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102)

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這一消息猶如一枚引爆的炸彈,頓時使全世界為之譁然。在英國議會,在首相官邸,在白金漢宮,到處籠罩著一片震驚的氣氛。沒有人,甚至連首相艾德禮也未曾想到,蒙巴頓竟然如此急不可耐地降下大英帝國在印度的帷幕。巴基斯坦則在前一天——8月14日宣告獨立。8月蒙巴頓方案實施,尼赫魯任印度自治領總理兼外長等職務。
  
“蒙巴頓方案”中規定,喀什米爾地區可以自由選擇歸併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喀什米爾的500萬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占20%。但是,由於英國為在印巴兩國間製造矛盾,將喀什米爾的主權交給了信奉印度教的查漠土邦王公。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徹底打破了邱吉爾一生奮鬥的千年帝國夢。如邱吉爾在三十年代所言,印度獨立必然伴隨著內部難以控制的戰爭。1947年8月,喀什米爾境內的穆斯林土邦蓬齊發生起義,宣佈成立“自由喀什米爾”政府,加入巴基斯坦。

巴方對此表示欣然接受。但查漠王公隨即對蓬齊採取高壓政策,致使50萬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日,“自由喀什米爾”義軍逼近喀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喀什米爾土邦向印度政府求援。27日,印度傘兵部隊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戰爭隨之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幾乎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所有常規武器。在戰爭中,巴基斯坦空軍頻繁飛越喀喇昆侖山脈支援陸軍作戰,印度空軍在夜間沿河穀飛行,為在喀什米爾作戰的部隊提供支援。這次戰爭以巴基斯坦佔領喀什米爾2/5領土,印度佔領其餘3/5領土暫告結束。

一些人不滿甘地接受印巴分治法案,拒絕甘地的非暴力哲學。當印度人和穆斯林人又開始暴亂衝突,甘地開始了他的第十四次絕食,告示大家直到停戰之後他才會進食。他成功使局勢一度穩定。但在1948年1月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前往一個祈禱會的途中被一個印度教狂熱分子南度藍姆•高德西槍殺。在後來的審判中,南度藍姆•高德西自稱:“在我開槍前,我真心祝福他(甘地)並當面恭敬地向他鞠躬。”

此後,錫蘭(今斯里蘭卡,1948年2月4日)、緬甸(1948年1月4日)等國也相繼獨立。標誌著大英帝國的衰落。

戰後這幾年,在遠東的中國的局勢更令邱吉爾不安。首先因為在《雅爾達協定》中,蘇聯保留了自己在中國局部地區(東北)的優先地位。為了保護這一利益,蘇聯在戰後初期允許中共軍隊大批進入東北,以此來削弱國民政府,迫使其為爭取蘇聯的合作付出更高的代價。更為重要的是,中共大批開進東北時,戰爭已經結束,如何鞏固現有的勝利成果而非維持與西方團結成為史達林的首要任務。蘇軍在東北給中共帶來雙重利益:(1)中共領導相信它有助於限制美國對內戰的直接捲入;(2)它為中共向東北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隨著美軍在華北的登陸以及美國幫助蔣介石向東北運兵數量的增加,蘇聯對中共的幫助也就越趨積極。直到1945年11月,蘇聯才因為美國和蔣介石的抗議開始限制中共在東北的活。 儘管中共對蘇聯政策改變表示不悅,但它此時已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背靠蘇聯的第一個戰略根據地,實現了其多年來一直求之而不得的目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共利用中華民國政府抗日的時機,中共的軍隊從最初的5萬人擴大到戰後的127萬,另外還有民兵268萬。且中共對國民黨軍政系統的滲透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國共矛盾愈發激烈,在美國政府的調停下,國共兩黨簽署了《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其中有的達成了協定,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見。

但中共以擴張實力與地盤為首要考量,從未遵守中國戰區統帥的命令,反命令所指揮的八路軍等中共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搶佔地盤。在延安八路軍總部的命令下,中共所屬各武裝力量紛紛向附近據守的日軍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投降,並對拒不投降者展開攻擊。蔣中正總統在簽署了協定後對中共的誠意不抱幻想。

1946年6月下旬,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長達三年多的全國內戰就此開始。在1948年9月—1949年12月的三大戰役:遼沈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平津會戰)國民黨方面的作戰失敗,不但喪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國民革命軍損失了主力近150萬人,更有超過100萬的部隊與政府官員投降共產黨。

1949年10月1日,中共的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兩個中國”開始同時存在。12月10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大陸淪陷”。至此,中國大陸幾乎全部為共產黨所控制。中國國民黨僅能掌控中國東南沿海島嶼。蘇聯的勢力進一步擴大,中國赤化使自由世界雪上加霜,自由世界損失了大片土地和人口。

1948年5月,邱吉爾仍在為歐洲聯盟作不懈的努力,他作為荷蘭海牙會議的發起人,是旨在為推廣歐洲聯盟特定目標的會議。會議上提出建立歐洲議會,儘管英國工黨政府拖延了時間,最終歐洲議會于1949年夏在斯特拉斯堡建立。1949年8月11日,邱吉爾在斯特拉斯堡的克萊波廣場為2萬人演講,推動了歐洲聯盟的序幕。

1949年8月29日,蘇聯的情報工作起作用了,蘇德專家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西方的優勢漸漸失去,戰爭危險更近了。西方世界為之震動了。

邱吉爾原本為了在戰後能制肘蘇聯,他曾幫助推動美國研究原子彈和在日本投放原子彈,並一再警告不要使原子彈技術洩露給蘇聯,但一切都完了。自由世界已經沒有原子彈技術的優勢了,現在僅有的優勢是數量上的,可是蘇聯趕上來的時間已經在加快。並且,蘇聯正在加快研製更位致命的威力更大的氫彈。邱吉爾感到欣慰的是他剛剛完成了歐洲自由世界聯盟的目標,算是在政治上有了一定的優勢。遠東的中國形勢大局已定,整個世界再次大戰的陰雲變得更加迫近。--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此期間,要求盟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德軍對蘇聯的壓力這一問題被提了出來。5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英國,與邱吉爾政府就1942年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從蘇德前線引開至少40個德軍師的前景問題進行商討。

  • 這場風波雖已過去,但它使邱吉爾認識到,只有戰場上的勝利才能穩固自己的首相地位。他想要親自去開羅實地看看情況,但被艾登和佈雷肯等人極力勸止了。
  • 阿拉曼戰役是盟軍在北非的一次決定性戰役。這次戰役使隆美爾損失了6萬人,其中德軍為3.4萬。以此為轉捩點,盟軍此後在北非的戰鬥中節節勝利。邱吉爾曾在回憶錄中概括道:“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從未獲勝過;在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從未失敗過。”
  • 會議結束後,邱吉爾和馬歇爾一起飛往阿爾及爾,與艾森豪討論了下一步戰鬥部署,授權他在攻佔西西里島後採取迫使義大利退出戰爭的適當措施。
  • 1945年1月,邱吉爾致電史達林,要求他“在維斯拉前線或其他某一地區發動強大攻勢。”史達林決定在中線加強進攻,強大的蘇軍在三周時間內推進了500公里,進入距柏林70公里的奧得河地區,為西線的盟軍減輕了壓力,也創造了奪取最後勝利的條件。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不久即舉行的大選中,英國人民拋棄了剛剛帶領他們走向戰爭勝利的邱吉爾。此前在出席雅爾達會議時,有一天邱吉爾參加由羅斯福作東的宴會。在宴會上非正式的談話中,邱吉爾說,他是經常被當作反動派“被痛打”的。但是在他和羅斯福、史達林三個人中,只有他隨時可能由他的人民通過投票把他趕下臺。
  • 1946年3月5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應邀訪問美國期間在密蘇裏州富爾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在演講中,邱吉爾深刻揭示了蘇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以及如何保證持久和平的建議。
  • “現在,如果蘇聯政府試圖單獨行動,在他們的地區建立一個親共的德國,就將給英美兩國佔領區製造嚴重的困難,授予了戰敗的德國人以在蘇聯和西方民主國家之間拍賣抬價的權力。這些都是事實。不論我們從中得到什麼結論,這肯定不是我們進行武裝鬥爭所要建立的解放的歐洲,也不是一個具有永久和平必要條件的歐洲。”
  • 世界局勢的發展遠比邱吉爾在“鐵幕演說”時所擔心的還要嚴重,史達林領導的蘇共對世界的威脅越來越大,其第五縱隊遍佈世界各地,各國共產黨和親共黨派對各國政體產生了直接威脅。同時,大英帝國在經歷二戰重創元氣大傷,而且在艾德禮的工黨領導下對各殖民屬地的控制力不斷下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