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传染病介绍 : 拉萨热

行政院卫生署管制局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认识疾病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拉萨热是由拉萨病毒(Lassa virus)造成的一种急性病毒性出血热疾病,流行地区为西非。拉萨热首次的报告是在1950年代,但是直到1969年拉萨病毒才在两名死亡的奈及利亚护士身上分离出来,拉萨病毒属沙状病毒科(Arenaviridae family),且为人畜共通传染性病毒。在西非地区,拉萨热是当地之地方性流行疾病,亦是一种高致死性疾病。大约80﹪的感染者属轻微或无征状感染,其余20﹪则会有严重的多重系统疾病。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s)
拉萨病毒属沙状病毒科(Arenaviridae),沙状病毒属(Arenavirus)中的一种单股RNA病毒。

(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拉萨热目前是西非地区的地方性疾病,在几内亚、赖比瑞亚、奈及利亚和狮子山共和国等西非国家均造成地方性流行。因为带有拉萨病毒的啮齿类宿主在西非国家均有分布,所以实际上此疾病在地理上的分布可能不仅限于西非有地方性流行的国家。在西非,每年估计约有30万至50万人感染拉萨病毒,其中将近有5000个死亡案例。在住院病患中有1~15%病人死亡。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14天内,若怀孕末期( the third trimester )遭受感染,症状会特别严重,80%以上的孕妇死亡。台湾目前尚无确定的病例报告。

(四)传染窝(Reservoir)
野生啮齿类动物;在西非为Mastomys属的啮齿类。

(五)传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主要透过直接接触受到啮齿类排泄物(尿液、粪便)污染的物体,像是地板或床,或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是经由吸入空气中啮齿类的分泌物微粒而感染。实验室人员也可能藉由接触感染病毒之啮齿类的排泄物或组织而感染。人对人之传染是因直接接触到被感染者之血液、组织或分泌物而得病,性交也为传染途径之一;院内感染则是经由污染的针筒或针头而传播病毒。

(六)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为6至21天。

(七)可传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人与人的传染发生于急性发热期,此时病毒是存在于喉咙中。病毒可于发病后三到九周存在患者的尿液或排泄物中,亦可能存在精液中长达三个月。

(八)感受性 (Susceptibility)
各年龄层皆具有感受性。于拉萨病毒盛行地区居住或旅游的个人,或职业上可能暴露于拉萨病毒或啮齿类Mastomys种鼠类的人员,像从事拉萨病毒实验的工作者、猎人、农夫、矿工等均应提防注意。

(九)病例定义(Case definition)
通报定义:
符合下列三项通报条件之一者:
一、 有相关流行地区旅游史、病例接触史、啮齿类排泄物接触史、致病原暴露史,且符合下列部分或全部临床描述者:
疾病逐渐发生且伴有以下一项或一项以上的症状:倦怠、发烧、头痛、喉咙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肉酸痛、胸痛、听力丧失。

二、 前项旅游史、接触史或暴露史未知或不明,或无典型之临床症状,而相关检体经实验室检验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
(一) 从血液、尿液或喉咙冲洗液中分离出拉萨病毒(只能在第四级实验室生物安全层级下)。

(二) 成对血清IgM阳性或血清阳转(IgG抗体)。

(三) 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IHC)或血清检测出拉萨病毒抗原(ELISA)。

(四) 血清或组织切片PCR检测阳性。

三、 虽未符合前二项条件,但经医师(法医师)诊断在临床上极度怀疑者。

病例分类:
一、 疑似(Suspected):符合通报定义任一项者。

二、 可能(Probable):符合疑似病例定义,且与确定病例有流行病学上关连。

三、 确定(Confirmed):疑似病例或可能病例经实验室检验确定者。

四、 接触(Contact):与病人有亲密接触(同住、照顾)的人或曾有操作病例发病后三周内检体之实验室工作者。

预防保健

(一)预防措施:特殊啮齿类的防治,扑灭老鼠、不食用鼠肉、避免将食物 置于老鼠可接近之处。

(二)病患、接触者和环境的防治
1、 通报:拉萨热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第五类传染病,如医师发现疑似病例(尤其是有相关流行地区旅游史,或病人与其他确定病例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主管机关。

2、 隔离:机构立即严格隔离病患至负压病房,限制非相关的员工和访客进入,为了避免发生院内感染,病患的体液和分泌物要谨慎处理,,照护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及隔离衣)。病患三个月内若要进行性行为,应全程使用保险套,除非精液检测出没有拉萨病毒的存在。为了减少暴露传染,实验室检验应至少有合适的筛检设备,并在完善的感控措施下操作,操作员要防范检体的活性,并于受监督下确定检体减毒或分离的安全,尸体应防泄漏且密封,并置于密封的棺材中以火化或埋葬处理。

3、 即时消毒:凡病人的体液或医院和实验室的物质均应适当消毒后予以处理。

4、 检疫:对曾接触病人的接触者建议监测观察。

5、 接触者之预防接种:无

6、 接触者及感染源调查:调查病人发病三周内的亲近接触者,并建立他们的监测:在最后一次接触后,持续至少三周、每天两次的体温自我管理,若是温度超过38.3℃(101℉),应立即住院并隔离,检查病人于发病前三周的住所环境,并找出未报告或未诊断的案例。

7、 特定治疗方式:病人应给予Ribavirin治疗,特别是在发病的六天内最有效。

(三)流行时的措施:啮齿类的防治、适当的感染控制和隔离医疗院所的医护人员、Ribavirin的提供、接触者调查和追踪。

(四)其他:Mastomys种的鼠类会在住家和食物存放处聚集繁殖,也因此增加人类暴露的风险。

(五)死亡病例解剖注意事项:
请参阅本署疾病管制局“疑似传染病死亡病理解剖作业参考手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