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名將蒙哥馬利:扭轉乾坤(2)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早在總攻日前一個月,就為參加突擊的步兵挖好了細長的戰壕,供他們在10月23日晝間躺臥用,而且這些戰壕都偽裝得絲毫不露破綻。同時,為了表明主要突擊可能來自南面,還在那裡鋪設了一條假輸油管。鋪設工作於9月下旬開始,施工日進度表明到11月初才能竣工。假輸油管長約20英里,在三個地方建造了假油泵房,並在其中兩個地方建造了給水站與儲油罐。此外,還用通信分隊模擬將在南面發動主攻的無線電通訊。

為了把偽裝搞得天衣無縫,只向下層軍官傳達將要發生什麼事,而且是在9月28日至10月21日期間按軍銜高低分批傳達。在最後一天,傳達到了普通士兵,並且停止了一切休假和進城活動。這些措施產生了這樣一種結果:「在黃昏來臨之前,23日那天過得像阿拉曼前線上的任何一天。」(隆美爾語)

隆美爾在評述阿拉曼戰役時指出:「這一仗在射擊開始之前,就由軍需官們打了並且決定了勝負。」蒙哥馬利在前沿地區的後勤安排以及他從基地得到的後勤保障,使他的野戰火炮在阿拉曼戰役的12天裡,一共發射了100萬發炮彈,平均每門炮每天發射102發,而他的中型火炮每天的發射量比這還要大。在其他各方面,蒙哥馬利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關於英國軍隊和軸心國軍隊在這次戰役中的相對實力,就師的數量而言,雙方大致相等。德意軍隊集團有8個義大利師和4個德國師(其中4個坦克師,2個摩托化師)以及1個空降旅,但各部隊的人員和裝備都不滿額。英軍第8集團軍轄3個滿員軍(第10、13和30軍),共10個師和4個獨立旅(其中 3個裝甲坦克師、2個裝甲坦克旅)。編入第8集團軍的有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新西蘭、南非、希臘和法國的師和旅。但就人與裝備的數量而言,英軍佔有決定性優勢。1942年10月23日,雙方在埃及的兵力兵器對比情況如下:

     兵力兵器   英軍   德軍    比率
     人員     230000  約80000 2.8:l
     坦克     1440    540   2.6:1
     火炮     2311    1219  1.9:1
  (野戰炮和反坦克炮)
     飛機     1500    350   4.2:1

上述數字表明,蒙哥馬利在人力和物力上都比他的對手強。此外,他還擁有短而不中斷的交通線。

因此,蒙哥馬利對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充滿信心。10月19日和20日,他分別召集第13軍、第30軍和第10軍所有中校以上的軍官訓話,告訴他們他的計劃的細節,他如何指導戰爭以及各個局部怎樣與總體計劃配合。他雖然堅信敵人將無法抵抗這次進攻,第8集團軍必將取得勝利,但也警告軍官們說:「這個仗將是一次艱苦而持久的戰鬥,我們的部隊絕不可以為有了良好的坦克和強大的炮兵支援,敵人就會投降。敵人是不會投降的,激戰就在前頭。」他預期「整個戰役大約需要12天」。

10月23日,蒙哥馬利向第8集團軍官兵發表了一份私人文告。他在該文告中說道:「我們馬上要打的戰役將是決定性的一仗。它將是戰爭的轉折點。全世界將注視著我們,關心這一戰役的進展。……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必須下定決心投入戰鬥,以戰鬥和殺敵的實際行動把戰爭進行到底,取得最後勝利。……要求每個官兵懷著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須堅持到底的決心投入戰鬥。在未受重傷尚能作戰的情況下,決不允許任何人投降。”他的私人文告使士氣高昂的集團軍官兵信心倍增。

10月23日上午,蒙哥馬利舉行記者招待會,向戰地記者發表演說。他在演說中表現出來的必勝信念,使許多戰地記者大為震驚,都納悶他怎麼會那麼自信。當天下午,他和參謀長德.甘岡一起進駐位於第30軍和第13軍軍部附近的集團軍指揮所,準備在那裏控制作戰。為了能隨時訪問軍長們和部隊,他特地調來一輛“格蘭特”式坦克備用。

沙漠空軍的科寧厄姆也在作戰指揮所裏,在那裏有一個專供他使用的常設帳篷,這與戰爭早期陸、空軍互相隔離的情況已大不相同。大戰前夕,第8集團軍從上到下的氣氛都是輕鬆而鎮定的。利斯將軍後來對此作了較詳細的描述:

「作戰開始前的最後一天,我坐汽車慢慢巡視戰場一周,盡可能與各排、炮兵及坦克兵交談。車開得很慢,以避免揚起沙塵,引起敵人注意。我們取下了擋風玻璃,以免日光反射。士兵們多在沉靜或思考狀態中,很多人在寫信,不少隨軍牧師在為他們舉行作戰前的最後一次佈道。大家士氣高昂,期待著投入戰鬥,並且也瞭解眼前任務的重要性。每個人都知道他需要做些什麼,我想我們都知道賭注很大。集團軍的士氣很高,到處都顯而易見地存在著備戰的信心和成功的意志。

作戰前夜,我和集團軍司令共進晚餐。餐後,他問我要做什麼。我告訴他我想去看看炮兵陣地。他問我能看到些什麼,我又能做些什麼,然後說現在我沒有足以影響戰局的事可做。他說,我所能做的事,是早點上床睡覺,以便明日早晨以整潔的儀容出現,給部隊更多的信心……」

10月23日晚上,蒙哥馬利看了一會兒書,很早就睡了。那天傍晚,接替隆美爾的斯圖姆將軍發給德軍最高統帥部的情況報告是:「敵情無變化。」但是,到晚上9點40分,英軍阿拉曼防線上的1000多門大炮,同時向德軍炮兵陣地轟擊。刹那間,地動山搖,沙塵滿天。20分鐘之內,英軍炮火已重創敵軍炮群。

然後,這1000多門大炮調轉炮口把暴雨般的炮彈傾瀉在敵前沿陣地上。接著,第30軍和第13軍的士兵,借助天空中的探照燈光和輕高射炮對固定戰線發射的曳光彈,沖進戰場上令人窒息的煙幕塵霧,向敵人展開進攻。一排排頭戴鋼盔的步兵,隨著尖厲急切的風笛聲,佇列整肅地向前挺進,月光下,刺刀寒光閃爍,高高端起的步槍殺氣逼人。

當第30軍的4個步兵師在一個最初寬6英里、後來逐漸擴大到8英里的正面上以橫隊前進時,他們前面有3個主要目標地帶。第一個目標地帶叫做「 酢漿草」,它沿米泰裏亞山脊的西斜面延伸,然後向西北轉向腰形山脊的邊緣,接著轉向正北。「輕步」計畫規定於次日淩晨3點10分佔領這個目標地帶。其次是 「皮爾森」目標地帶,該地帶從腰形山脊的西端向東南延伸,規定於拂曉時由3個裝甲旅佔領。最後是「小氣鬼」目標地帶,它在「皮爾森」目標地帶的正西,大致是從拉赫曼車站到泰勒阿卡基爾以南的一個區域,這是裝甲部隊奪取的目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習近平不斷強調要完成統一大業、中共上百架軍機同時擾台的今天,台灣對全球局勢的重要性這個問題,講述得最透徹的,可能還是70年前麥克阿瑟將軍對美國國會說的那句有名的證詞:「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
  • 1947年,美國空軍飛行員查理斯·埃爾伍德·耶格爾創造了歷史,成為第一個在水準飛行中打破音障的人。其勝利激發出了一本書和一部電影,而這位獲獎無數飛行員的職業生涯則騰飛了70年。
  • (左:Tyler Kaufman/Getty Images,右:JOHN MACDOUGALL/Getty Images,大紀元合成)
    二戰英雄德斯蒙德·道斯是個拒絕打仗、連武器也不肯帶的士兵。道斯在1942年4月應徵入伍,但他拒絕拿武器,因而被看作一個「良心拒服兵役者」。儘管如此,他卻因沖繩戰役的鋼鋸嶺一戰獲得美國最高軍事勳章,在那裡,他救下了75人的生命。
  • 4日在台灣漢光演習中不幸罹難的空軍少校飛官吳彥霆,現在他的親友們正為安置英雄遺體而選擇塔位。日前,飛官妻子與親友一同赴新店碧潭空軍烈士公墓,行至忠靈塔時吳妻擲銅板詢問丈夫「老公你想住在這邊嗎?」並淚崩表示:「我會永遠跟你在一起!」
  • 曾任美國特種作戰司令的海軍上將威廉‧麥克雷文(William H. McRaven)4月份剛出版新作──《整理床鋪:小事成就大事,甚至整個世界》。線上書店亞馬遜將它評為道德類最佳著作之一。他傳達了一個簡單到令人吃驚的成功理念:成功從早起摺棉被開始。來看看他是如何激勵人們成功的。
  • 1941年11月17日,布魯克接替迪爾擔任帝國參謀總長,佩吉特接替布魯克擔任國內武裝力量總司令,蒙哥馬利接替佩吉特擔任東南軍區司令。
  • 澳紐軍團日(ANZAC Day)是澳洲最重要的軍人紀念活動,在眾多遊行的隊伍中,一位佩戴戰爭勳章的穿著西裝的華人走在有二戰著名Catalina飛機橫幅的方陣前,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叫Thomas Cheong,曾參加過二戰時的空軍,今年已經92歲,依舊精神矍鑠,走完遊行全程。
  • 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一直到40年代初,蘇聯一直擔心會同日本之間發生戰爭,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想辦法把戰禍轉嫁給別的國家。在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共)臨時中央政府的積極配合下,及日本國內左翼勢力對日本政策的影響,日本暫時將進攻的目標從蘇聯轉移到中國。這一改變,將中華民族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急如星火盧溝橋事變後,由中共潛伏在國民黨內的紅色代理人張治中引發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把中國推入無邊的戰禍之中。
  • 翼軍總司令張發奎張發奎是自信的,他相信武力萬能。他認為中國只要有十個八個像他這樣的第4軍的「鐵軍」,就能與列強爭雄。確實,1927年是輝煌的。6月,蔣介石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到達河南。張發奎的第4軍在漯河南岸與東北軍隔河對峙,鐵橋上機槍密佈。張發奎下令以連為單位挺身衝鋒,一個連一個連的兵士冒著彈雨踏著屍體奮勇向前,前仆後繼的人浪衝鋒使守軍驚心動魄,竟丟了武器倉皇後退。漯河一戰,第 4軍威名遠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