个小时还可以,连续如此25个月,就太恐怖了。我发现自己变了,很烦躁、很挫折、很累很累,我很讨厌自己。于是我坚定辞去学务长,因为这只又像兔子又像乌龟的中年男人快要崩溃了。

不担任学务长,专心教书,每天减少两小时的工作,回到过去一天12小时左右的习惯。如今,看了这本书,我决定再度改变运用时间的习惯,每天再减少工作两小时。书中说服我的论点很多,其中最特别的,是作者提到“女性胸罩”的例子。他说:女性如果用“四分之三大小的胸罩”,太保守;但是“二分之一的胸罩”又太暴露,所以“八分之五”是合宜的。

放在每天的时间中来看,除了睡眠之外的16小时,应该只要工作其中的“八分之五”,也就是10个小时,而不是原来的“四分之三”的12小时。

依照作者的意思,10个小时要扣掉交通的时间,剩余的用来工作。这很有道理,我每周有四天在学校教学研究,通勤时间比较省,可以多做一些。如果去外地演讲或推动社会服务,要扣除路程的时间,不能太辛苦。

除了算清楚每一天的时间利用法则,更应该思考一生的时间运用状况,大致也符合“八分之五”原理。圣经中最受推崇的摩西为人生如此总结:“我们一生的年日是 70岁,若是强壮,可到80岁。但是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依此看,人生有三大悲剧:不仅苦短,还得忍受身体的劳苦与心理的愁烦。因此,如何不劳苦、少愁烦、延长年岁呢?

强壮者可以活到80岁,我们到了50岁,已经到了寿命的“八分之五”。就应该如中国人最受推崇的孔子所说,要“知天命”,放慢脚步,避免太急躁,不要刻意地追求成功。

我马上就50岁了,作者建议50岁后的收入应该降到原来的八分之五,这也很有道理。因为子女成年了,家庭走向空巢期,开销减少,收入也可以适度下降。所以,我决定: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等,都可以“打六二五折”,把多余的时间自由运用,如此的生活一定很棒!

人生要“量出为入”,出的少,入也要跟着减少。所以,我吃的食物、买的东西、阅读的杂志、看的电视节目等,也应该减少“八分之三”。

书中还提醒最棒的沟通法则是“用八分之五的时间来听,用八分之三的时间来说”,所以我得减少说话,增加倾听。避免长篇大论,多留些时间给想要和我说话的人。作者传神地以“ON”(开)与“OFF”(关)说明现代人的无奈,经常让“ON”攻占“OFF”,前者好战,四处侵略,让“OFF”的地盘越来越小。今后我要固守“关”的阵营,不随意对世界“开”。

本书最后也引用“龟兔赛跑”的故事。他分析:兔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一开始跑太快,和乌龟等距离拉远了,有了“睡长觉”的怠慢行为。假设兔子稍为休息(运用OFF)一下,元气恢复之后,马上再切换开关到ON,又可以再度拉开距离,就可以轻松获胜。作者说:“兔子失败,主要是因为它不懂得如何适度、适当地调节它的力量和速度。”这样的人,岂不是随处可见吗?

建议你好好看这本书,不过,也可以挑重点看,只看八分之五。至于我写序,也打了折,减了量。以往,我为天下所写的序言多半是2,500百字左右,如今,响应“八分之五”原则,我决定写1,500百字。省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我要去散步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人最喜欢努力了。 对人动不动就说“努力”,连自己都常把“我会努力”挂在嘴上。这是因为人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将“勤勉是美德,努力必有回报”这类耳熟能详的话,当成心灵的依靠。
  • 补作文、补数学、上英文、参加科学教室……休闲时间被补习班、才艺班填满,还是不见起色。你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你最近帮孩子买书了吗?你知道这个月孩子读了几本书吗?孩子最喜爱一本书是什么?
  • 阅读确实可以增强国语文能力,但是请注意: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最忌讳的是父母时时担心:“我家孩子最近光看课外书,成绩一点也没改善,到底有没有效呢?”

  • 复活岛上的石像,举世闻名。可是,一般人大概不清楚,复活岛上共有887个石像,大小不等。其中,280座石像昂首而立,远眺天际;另外100座左右,散落在道路两旁,显然是正在运送途中。其他半数左右的石像,聚集在雷诺瓦瓦谷采石场,正等待启运。

  • “你妈怎么那么不一样啊?”

    第一次被人家这样问时,我还以为是我的耳朵出了问题,或者那只是个玩笑。大概是从小就跟在妈妈身旁的关系,习惯了妈妈的方式,我以为天下的妈妈本就都是这样的。

  • 寂琦从小是我亲自带大的,有一段时期我因工作需要,给寂琦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保母,但寂琦就是不肯接受保母。因此,不论我做什么或到哪儿,总是带着寂琦,或者由寂琦的爸爸接班照顾。
  • 不知从何时候开始,书在日本已经从“理所当然该读”变成“不读也无妨”。

    有些人也许会抱持冷静的态度,接纳时代所造成的变迁,但是我完全站在反对的立场。我坚决认为,读书并非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应当养成习惯的“技能”。

  • 针对“为什么必须读书”的问题,我一定会先回答“因为读书是塑造自我的最佳方法”。自我形成的过程是非常快乐的,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创造自己的世界。
  • 新闻文化的沈沦,是以刺激、戏谑、怀疑和微不足道的“垃圾”共同展现?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史都华‧艾伦于2004年再版的《新闻文化》(News Culture)一书中,回顾20世纪英国和美国多元新闻论述发展历程,也探讨21世纪新闻事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 谈到一般人跟新闻媒体的关系时,常会想到一系列不同的类型。在这些类型中,昏昏欲睡、蛮不在乎的沙发马铃薯(couch potato,边看电视、边吃东西的人)是一个极端,而过度活跃的新闻迷(news junkies)则是另一个极端。可想而知,大部分的新闻消费者都位于中间地带,尤其是在谈到电视新闻的时候。在英美两国,电视新闻很明显的是最受人欢迎的新闻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