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那两岁的儿子

林梅英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时间飞逝,犹记得自己还是怀孕的时候,挺着个大肚子走在人群中。有欣喜、有担忧,更有一份潜在的安适感。欣喜的是,一个可爱的、讨人疼惜的小生命即将来到人世;担忧的是,面对生活的忙碌,沉浸在家庭、工作、学业的我能否三者兼顾?如何能既保有家庭,又能在学业上不断努力追求、奋发进取?同时又能靠职场上的兼职工作生活下去?从那时起,如何坚持下去,闯出一条平凡而踏实的人生路是我的愿望,也是一直勇往直前的动力。

当然,胎教是一门重要的功课,从怀孕那天开始我们便有了亲密接触。当儿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启了沟通的桥梁。看着他第一次睁开水汪汪的大眼睛,我便试图和儿子说话。首先,我以一个没有尽责的妈妈之角度诚恳的向儿子道歉:在怀孕期间,由于长期奔波,使自己鲜少跟其对话,感到很抱歉。但是,我相信藉由法轮功真善忍的精神能感昭他,使他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更稳健、更健康。

如我所料,孩子很乖巧、听话,也不怎么吵闹。虽然他一出生就吃母奶,但同时并不排斥外食,随和的个性在这其中也体现出来了。六个月左右,孩子就能从晚上十二点睡到凌晨五、六点钟,使我保有充足的睡眠,这是一般婴儿很难做到的。一岁时,他能走路了,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喜悦之情。接近两岁时,他会叫“妈妈”了。从此,越叫越起劲,常常用奶声奶气的声音“妈”、“妈妈”的叫个不停。渐渐的,他会叫“奶奶”、“爸爸”,还会说“拜拜”、“谢谢”等等。

对于这两年多的母子相处,我想用“温馨”两个字来形容。我细心地照顾他,循循善诱,也让他知道一些人生的哲理。从吃奶、穿衣、刷牙、洗手等举凡一切生活大小事,到逛街、溜滑梯、搭捷运、游六福村、动物园、搭缆车等等一切生活娱乐。从放《三字经》的磁带,放明慧电台的各类有益心灵健康的广播节目,到告诉他杜绝所有暴力的必要性,以及偶然间的机会教育。

回想起来,可谓操尽“人间事”,然而,身为母亲的我着实从未想要索求回报,只是希望儿子能够得到更健康的成长!而儿子也很贴心,对于妈妈的教导,常常连声答应、点头;也常常抱着我,又抱又亲的。吃东西时,会拿东西给我吃,还会主动收拾玩具,甚至逗我开心。

何其有幸,我和我的儿子成就了母子的缘分,建立了人间最美的天伦之乐!虽然一路坚持走来,充满辛勤劳累之苦,前方仍还有一段艰难的路,但这都是值得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国小刚开学,就是小儿的七岁生日,为了给他一个surprise,我和妈妈保密到家,一点都没有透露过生日的口风,其实我们早已经想好要为他过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生日,那就是在班里给他开个庆生会,只要是八、九、十月生日的小朋友都是小寿星,大家同喜同乐,让刚开学的小伙伴们都沾沾欢乐的气氛,那一定会是个别开生面,让小朋友很high很special的开学日。
  • 天母的居住环境已经是台北市属一属二的了。贪图便利的我,特地为了孩子搬到这里。但是一年多的来,我们好像适应不良,不但孩子的笑容越来越少, 心情似乎也振奋不起来。
  • 我们真的能够将人与动物做等同看待与对待吗? 这让我想起女儿刚入小学时一年级的第一周就遇到一场有趣又刺激的科学论战:
  • 莉俐虽然已经升小四了,可是每早上学,便哭哭啼啼的和妈妈拗个不停,不愿上学。颇有个性的她,妈妈总要费一番心思沟通,才愿意进学校。上课脸也绷的紧紧的,不太愿意与人交谈。
  • 现在的孩子很尊贵,一来生活品质改善,二来父母生得少。给孩子穿最好、吃最好的,连玩具都买最流行的。可是还是常常听见孩子在喊“好无聊”喔!只要一到肠病毒和感冒流行的季节,经过街上小儿科诊所时,不难看见一堆的父母,拉着流鼻涕的孩子,在里面排队等候,这表示孩子的抵抗力不足。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绒毛玩具
    六岁之前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如果这时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抢劫的行为,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当孩子表现得不如我们所预期,我们感到生气,而对着孩子指责、批评、责骂或威胁……但我们如此反应,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外,对孩子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