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幸福

張春雨
【字號】    
   標籤: tags:

如果說道德的深層含意,就是遵道守德,那麼,其淺層含意,就是規範人類的行為,使之沿襲正確的準則。以互利性為基礎,或者是以利他性為基點,處理人們之間的關係。

在利他性前提基礎上的所作所為,其實,也是給自己奠定了未來幸福的基礎。修煉界講德大福大,為別人著想,為別人做了好事,不是積德了嗎?積下了的德,就是這個生命未來福份的源泉。

這是從這個角度講,換一個角度講,遵守道德也是獲取幸福的必要條件。

其實,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在一定範圍內的欲望滿足是幸福,超出這個範圍就是刺激,從而導致空虛,最後還是陷入了痛苦中。而道德恰恰起到約束人的不正當欲望的作用,在這一點上,道德同樣使人獲得了幸福。

比方說,拿吃來講,人們吃葷的,吃素的,吃鹹的,吃甜的,吃酸的,吃辣的,等等等等。當生活水準達到了隨心所欲的滿足吃的欲望後,人們開始不吃剩的了。把剩飯剩菜倒掉,每頓都吃新鮮的、可口的,不順口的同樣遭到拒絕而拋棄。其實,這時人們開始損德了,只是一時還看不出來損德後的利害關係。因此,吃剩的東西照扔不誤。慢慢的,人們開始尋求吃刺激的東西了,什麼鴨子舌頭啦,耗子爪啦,貓尾巴啦,等等,這時已經不是吃味道了,而是吃虛榮心了,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擺闊氣派為主了。一直發展下去,甚至吃活猴子的大腦,以致專門吃嬰兒胎盤,美其名曰:補養身體。所以,社會上甚至出現專門為生產胎盤而懷孕的女性一族。看看,這不是明顯的導致社會道德敗壞嗎?
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社會道德的下降,隨之帶來的,不止在吃上下功夫,穿的也開始講究了,什麼這個狼,那個鳥,這個鱷魚,那個烏龜的名牌都掛在身上。致使不少人趾高氣揚,挑剔,再挑剔的吹毛求疵。

生活自動化、電氣化、現代化、潮流化等等,不一而足。內心的狂躁,目空一切的狂妄,不亞於奢靡的帝王。

勢必而來的,就是進一步滿足兩性刺激。追求新鮮的,尋求浪漫的,朝三暮四的扯三拽倆,哥呀妹呀的,顛三倒四。整個人倫被徹底拋棄。

幸福嗎?冷靜下來回味一下,空虛。夜深人靜時,極度的空虛,在靈魂深處莫名其妙的無法排斥。
丟掉這些,踏踏實實的生活,兢兢業業的工作吧,做不到,浮躁的靈魂無法適應恬淡了。

為什麼?因為心靈已經擺脫了道德的束縛。開始就是從無節制的基礎上,慢慢發展到了窮奢極欲。尋求刺激的要求是刹不住車了,滿足欲望的心裏是不能自持了。

而傳統道德講究的,恰恰是自律、節制、節儉、有序。從大處講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謙。具體來講,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敬婦順,朋友信義。生活上以勤儉持家為主,杜絕奢靡浪費。

同時,傳統的道德強調,吃苦耐勞,樂天知命。這些東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

比方,從生理角度和心理感受上來講,人對良性刺激也是有上限域值的,在一定的範圍內的感受是快樂,超出這樣的感受就是刺激,以致是痛苦。而且,人們生活中都體驗到,任何一種單一的生活內容,都最終導致人們的厭煩。所以講,生活需要調劑。其實,說白了吧,人類沒有痛苦,也就體會不到什麼是幸福。如果在高層次上的法理來講,這是相生相剋的理造成的。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其實是獲取幸福感受的根本。

而人類的本能是,迴避痛苦,追求幸福,這樣,無限度的追求那些被人類賦予了所謂幸福內涵的東西,就成了人們的必然。最終難免不是對欲望的放縱。而這樣發展下去,又走入了另一種痛苦的深淵。

而傳統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讓、節儉、吃苦耐勞,恰恰能夠避免人陷入那種無度的縱欲之中。是調劑人生活,是使人精神充實的有力保障。而樂天知命,使人能夠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拋棄了無謂的欲望得不到滿足而帶來的煩惱。

可見,傳統道德與人類幸福是息息相關的。

相應的一個社會現象是,許多家庭優裕的青年,往往是生活在空虛的縱欲中,其實,就是拋棄了傳統道德,帶來的一個必然。

也不知為什麼,一向以吃苦耐勞、尊長愛幼著稱的中華民族,幾十年來,對下一代的教育中,很多都以極盡能事的溺愛子女而為之,助長了當今的許多中國的青年人放縱欲望,為所欲為,吊兒郎當。這不能不說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大患。

──原載《明心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有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名叫茅坤(西元1512-1601年),字順甫,號鹿門,是浙江人。他提倡學習唐宋古文,他評選的《唐宋八大家文抄》在當時和後世有很大影響。現在我們常說的「唐宋八大家」也就是由此而流行於後世的。其實茅坤留給後世的不僅是他的文章,還有他高尚的道德品質。下面我就講一個青年時的茅坤堅守人倫,拒絕色誘的故事。
  • 飛天藝術學院的教育手段並不違反常規,只是,它的辦學宗旨和其他學院不同。它培養藝術學生,首先要求他們有高尚的道德標準,學院認為,這種道德的力量能賦予藝術作品深刻的內涵和感染力。藝術表演家,是公眾形象,在向公眾展現藝術作品的同時還肩負著揚善抑惡的社會責任。古典音樂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的保留到今天,除去音樂作品本身還含有藝術家本人的品格魅力。學生們要完美再現這一切,就必須形神兼備,又要有精湛的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標準。
  • 羅摩衍那的故事告訴我們修煉者們對道德的堅守,以及對世間倫常的維護。爲了實現其父親的一句諾言,羅摩可以主動放下王位去流放, 而他的妻子和兄弟也是舍棄一切相跟隨。爲了取得世人的信任,保持民風的淳樸,羅摩可以遺棄懷有自己骨肉的愛妻,這在今人看來是傻到底,或者說冷酷無情,甚至會被有些人說是裝樣子,爲了一個好名聲不顧一切。
  • 耶誕節前,許多的奢侈品牌紛紛展開了更多的慈善行動。它們究竟是真心行善?或只是一種道德形象的行銷手法?這些「善行」將受到當前經濟危機的考驗。
  • 現今三四十歲或者說中年以上的人們,想必還記得遇羅錦吧。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個名字對他們而言,可是如雷貫耳。這不僅由於她是因寫《出身論》而在「文革」中遭槍決的「思想解放的先驅」遇羅克的妹妹,更在於遇羅錦本人的才華和個性。她的長篇紀實小說《一個冬天的童話》,以其飽蘸感情的筆墨、異常的真實,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與強烈反響,同時也震驚瞭解凍伊始的文壇,成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之一。之後她的《春天的童話》,又引發了很大的爭議。至於遇羅錦的離婚案,則更是轟動一時。當時,儘管有部份人同情、支持,乃至讚許她這種敢作敢為的個性,然而主流媒體和社會輿論普遍指責她「利用婚姻做跳板,來實現自己的功利性目的」。雖然法院最終判決離婚,但她的精神上已經受到一定的打擊。現在看來,那些輿論批評較少從遇羅錦的個人不幸和缺乏感情基礎的婚姻等方面考量,對其有點苛責了。一位西方哲人說過:「要求不幸者是完全的,那夠多麼不道德。」如若與今天膽大妄為的各色人等相比,與眾多「新潮」而「開放」的男男女女相比,遇羅錦實在是大大的「落伍」了。
  • 去年金融起風暴﹐好比上天警吾曹﹔
    道德淪落無神論﹐貪心不足泡沫熬﹔
    經濟發展裝門面﹐社會問題危套牢﹔
    共產畫皮造假包﹐內線明眼貪官逃﹔
    氣數已盡末紅朝﹐猢猻早散枯樹倒﹔
  • 在中國,我們有5千多年的神傳文化,很多中國人都相信善惡有報、三尺頭上有神靈,而心存對神的敬畏之情。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追尋信仰?幾千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給人帶來了什麼樣的東西,道德和信仰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很多科學泰斗如牛頓和愛因斯坦他們都不約而同的相信神?
  • 過去中國五千年的神傳文化,歷朝歷代,無論從皇帝到臣民百姓都是信神佛,敬天地的。神傳文化基本上維持了五千年的人類的道德,然而,由于宇宙的舊勢力的安排,地上在一百多年前出現了個共產黨幽靈,禍亂人類。
  • 大陸很多這種道德的敗壞的人,就是因為人不信神。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有一個人他是相信神的話,他還敢不敢把三聚氫胺這樣的化工原料放到奶粉裡面去,讓孩子們吃了之後得腎結石,甚至活活疼死。他如果覺得他做這個事情要下地獄的話,他會不會敢做這樣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