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沒上過學 卻自己治好白內障 「龍飛鳯舞」秀書法

作者:農本木
font print 人氣: 2026
【字號】    
   標籤: tags: , ,

對於祖父,我一直有兩個比較清晰的印象,一是他戴著一頂歐式呢帽,淺灰綠的顏色,帶著我在後院外邊的小路上摘取林投(植物名,葉狹長,葉緣有鉤刺,果實像鳯梨)葉,除去鉤刺後,厚靭的葉片可編各式小玩意兒,比如戒指、小盆小籃子……那一刻,祖父五官身材模糊,整個人似乎都化成了那頂呢帽,很紳士的。

另一個是祖父去世,辦喪事時的景象。在老家門外的曬穀場上,擺了許多大圓桌,那是告別式完成後作為告別宴用的,排場盛大。五歲的我沒見過這樣的場景,和幾個夥伴在桌底下鑽來鑽去,玩得不亦樂乎。

除此之外,和祖父有關的其他訊息、事蹟,都是從家人或近親那兒得來的。以下大都是根據我大哥寫的族譜,加以增補整理而成的。

無心插柳 練出一手好毛筆字

我的家鄉在台灣中北部一個濱海的小村,那是一個稱得上是「窮鄉僻壤」的地方。我祖父自幼聰穎,許多事無師自通,艱困的環境阻擋不了他的自我成長。那時我們村中有個曾進過學堂的人,許多幼童的讀本他都有。那時候還沒有「智慧財產權」這個概念,我祖父向他借來讀本,都要另外先抄寫一分(本),以備還書後,作為複習之用。久而久之,竟然無心插柳地練出了一手好毛筆字來。另外,他也利用晚上時間自學漢文,造詣頗深。

自己把白內障治好了

祖父約45歲左右患了白內障,看醫生得花錢。那時家中經濟不太寬裕,為了省錢,他自己去買眼科醫書回來研究,暸解書中奧妙之後,自己開藥方抓藥回來煎服。一邊吃藥一邊照鏡子查看眼球的變化,並據以調整藥方,結果竟然真的把白內障給治好了。

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聽聞了。起初,只有患白內障者來找他開藥,演變到後來,一些小病小痛,比如耳鼻喉病、皮蛇、頭痛、感冒等,鄉親也都把他當醫生,找他開藥方。開好藥方,自己到鎮上中藥房抓藥煎服醫治。

經過我祖父看診的,多少都有療效,而且看診不要錢,只花藥錢就好了,既經濟又實惠。那個年代的人,生活一般都比較清苦,生活上都是能省則省,所以那時候來找祖父看病的可真是絡繹不絕。

不過,我祖父很快就明白這樣下去是不行的,畢竟他沒受過任何醫學訓練,疾病千百種,除了白內障有實際操作過,有實質經驗外,其它問題都得摸索開藥,其中潛藏著很大的危險性。意識到這一點以後,馬上就婉拒鄉親的請託,只留眼疾這部分。

那時候,家中常有人送鮮魚、蔬果。因為古時候的人,生性都比較純樸酣厚,把人情世故看得很重,得人一分,至少也要還人五厘。這些送東西的人當中,有些是請祖父開藥方的;有些是找他看信件的,也有請他寫信的,甚至有找他調解家庭糾紛的,林林總總……所以祖父常常很忙,而受惠的是家人。祖父大都很樂意收下這些東西,主要是因為這些都是鄉親自家種的,或者去海邊抓捕的漁穫,不是花錢買的。

祖父的才能與智慧是多元的。可惜為了生活,他從事很多工作,種田、打魚、當乩童的「桌頭」(幫助翻譯及傳達溝通)。雖然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愛的事,但是他在書法方面的才華和表現卻一直受到肯定。當時小鎮的許多廟宇主殿的龍柱、正門、側門、廂房等,所有的對聯都找他執筆書寫。

「龍飛」「鳳舞」顯真章

自家新建「虎尾寮」(一種具有特殊格局和結構的房屋名稱。)時,從正廳進入內宅有左右兩扇門,他請木匠在門楣上嵌定兩塊檜木板,塗上一種紅色水性色料,等色料乾了之後,他腳墊矮凳,信心滿滿地用大毛筆在左邊的檜木板上直接寫上「龍飛」二個大字,右邊則寫上「鳳舞」二字。字體是行楷,大小約30公分見方。

「龍飛」「鳳舞」這四個字,在我出生前就有了,我出生後,它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沒事時,我常會呆呆地望著它們。但是,我家人可能都只視之為裝飾物品,從來沒人把它當成是難得的「創作」,所以在「虎尾寮」拆除翻新時,這四個字就下落不明了。為什麼會下落不明?極有可能是被當廢棄物扔了。

我努力地回想那四個字,的確寫得很好,筆意渾厚勻稱,筆勢圓柔,間架布局疏密合度,字形端整大方,整體有種平和、含蓄不可輕忽的氣勢。

要知道,我祖父是腳下墊著小凳子,抬腕懸肘,在平貼於牆上的檜木板上書寫的,難度之高是顯而易見的。那兩塊木板的寬度大約是B4紙的兩倍大。在小小方塊中要擠上二個斗大的、筆畫繁多、難度極高的字,殊屬不易,若再進一步想寫得優美得體,那更是難上加難。但我祖父也沒打草稿,拿起大筆,直接就寫了,而且寫出來的字,任誰看了都要喊「讚」!

其實,祖父大可選字形筆畫比較簡單的,或者他比較拿手的字來書寫,就像別人家一樣,寫個「竹苞」「松茂」就很夠意味了,但他偏偏選了任何人看了都想避開的「龍飛鳳舞」,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那是不折不扣的「自我挑戰」,但我那有才華的祖父卻逕直地就寫出來了。六十多年後的今天,我試著揣度祖父的心態,除了挑戰自己之外,可能還有讚譽自己的成分,看我寫得多好多順暢啊!在偏遠的海隅,一個文明、文化因子沒有什麼發光發亮的機會,那就自己來創造機會吧!

他也教我大哥、二哥寫毛筆字,還要他們背口訣,一邊寫一邊唸:點要像桃,撇要像刀,橫要像竿,豎要像樁……(可惜接下來是什麼,我大哥記不得了。)。

接力寫春聯

當年的台灣農村也和其它地區一樣,過年要貼春聯。那春聯當然是由祖父來寫,隣居也都會送裁好的紅聯紙來請他書寫,可惜他去世時,我才五歲,已記不得他揮毫的丰采,更無緣得到他的教誨與指導。祖父去世後,理所當然的,寫春聯的工作就落到我父親身上。我父親的毛筆字並不怎麼樣,他自己也很清楚。所以等我大哥能寫時就讓我大哥來寫。大哥的毛筆字天生就帶有隸書意味,加上字形端整,看起來還頗有韻致。

但大哥後來外出求學,雖有一段時間回鄉就職,但結婚後又舉家遷到台北。春聯也就沒人寫了。

我父親看來看去,沒有其他人可選,就要我上去寫。我這輩子只臨過魏碑《張黑女墓誌銘》,而且也沒臨摹出什麼心得來,看著帖寫還稍像樣,但一離開帖子,獨立作業時,就經不起推敲。只是好歹不怕提筆寫,只有這一點比其他兄弟姐妹強。

魏碑《張黑女墓誌銘》拓本  局部。(公有領域)

一開始我是一筆一畫地、中規中矩地寫,寫了幾回以後,就想小小地秀一下,寫草一點,其實也只不過是在筆畫中稍帶點行書那種連綿筆意而已。我以為這樣寫比較有氣勢,也比較靈動有朝氣。奈何我父親並不認同,他在一旁頗為不豫地說,妳以為寫草了就比較好看嗎?當然他不會叫我重寫,可是自此以後,我再不敢忽視這份看似平凡平淡,其實帶有神聖使命的工作了。

後來,我也到巿場賣起春聯來。有一同事家正好在巿場裡,家門口天天都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特別是過年前幾天,整天都是人聲鼎沸。她們看得多了,知道有商機,就建議我去她家門口寫春聯來賣,賺得的錢五五分帳。也許是財迷心竅,也許出於好玩和新鮮感,我也自不量力,真的就上場了。

那時春聯的形式並沒有嚴格區別,除了正門外,每家都有幾道側門,賣出時問清楚門聯的份數就行。記得那時七言的對聯主要類型有「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爆竹一聲辭舊歲/梅花數點慶新春」等對句。橫批就更隨興了,只要有吉祥意味就可以了。再來就是門扉共有幾扇,斗方需要幾個,還有「竹苞」「松茂」、「司命灶君」、「雞鴨成群」、「六畜興旺」等等……。

可惜我也沒寫多久,結婚後就搬到外地,自謀生路了。

罹病辭世 遺訓永存

祖父臨終遺言之對聯。(農本木提供)

我的祖父一生備極辛勞,不但嚴以律己,也嚴格要求家人,生活起居,處處要求做到位,不得馬虎。這種嚴肅的性格,本來命中流年批陽壽只能活到四十七歲,但因他行善積德,上天有眼,添壽一紀年。五十八歲那年發現肝臟腫大,我父親高價買回當時説是特效藥的注射液,用冰桶儲存,每天打一針,但病情也未獲控制,痛苦難耐之極,只好購入嗎啡,每天請鄰居會打針的鄭先生到家中注射止痛。民國四十四年黃曆十一月五日晚上,他叫所有家人都到床邊,交代遺言。他特別強調要孝順父母敬重長輩。他說:父母長輩在世,聽從父母長輩的話,悉心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這是孝順之道,也是齊家之本。若為人子不孝,等父母長輩死後,就是殺一頭牛來祭拜也沒有用。

其諄諄教誨言猶在耳,第二天,因多重器官衰竭而辭世,享年五十九歲。

祖父留有臨終遺言,去世前三天,已坐不穩時才寫的遺囑,如下:

上聯:賜子千金莫若教子一藝。
下聯:遺訓萬言不如自訓半數。

詞曰:

祖父的遺墨。(農本木提供)

回憶當年鬢兩叢,轉瞬光陰髮半蒼
兒孫團聚言也善,平生事業一場空
教兒勤儉莫驕奢,謙讓溫恭禮可嘉
最妙人間謀一職,士農工商皆成家

本人遺言題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誰知又被酷愛他手跡的當地書法愛好者偷偷揭去了。臨近除夕,急得王夫人不得不催他再寫一副。王羲之略一沉思,笑著取過文房四寶,又揮筆寫了一副,叫兒子將對聯攔腰剪斷,各先貼出上半截…
  • 繁花似錦的五月相偕著依然熱切殷實的夢,努力圓熟生命的深沉。你閃爍著童稚的光輝, 在我不經意的回顧裡,會是混沌中脫穎而出的靈光吧?!
  • 每到過年時節,看著國內火熱的過年氣息,住在異國他鄉的遊子,更會想念國內的親人。長長的思念,就像風箏的線繩,一直牽起心中酸酸的感觸,飛向遙遠的故國。那時才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痛。
  • 清代康有為說北碑「筆法舒長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實為唐宋之所無有」。北碑中的魏碑精品「龍門二十品」有什麼顯著的特點,為何康有為尊崇北碑的藝術?
  • 漢字書法文化激發了許多人類的文明成就,這裡就來介紹一下,讓日本西畫家中村不折深受震撼的北碑書法的背景和極具方筆特色的「龍門二十品」。
  • 「30」,讓我一生受益。而經過時序的推移,「50」也讓我從年少不懂事的羞愧中釋懷……
  • 記憶中兒時的廣州,冬天的清晨都是霧氣,從珠江邊蔓延過來,濕氣瀰漫,霧氣騰騰,趁太陽還沒有穿透霧霾,小小的我飛快走在長長的騎樓下,穿越一個又一個窄窄的巷口,像誰都擋不住我的前程一樣,無所畏懼,奔向菠蘿包。
  •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農糧署桃園提供)
    Yoki幾乎沒有感受過母愛,3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長大後,她正憧憬擁有一個自己的幸福家庭時,又被嗜賭的母親連累,關進了拘留所。這樣的成長過程,讓Yoki覺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轉機出現了。
  • 來吧,媽媽,和我一起。我們來跳一支舞,旋轉,旋轉,旋轉。跳盡生死,跳盡生而為人的重負,跳盡悲歡與離合,恩愛與情仇,跳盡迷離幻象。待灰燼變涼,我們會發現,我並沒有錯,妳也沒有錯。人世間一切不過是一齣戲。
  • 「為人須憑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燒香點燭;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謹防我鐵鏈鋼叉。」這是我爛熟於心的一副對聯,從小到大不知聽父親念叨過多少遍。此刻重溫,我似乎找到了父親的生命底蘊,也在重新審視父親時認識了獨特的中國教化傳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