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大腦科學與心靈奧祕

font print 人氣: 4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9日訊】「我是誰?」「正在思考的又是誰?」或許每個人都問過這個問題。從詩人的天問、哲學家的我思故我在、科學家的實驗辯證,乃至宗教和修煉界的靈魂與元神之說,都體現出了不同角度的深刻道理與內涵。而現今主流的西方科學文化,則是從早期的心物二元論,到當前神經科學與心理學以腦功能影像作為結合的發展,再朝向精神意識與物質世界互動的理論與研究。至此,人類對自我心智的探索似乎正穩步的向前邁進。

不過,當我們發現的越多,可能越會驚嘆於生命與心智的不可思議而難以下出定論,也或許正是因為心靈的探索與大腦科學的研究是如此瑰麗多彩,才吸引了為數眾多的追隨者。

大腦科學與心靈奧祕
文 ◎ 黃千峰


利用基因轉殖的技術,小白鼠的腦神經細胞表現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彩虹腦」,有助於科學家們藉由顏色的差別,研究個別神經細胞如何編織在一起進而形成複雜的神經脈絡。(AFP)

人類大腦與心靈的運作模式一直被科學界視為神祕的禁地,不過,新興的觀念與研究風潮正將精神與物質的領域結合起來進行探索。儘管技術不斷出新,但大腦神經活動現象背後的高層次心智整合的關鍵,究竟又是什麼?

「我是誰?」、「思維的主體又是什麼?」這難倒了千千萬萬智者的天問,儼然是西方科學的發展中,最引人爭議、又最令人嚮往的課題。意識、心智、大腦與心靈的關係,在人類知識殿堂裏懸盼了無數個世紀,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渴望征服的科學家們前仆後繼。

遠從鴻蒙初開,人類對自我的探問,從來就不亞於對天地自然的上下求索。哲學、宗教,乃至近代的西方科學,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疑惑能有個滿意的解答。一九九零年,哈伯太空望遠鏡的正式升空,無垠的宇宙,似乎終於能得窺一二。不過在另一方面,或許生命的複雜性,就注定了想要完全理解自身運作的機制,正如同水中的魚兒想從水面上看清自己般,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心靈的奧祕與心智活動的產生,也就成了這個世界最艱鉅又最引人入勝的難題。

古老的心物二元論vs.最新影像科技發展

在這個古老的哲學思考中,最關鍵的或許就是「心、物」二元論的爭辯了。笛卡爾提出了心靈和物質的分野,讓科學專於研究物質層面,將精神領域劃分了出去。而這也造就了後期唯物主義的時代。

唯物論觀點認為,所有自然現象,包括意識在內,都能用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來解釋。也就是任何大腦與神經的活動,都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細胞膜上的離子進出以及電訊號的傳遞罷了。身體機械性的接收來自外界的刺激之後,再通過類似電腦「零與一」的儲存和讀取,最後以電路傳導方式到達神經末梢,支配著骨與肉的運動。對唯物論者來講,意識的形成,僅僅是由細胞與電訊號從最低層堆疊而成的偶然,情緒與認知也能透過一連串的化學或電刺激等方式來加以重現。

另一方面,對心理學以及精神醫學的學者來說,則是希望從精神、意識與心智所展現出的大腦高層次功能(higher level cortical function)來探討問題與解釋人的行為。同時也指出「腦」是一個有機體,除了神經可以再生之外,也能夠改變它自己的結構和功能,並可以透過學習提升腦的能力。科學家更提出自主專注的心靈力量,可從更高處改變著腦的生理狀態。

在二十世紀末期,出現了「大腦十年」的計畫,提供罕見經費進行研究,在神經解剖、生理學、心理學乃至電腦科學等等諸多跨專業的結合之下,配合最新影像學發展,包括最新的腦部掃描技術如核磁共振MRI、正子斷層掃描PET等,進而出現了諸如認知取向的「神經心理學」等新領域,讓神經醫學家更進一步了解人的行為、思想、情緒在腦部所產生的影像變化。

不論是下令舉起食指、默讀、臉孔辨識、乃至產生過去經驗的心理意象、心理構思等等,都可以透過影像找出在大腦負責每一項活動的部位。也歸納出許多精神疾病並非單一屬於心理治療的層面,而是大腦的解剖與生理異常導致生病的結果。

目前最新的大腦影像技術發展,可以說終於將大腦的基礎神經路徑與生化反應,和思考與認知的心靈層面做出了具象化的結合。雖然目前精神與物質的相互關係仍有待研究,不過,心、物兩者有機的互動結合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精神意識與物質世界

探討物質與精神,不得不回到一個古老物理問題:「『光』是粒子還是波?」

經過漫長的年代,科學家透過實驗,最後證明了波與粒子兩者的特性同時存在於「光」這種獨特的現象,也被稱為「波粒二象性」──同時具有能量和物質兩者的特性;科學家更認為物質可以看作是由能量所堆疊而成的形式,兩者可以相互轉換。換言之,在宇宙中,能量與物質兩者其實正是一體兩面的東西。

同樣的道理,在人思考及意識活動時,可以觀測到腦波形式的能量變化,而這種意識精神的能量波,同時具有物質形式,那麼是否表示精神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很可能就是一體的兩面呢?

長時間以來,人類大腦與心靈的運作模式一直都被視為神祕的禁地。過去在科學界誰要談論意識與心靈等等非物質的領域,往往就會被貼上反科學的標籤。不過,新興的觀念與研究風潮卻正是將精神與物質的領域結合起來進行探索。

綜觀目前的新技術,可以輔助我們了解大腦的某個部位在從事某種心智活動時,所會出現新陳代謝的不同活躍狀態,進而幫助釐清大腦的功能運作。不過,大腦神經活動的這些現象背後的高層次心智整合的關鍵,究竟又是什麼呢?

靈魂與元神的研究

對個體來說,小從神經細胞乃至大腦不同區域功能的片段,要想從這些零星的訊息組合成完整的認知與心靈智慧,就機率而言,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因此,許多學派還是秉持存在所謂的主意識,或稱為「靈魂」的說法,認為個體本身就具有完整形式的精神思維,而又同時與物質大腦發生著互動。

現今多數關於意識的研究都集中在大腦的功能方面。如果一種現象難以用單純的腦功能來解答,通常就歸為超常現象,如預感、直覺、靈感、似曾相似的經驗或「瀕死經歷」等。不過從本質上說,意識仍然具有其獨特性,不能完全以物理機械觀來解釋。比如在心靈意識中可以觀察到來自超乎自身經驗的智慧,像是科技上突破性的新發明靈感,或是直覺性的思考等等。

舉例來說,愛因斯坦對光速恆定的表述,並非計算或者觀察出來的,也不是來自學習的經驗,而是依靠靈感及直覺的感悟啟發。這也間接印證了需要視心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意識很可能存在著獨特的與外在系統的溝通形式。

這種靈魂主體以及溝通形式的存在與觀察雖非目前主流,但也不乏可信度高的研究。像是關於前世今生記憶的個案報告,當事人能準確說出自己出生後未曾經驗過的遙遠地方裏的人、事、物。而在《復甦》(Resuscitation)、《柳葉刀》(The Lancet)等醫學刊物上也有發表關於「瀕死經歷」的臨床現象與統計,展現出了靈魂存在的另一證據。這些患者描述在「死亡狀態」下看到光、隧道或其他的人、物等。其他的現象還包括有的人感到自己從身體脫離開,甚至飄在空中看到自己和周圍的醫生等等。

這些研究結果似乎暗示著精神意識的主體性,並能與外在系統進行某種形式的互動。而對於個體本身來講,精神主體則能以自主意志來控制身體的活動及大腦的行為,甚至改變大腦的生理狀態。

物質大腦的健康vs.心靈層次的昇華

精神醫學的專家表示,「精神」是腦的生理功能表現,需要保養才能免於精神疾病的發生,同時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而快樂又可分三個不同層次:「愉快」是短暫的,要順其自然,不過度追求,否則會上癮,例如菸、酒等嗜好;「快樂」是心裏的感受,可以常常設定目標讓自己活在期待的「快樂」中;而「幸福」的體驗則是一種永恆的累積,屬於更高的精神層次,如宗教信仰等。

《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所發表關於打坐的隨機取樣研究,結果顯示在一周後迅速提升注意力並有效控管壓力、焦慮與疼痛。MRI顯示可以開啟腦部不同區域神經元間的連結,突顯出「身體」與「心靈」的連繫是實質提升腦力與改變生理反應的重要關鍵。同時也在修煉修行的人的腦部觀察到平穩健康的腦波與良好身心狀態。此外,陸續不乏有學者投入原本被視為超自然的領域中進行研究,以神經科學方法來研究心靈與宗教的體驗,如天主教信徒禮拜上帝時大腦如何活動,修煉者冥想時腦部的活動等等。精神與物質之間的對話,正在展開。



《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所發表關於打坐的隨機取樣研究,結果顯示在一周後迅速提升注意力並有效控管壓力、焦慮與疼痛。(攝影/連黎)

日本的研究發現,良善的訊息能讓水產生美好的結晶形狀,可說是精神意識影響物質世界的進一步佐證。廣而言之,精神和物質既然相互影響,那麼心靈境界的提升、精神能量的正面昇華,是不是就能改變大腦及身體的健康狀態呢?

西方科學以基礎物質研究來認識精神活動,而東方修煉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說正是從精神層面來認識宇宙和生命的智慧結晶。道家把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既是物質同時又是精神意識存在。那麼這個大宇宙、這個遼闊的物質空間,是不是也可能同樣具有某種更高形式的精神意識結構存在呢?修煉中,以人體小宇宙的精神境界不斷昇華為目標、修身養性,並和外在世界進行著溝通,逐漸同化到大宇宙更高尚的精神境界,轉化成更純淨、永恆的能量,改善自身物質結構,健康長壽從而得以實現。◇

=============================================================================

大腦結構男女大不同
文 ◎ 賴月貴

男女有別源於大腦有別。男生和女生的大腦建構不同,處理訊息的方式不同,導致不同的感知及行為。所以男生應該去做男生擅長的事,女生應該去做女生擅長的事,順著天賦本性走將會事半功倍,並得到真正的快樂。

臺上「快」語如珠的洪蘭教授希望臺下聽眾能專心聽講,因為她一分鐘可講二百五十個字,有太多東西要和大家分享怕講不完。她幽默地說,因為「男女有別」,大腦結構不同,女性較男性更善於使用語言,她先生吵架吵不贏他,當他正要開口,已經被她講完了,只好結束戰爭。臺下哄堂大笑。

洪蘭,一位研究腦神經的科學家、大學教授。這十年來,她除了做實驗、教書,還翻譯了三十餘本大腦科學相關著作。

驚人發現:腦神經細胞可再生

洪蘭說,腦是一個有機體,可以改變它自己的結構和功能,只要還活著,年紀再大仍能不斷改變。「神經可塑性」是近期神經科學最大的突破,這個革命性的發現,推翻了幾百年來認定大腦在成年後不能改變的看法。

神經細胞可以重新生長、產生新連結的現象,不但給心智有缺陷的人帶來希望,也給過去認為不可治療的大腦傷害帶來復原的機會,而且還讓人看到健康大腦擁有的驚人適應力。

「假如這個孩子沒有學會,是這個老師沒有教對,因為老師沒有花時間找出孩子的長處,從他的長處切入。」洪蘭常常語出驚人,使聽的人目瞪口呆。

她接著說:「從大腦實驗看來,每個孩子強處都不一樣,連雙胞胎的大腦基因都不會相同,所以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我們常常提供了環境希望孩子變成莫札特,但是往往忘了教他不開竅的東西,長期被否定下有可能毀了他的一生,不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應該改變觀念,不要和別人的孩子比,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人,你們知道莫札特三歲才會叫爸爸嗎?」

順任大腦天賦,男女各展所長

洪蘭還指出,男女有別是源於大腦有別。大腦,這個掌管情緒,主宰行為的總裁,在男生和女生的建構上就不相同,處理訊息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才導致不同的知覺、優先順序的設定及行為。

為什麼男性的空間能力優於女性?女性較男性更善於使用語言?男人的攻擊性、統治慾,女人的顧家心、敏感度,並不全是後天人為的角色塑造和社會制約,而是有生物機制上與生俱來的差異。

「從腦造影的實驗上可以看到男女在處理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不同,這個不同來自神經組織結構上的不同。」例如女生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比男生厚,肉眼就看得出來(胼胝體是百萬以上的纖維束,是兩個腦半球中間的橋梁);男生在功能上的分布是區塊性的,例如男生說話時,只有左腦前區活化起來,但是女生卻是兩邊都有活化,是擴散性的。

一件事,有利必有弊。男生因為只活化一處,所以比較專心;女生因為功能分散各處,是擴散性的,所以比較不專心,常常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但是這也造成女性是比較好的人事主管,因為她可以同時顧到幾個層面,對細節的敏感度會在事情未滾雪球變得不可收拾前先處理掉。

洪蘭建議,「所以男生應該去做男生擅長的事,女生應該去做女生擅長的事,每個人的天賦不同,擅長的事也不同,順著生物本性走將會事半功倍,女性更應該認清楚自己的優點,朝著長處去發揮,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

築心、築腦,構築優質生命
文 ◎ 賴月貴


胡海國醫師指出,鏡像神經元需要常常去刺激活化,互相幫助解決困難得到的人生經驗會使人更有愛心。(攝影/賴月貴)

當看到別人的行為時,大腦的前運動皮質及頂葉會產生好似親身體驗的反應,稱為「鏡像神經元」。腦神經科學研究顯示,鏡像神經元活化的人更有愛心也更快樂。築心、築腦,讓生命更有意義。

「二十一世紀是腦科學的時代。如同腸胃的消化功能,腸胃需要保養,當然頭腦也需要保養,才能免於精神疾病的發生,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胡海國醫師一走上會場講臺,聽眾馬上被頭腦需要保養的新鮮話題所吸引,他是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及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兼具學理及臨床數十年豐富經驗。

堅實建構生命之屋

「每一天是一塊磚頭,一年三百六十五個,每天要以堅實的磚頭築好生命的房子而且要裝潢得很漂亮。」胡海國提出所謂「優質生命」,要從「築心」和「築腦」做起。「築心」是要了解自己、了解環境,隨著自己的能力做好角色的調整,不強求做不到的事,學習用心生活、關懷別人,每星期試著撥出十分鐘打電話或發電子郵件關懷親朋好友,人際關係越來越好,生活也會越快樂。

胡海國認為一個人的好心情可分三個不同層次:「愉快」是短暫的要順其自然,不過度的追求,否則會上癮,例如菸、酒等嗜好;「快樂」是心裏的感受,例如未婚男女約會不妨把日期訂久一點,讓自己活在期待的「快樂」中;而「幸福」的體驗則是一種永恆的累積,不會消退,屬於更高的自我健康層次,例如關懷他人所衍生的幸福感。

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有同理心才能付出愛與關懷,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在人的腦中,其範圍大概包括了大腦的前運動皮質及頂葉,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行為時,此區域會產生好似親身體驗的反應,稱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system )。同理心是人際關係建立的重要能力,使我們能夠理解別人的行為,可以彼此溝通、互相關懷。


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在人的腦中,其範圍包括大腦的前運動皮質及頂葉。(精神健康基金會提供)

胡海國說,互相幫助解決困難得到的人生經驗使人更有愛心,會主動幫助別人;而靠自己煎熬度過難關的經驗則會使人自私自利。可見鏡像神經元需要常常去刺激活化,不關心別人的鏡像神經元越來越退化。

由於腦力的有限性及現代人對生活的過多要求,當腦力不夠用時,無法正確的思考判斷,就容易爆發衝突或做出不珍惜生命(自殺)的行為,當一般民眾遇到金融風暴、地震、水災等天災人禍,衝擊的不只是生活生計,而是心靈的創傷與恐懼,因此精神健康的維護與提升就顯得格外重要。

研究資料顯示,腦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器官,可以藉由不斷的學習來建立新的神經通路,打破傳統的觀念,實驗證明腦的神經是有再生能力的。經由最新的腦部掃描技術如核磁共振造影(MRI)、正子斷層掃描造影(PET)等,發現很多精神疾病不只是單純的被認為是心理治療的層面,而是大腦生病了,這是心智與認知領域的最新發現。

簡單易做的大腦操練法

胡海國提出「足定氣靜」的大腦操練法簡單易做,先平穩呼吸,接著進行五次腹式深呼吸,感覺腹部肌肉放鬆後,再做五次腹式深呼吸,吸氣同時,腳趾用力往下壓,吐氣後放鬆腳趾,最後做五次平穩呼吸,作為結束。

操練的基本原則為「輕、淡、不急、不重」,即以輕鬆、不急的態度體會全身放鬆的感覺。最好每小時做三至五分鐘讓頭腦放鬆,每晚睡前做十五分鐘,長期下來失眠、憂鬱等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改善效果。胡海國也提出保養頭腦的十大方法,例如生活有規律、定時睡覺不熬夜等。

胡海國基於多年來對精神病理的思考與理論研究,試圖針對當前臺灣的精神健康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簡稱精健道,目的是讓人們面對種種不可預期的事情時,能有一套輕便、有效的生活技巧,輕鬆、有效的面對當代生活的挑戰,他希望人人能不斷提升精神健康,增強優質生命的幸福感受。

他最後提出「當下、當日、當生」三種意念和大家互勉作為結語:當下——足定氣靜而不亂;當日——節律充實而不忙;當生——用心關懷而不惑。◇

=============================================================================

有形與無形的對話: 大腦vs.元神
文 ◎ 王元甫(醫師、中醫醫學博士)


愛因斯坦相信神的存在,也推崇東方的《易經》與佛學。( AFP)

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解釋了無形的光是由粒子所構成,現今西方科學尚未觸及的「元神」,雖然無形,但恰是中醫與道家一致認為的人真正的主宰,大腦只是元神反映到物質空間的臟器。無時無刻,元神都以能量信息的方式與大腦對話。

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一九零五年他發表相對論,一九二一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八日,愛因斯坦七十六歲病逝於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附屬醫院,遺囑指示大體不經解剖直接火化,但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病理科醫生湯瑪斯.哈維卻偷偷取下他的大腦。

對於這位絕頂天才的大腦,哈維醫生用特殊的方法處理,從動脈注入防腐劑,並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二百四十塊,標上標籤,妥善保存在酒精中。哈維很想解開這位世紀天才的大腦之謎。不過,以當時五十年代的醫學科技並沒有太多發現。

後來,利用電子顯微鏡,發現愛因斯坦的腦有比一般人多的神經膠質細胞。最近,應用電腦3D技術,重建愛因斯坦的大腦;結果發現,腦容量雖然和一般人差不多;不過,大腦頂葉比一般人大了15%。神經醫學家指出大腦頂葉是掌管數學和邏輯能力。

到底愛因斯坦真正天才的部份在哪裏?是神經膠質細胞?還是大腦頂葉?是因為大腦的特殊構造,才有高人一等的思考能力?才造就這位天才嗎?

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人的神經系統有中樞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兩大部份。中樞神經系統可分為腦 (brain)和脊髓(spinal cord),腦可再細分為:大腦、小腦、腦幹(中腦、橋腦、延髓)。大腦是由兩個半球組成,有表面的皮質與裏層的髓質,還有許多區域負責特定的功能。

神經科學的進展與挑戰

在現代,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已是多學科合作的領域,從基因、分子、細胞、腦結構,到認知功能、意識科學、功能性神經造影、臨床醫學(神經醫學、精神醫學)等,共同來研究人腦的奧祕。

神經科學有五大未解之謎(意識、思想、記憶、學習、做夢),都是與心智有關。二零零零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里克.肯德爾(Eric Kandel)在《神經科學原理》(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說:「神經科學最根本的挑戰就是如何運用生物學的基礎去了解意識和我們感受、行為、學習、記憶的心智過程。」

肯德爾教授因發表海蝸牛記憶的機轉是在神經突觸,而獲得諾貝爾獎。或許有人會問海蝸牛只有兩萬個神經細胞,它的記憶方式是否可以代表人類超過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的大腦呢?


電腦能取代人腦嗎?(AFP)

「有形」與「無形」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光量子」理論來解釋「無形」的光是由粒子所構成的。其實,物理學就是在研究「無形」的世界,由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一直到夸克、中微子。「有形」與「無形」是以人的肉眼作為判斷標準;肉眼只能看到分子層級的世界,無法看到比分子更小粒子構成的世界。

愛因斯坦相信神的存在,也推崇東方的《易經》與佛學。為什麼現代西方頂尖的科學家會推崇古老東方的《易經》與佛學呢?中華文化基本上屬於道家文化,也就是「神傳文化」。黃帝開創五千年文明,為道家的始祖,其所傳承的「醫道」是中醫的根源;《易經》講陰陽八卦,雖是儒家的經典,但其本源來自於道家;道家另一位始祖老子的《道德經》所講的修煉更是中華文化最高深的智慧。

為什麼《黃帝內經》會講到肉眼看不到「無形」的部份,而西醫卻無法去研究呢?《黃帝內經》是中醫的聖經,為黃帝、岐伯所傳。岐伯說:「此上帝所祕,先師傳之也。」意思是說,「醫道」根源於「上帝」(道家之神),所以中醫是道家醫學,是神所傳。

中醫是「神傳醫學」;所以,如黃帝、岐伯與「神醫」扁鵲、華佗等「醫道」的傳人都有「天目」的神通,具備透視人體的能力;因此,能看到一般平常人所不能看到人體「無形」的部份,例如氣的走向、經絡的存在、神、魂、魄、命門等。事實上,中醫所講「無形」的部份已超出西方科學的能力範圍,這也跟愛因斯坦所說對「神」的看法是一致的。

人有「有形」與「無形」的生命成份

《黃帝內經》說人是「天地合氣」產生的,人的生命包含兩大部份:無形的「天的成份」與有形的「地的成份」。更進一步說,人不僅具有「有形」的身體,還蘊涵許多「無形」的生命成份,例如神、魂、魄、意、志。

人「有形」的身體是由分子構成的,而「元神」構成的粒子最小。在身體的分子與「元神」的粒子之間,還有許多層粒子,每層粒子都構成各自的空間,稱為「另外空間」,每層空間都存在一個該空間粒子構成人的生命成份。因此,人是同時生活在「有形」的人世間與「無形」的另外空間。

「元神」是人真正的主宰

「元神」類似俗稱的靈魂,是構成完整的人所必須具備的。道家講「元神」藏在「泥丸宮」(現代醫學稱松果體);「元神」可以換位,常在心中,所以中醫講「心藏神」。「元神」構成的粒子最小,擁有的能量最大,可以制約其他空間的生命成份,所以是人真正的主宰。


斷層掃瞄能看到「有形」的大腦組織,看不到「無形」的、藏在松果體的「元神」。(AFP)

「元神」來源於天國,是神聖、純潔、善良的,也就是「先天的我」;而「後天的我」是人後天在人世間所形成不好的思想,是自私、自利、不善的。尤其重要的,「元神」是人善良的根源,這是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之處。

人每天都在「先天的我」與「後天的我」之間作選擇。如果選擇是為「公」的,就是先天善良的我占了優勢;如果是為「私」的,就是先天善良的我被後天自私的我所蒙蔽。修煉就是要「返本歸真」,去除後天不好的我,返回「先天的我」。

「元神」是人意識、思想的來源

「元神」是無形的,肉眼看不到的,是現今西方科學不能觸及與研究的。中醫與道家都認為「元神」才是人真正的主宰,大腦只是「元神」反映到物質空間的臟器。

當人清醒時,就是由「元神」發出思維、意識,透過大腦發號施令,控制著人體,產生在「有形」空間的各種行為活動。在睡夢中,各個空間的生命成份都有各自的行為活動;此時,身體處於休息狀態,但並非完全停止,各種另外空間生命成份的活動信息會反映到大腦皮層,這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夢。

「大腦」與「元神」的對話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是用分子的反應來解釋人體的生命現象;而生物物理學(biophysics)是研究生物的物理特性,包括各種能量。生物化學只研究到分子,也就是「有形」的世界;而分子反應所產生的能量,就屬於生物物理學的範圍,也就是「無形」的世界。中醫所講的「氣」就是無形的能量;很可惜,生物物理學的進展有限,無法與中醫的「氣」產生很好的對話。「元神」因為粒子太小,是科學所無法研究的。

「元神」才是人心智活動的來源,並不是大腦。為什麼現代神經科學無法解開人心智方面的五大謎團(意識、思想、記憶、學習、做夢),是因為研究重心都放在「有形」的大腦,無法進入「無形」的「元神」。愛因斯坦真正天才是他的思考能力,思考能力是心智能力的總和,是來源於「元神」,絕不是大腦的某個區域,或某些細胞所能表現出來的。

愛因斯坦對「神」的看法值得省思

在一次訪談中,愛因斯坦說:「有些人認為宗教不合乎科學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學的人,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學只能證明某種物體的存在,而不能證明某種物體不存在。因此如果我們現在還不能證明某種物體的存在,並不能斷定它就是不存在。」

愛因斯坦進一步舉出發現「核子」的例子說:「譬如若干年前,我們未能證明核子的存在時,假如我們當時冒然斷定核子不存在,則在今天看來不就是犯了大大的錯誤嗎?」


國立陽明大學的核磁共振實驗室(攝影/朱孝貞)

訪談最後,愛因斯坦談到他相信神的存在說:「因此,今天科學沒有把神的存在證明出來,是由於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那種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總而言之,人的五種感覺是有限制的,無法感覺出神的存在,科學也無法否認神的存在。因此,我們應該確信神的存在。」

當然,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最大的成就;以一個頂尖的科學家能對宗教所說的「神」有深刻的認識更是大智慧的反映,這很值得現代科學研究者省思。

愛因斯坦已站在科學的頂端,其智慧早已使科學與神學產生對話。「神經神學」(neurotheology)是新的神經科學領域,用神經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心靈與宗教的體驗,例如天主教信徒禮拜上帝時大腦如何活動,修煉者靜坐、冥想時腦部如何活動。神經學家利用各種先進的科技,企圖揭開修煉與宗教神祕的面紗,這也是科學與神學的一種對話。

無時無刻,「元神」都以能量信息的方式,與「大腦」對話。從某種意義來看,「大腦」與「元神」的對話,就是「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對話,就是「科學」與「神學」(包括「佛學」與「道學」)的對話。更為重要的,自我與心靈深處「元神」的對話,發現人善良的本性(佛性),走上修煉的道路,才是人生最為神聖的意義。◇

本文轉自【新紀元週刊】140期「封面故事」欄目(2009/09/24出刊)
http://mag.epochtimes.com/142/index.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編譯管淑平、記者王昶閔/綜合報導〕2日發表的一份新研究指出,只要強化大腦一種自然保護機制的作用,就能完全防範帕金森氏症。老鼠實驗顯示,增加老鼠大腦星狀膠質細胞形成的蛋白質Nrf2量,能抵抗導致帕金森氏症的化學毒物不致發病。
  • 既然普通人的肉眼無法看到另外空間,那麼特異功能者又是如何觀察到另外的空間呢?氣功研究中認為是用天目看的。天目是存在的:現代醫學發現,在大腦內部對應於天目部位,存在著松果腺,也叫松果體。它位於中腦左右上丘構成的凹溝內,在胚胎發育早期出現。人在7~10歲時,松果體開始逐漸退化並最終鈣化。
  • 傳統上中國人相信宿命論,認為人一生當中將遭遇到的大事件與人生方向,往往在出生當時就已經決定了。本星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科學家針對大腦神經的研究報告果真證實,一個人的策劃與自我控制的能力有65%由遺傳決定。
  • 科學家發現,巧克力能夠驅除疲勞、促進大腦反應更加靈敏,提高心算的準確率和速度。究其原因,巧克力含有一種名為黃烷醇(flavanols)的物質,能夠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因此能夠保持大腦的運轉能力。
  • (大紀元記者鄧振梁編譯)美國科學家發現一種名為PKMzeta的物質對大腦能產生記憶有關鍵性的作用,而一種名為ZIP的實驗性藥品卻能阻礙PKMzeta 的作用,也就是抹去記憶。如果進一步的研究成功,在未來「忘憂丹」或「解悶丸」有可能出現,抹去令人們擔憂或不愉快的記憶。但部分科學家擔心,潛在的道德問題,例如:目擊證人失去對罪犯的記憶,或是人們可能因為失去痛苦的記憶,而失去正義感或良知。
  • 最新的研究發現,愛因斯坦大腦的頂葉部位有許多山脊狀和凹槽狀結構,這些極其罕見的結構很可能是愛因斯坦與眾不同的奧秘所在。愛因斯坦1955年去世,這顆堪稱史上最聰明的大腦到底有何過人之處,成為20世紀最傳奇的謎團之一。
  • 過去,人們認為鳥兒很蠢。但事實上,我們這些長著羽毛的朋友或許遠比我們想像得聰明。其中鴉科鳥兒尤其聰明,科學家們驚訝於它們非凡的記憶力,複雜的推理能力,更驚訝於它們制做並使用工具的智力。
  •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發現,人在走神時大腦的活動反而比科學家以前想像的更為活躍。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25日專電)印度國立腦科研究中心科學家今天表示,吸菸產生的前致癌原亞硝胺物丁酮 (NNK)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球攻擊健康細胞,進而導致大腦急性神經損壞。
  •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精神變態者的大腦構造與正常人有明顯差異。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科學界首次揭示大腦構造與精神異常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相關治療研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