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

郭微言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多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來自於儒釋道三大主流思想,都是神傳文化,而且都講「無為」。儒家講仁、禮、義、修心修身,「 定、靜、安、慮、得」循序漸進,不作強求 ; 人一動念,就是造業力,所以佛家講「空」,「空」也就是「無」; 道家講「無」,「道法自然」、「清淨無為」,順應自然規律的和諧與平衡,以「道」修身達到合於「道」的理想境界。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而是清靜自守,無為而無不為,隨緣而動,隨遇而安。易經的「隨」卦也是這樣講的,「隨」就是「從」,可以是物從己,也可以是己從物,「通達時變 不拘守故常」, 可是,「隨」還是有相當原則的,必須以元亨利貞四德為前提,該隨則隨,不該隨的仍然不能隨,守正而無求。

人世間是正邪、善惡、好壞、順逆、佛性與魔性並存的,一切事情並沒有什麼絕對必然的兩極化結果,就看我們自己的一念到底是什麼心態、什麼態度去對待,所謂「相由心生」就是這麼個道理。世態炎涼,慾深谿壑,「心安路自寬」,不執著於食、衣、住、行、育、樂方方面面的享受,不追求於名與利。

凡事都要正向思考,隨時提醒自己修口、造福、積德,存善心、多行善事,不造惡業 ; 樂天知命,謹言慎行,專一守常,掌握時變而不固執己見,境由心轉就會左右逢源 ; 一切隨緣,不爭不求,盡人事聽天命,處之泰然,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懂得實修的修煉人都能夠理解到宇宙的理──「不失者不得,得就得失」;「有心煉功,無心得功」。因此,修煉人也都會抱著一種無為的狀態修煉,只管修煉自己的心性,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有而無心、做而不執著」、「無求而自得」。

「人神之間,一念之差」,對於精進實修的修煉者來說,每一個意念、每一句話都是很有威力的,正念具足可以是神的一念、佛的一念 ; 對於一般人或是要修非修的人來講,由於人心不去,什麼怕心、什麼執著心等等隨時都可能如影隨形的跟著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生而為人,就免不了情、慾、病、苦、老的煎熬,「不經一番寒徹骨,那來梅花撲鼻香」。只要持志力行「吃苦當成樂」,放下過多的牽掛和在意,少一點慾和求,相信幸福的人生就會不請自來了。幸福,真的就在我們身邊。
  •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更新進步,人們的慾求也隨波逐流、水漲船高。為商者更是眼明手快,商場如戰場,新商品行銷手法推陳出新,欲罷不能,以市場為導向,商機無限。
  • 傳統正體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精湛典雅,是悠久文化藝術的結晶,美不勝收,是中華民族之寶。簡體字積非成是,詬病連連,唯一的訴求優點就是簡化方便快速,文字過於簡化造成語意混淆,甚至於完全抹煞了原本造字六源的涵義精髓,尤其是中共專制下的簡體字被強加「假、惡、鬥」的邪靈,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嗤之以鼻。正本清源,正(繁)體字與簡體字就是美與醜、真與假、正與邪、善與惡、好與壞,壁壘分明的區分。
  • 「伊索寓言」裡頭,有一則「驢子與青蛙」的小故事——有一天,驢子馱著好重的柴過河,不小心滑了一跤,可憐得亂踢,拚命地掙扎,但是,因為馱的太重了怎麼樣也爬不起來,於是急忙大聲求救。看在眼裡的青蛙,非常不屑的嘲笑說:「真是有夠笨的驢子!只是在水裡滑了一跤就那麼緊張得呼天搶地似的,要是像我們這樣成天泡在水裡頭,那又將怎麼是好呢?!」話說得倒也振振有詞,看似還蠻有道理的。
  • 人定勝天」、「心想事成」和「有志者事竟成」,都是人們耳熟能詳,廣泛被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的金玉良言,其實,它頂多也只能算是積非成是的勵志話語。因為,凡事太絕對了,那肯定反而就是錯的了。乾健而坤順,有天地,才有萬物生。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一定的自然規律,天行健以自強不息,天道有變而無常,人,怎麼有可能勝天? 心想、有志,怎麼可能就一定會是凡事必成呢?何況,成事與否的認定,豈不也是因人而異的。
  • 【大紀元12月28日訊】現代的文明社會,科技日新月異,商機無限。創意無限,創新致勝,研究發展儼然成為各行各業不分領域競相角逐的熱潮,樂在工作當然無可厚非,只是士農工商庶民也都推波助瀾趕時髦的參與,不管是親自動動腦、動動手嘗試,還是追逐新奇消費的群眾,反映的卻不乏是陶醉在物慾生活的享受。
  • 世事洞徹都是哲理,處處都是學問。即使是以下這麼一則小小故事,她卻雋永潛藏著發人深省的大道理:
  • 迎新年,過新年,幾乎是世界上各個民族、各國家都有的共同文化,雖然說新年的日子是不一樣的,慶祝的活動方式、習俗也是不一樣,但是,和樂融融、歡欣鼓舞的氣氛卻是一樣的多彩多姿。
  • 【大紀元2月25日訊】人有七情六欲,無遠慮必有近憂,煩惱、憂慮、疑惑、生氣、不悅、矛盾、衝突、困難…等等隨時都可能發生。一個人如果希望像純真的孩童一樣的快樂,笑口常開,或許秘訣就是惜緣而先「退一步」,永遠向別人伸出友善的手,不斷的修心養性,知足常樂的活在當下才是最佳的途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