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饰主义(九):“光”的导演者-丁托列多(上)

郑英男、周锦佩
font print 人气: 799
【字号】    
   标签: tags: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罗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为父亲开染坊为业,人们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从小喜爱绘画,常常在染坊的墙上、地上乱涂,于是他的父亲将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画室去学艺。提香是当时“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画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画时常有自己的主张,常常不遵守老师的指导,因此不受提香的喜爱,甚至将他赶出画室。丁托列多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将“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后来,他果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作品兼有两位大师的特长(注1)。

丁托列多为了造型准确与写实逼真,在正式创作之前,常将蜡人置放于纸匣中,并用烛光模拟照明,精细的研究人体的动态情形与光线明暗的效果与变化。因此,丁托列多画作中的人体动作纵使夸张却是栩栩如生;他能巧妙的运用光线与明暗的对比来增强画面的戏剧性;丁托列多常大胆采用“多重时空”将不同时空情节合并在一个画面上,使他创造出构图非凡,有如剧场般的特异空间,虽然有时会让观画者产生头晕目眩之感。另外,丁托列多也擅长以豪迈快速的笔触表达感情。

整体而言,丁托列多的绘画总是充满动态而且富有戏剧性,尤其在描绘宗教主题时,表现的震撼力更为强烈,这种风格的形成固然与丁托列多在反宗教改革环境中成长,培养了一颗炽热的虔诚之心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威尼斯在十六世纪下半叶时期的动荡不安(注2)。

二、作品档案与评析

壹、宗教画:

《圣马可的奇迹》,1548年, 油彩‧画布, 415 x 541 cm, 学院画廊,威尼斯

《圣马可的奇迹》是丁托列多为威尼斯一个由手工业者与商人组成的慈善性质行会:“圣马可同信公会”所作的一幅大型画作。此画又名《奴隶的奇迹》,取材自亚克伯‧达‧瓦拉基内的“金色传说”这幅让丁托列多崭露头角的早期代表作描述的故事是:在基督教还未合法化的时代,一名奴隶违背主人的意愿,前往凭吊圣马可的遗体,回来后却被主人处以断腿、瞎眼的刑罚,正要执刑的时候,成为威尼斯守护神的圣马可奇迹似的从天而降,加诸于奴隶身上的刑具突然一一断裂,被异教徒迫害的奴隶因而获救。



《圣马可的奇迹》(The Miracle of St. Mark Freeing the Slave) 1548年 油彩‧画布 415 x 541 cm 学院画廊,威尼斯(Gallerie dell`Accademia, Venice)

这幅规模宏大的画作,丁托列多采取极为罕见的“前缩透视法”,不仅抓住了画中人物在瞬间的动态,更生动地突显出圣马可凌空而降、神光乍现的气势。处于浓荫之下的前景,因为圣徒降临带来光源,但光线却很奇妙的集中在昏过去的奴隶身上,丁托列多运用光线,巧妙的表达了圣马可与奴隶的连结关系,也使画中围观群众的视线自然的聚集在奴隶身上展现的变化,而观画者的目光焦点则被圣马可头部的光环所牵引,丁托列多似乎有意借此提醒世人注意到神的真实存在,不要像围观群众一样只看到了表相,却忽略了“举头三尺有神明”。在这幅充满戏剧性的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丁托列多成功的将提香的光影色彩与米开朗基罗的动态造形融入画作的成果。

《圣乔治屠龙》, 1555~1558年, 油彩‧画布, 157.5 x 100.3 cm, 国家画廊,伦敦,英国

圣乔治本来是一位罗马军官,有一次到色雷斯时,听说当地深受一只恶龙(注21)威胁,不仅城中动物皆被吃尽,后来还要牺牲人命以为祭品。乔治到达此城之日,正是公主将成为供品之时,乔治因而前往与龙搏斗,最后终于在耶稣(画面上方)的协助下,征服此一怪兽。传说乔治在罗马戴克里先帝王(Diocletian,303-312AD)时被斩首殉教。后来圣乔治便代表了降魔除妖、武术精湛、保护妇女、信仰坚定的侠义风范,因此广受西方世界的崇敬。


《圣乔治屠龙》(St. George and the Dragon) 1555~1558年 油彩‧画布 157.5 x 100.3 cm 国家画廊,伦敦,英国(National Gallery, London)

丁托列多在此画中以右下方的公主为圆弧状核心,而后层层外扩至中景倒卧的尸体、被制伏的恶龙、骑在马上的圣乔治与背景的天际线,让故事的内容随之展现。除了恶龙外,图中人物皆位于同一条对角线上,此种斜线构图法使画面产生不稳定感,再加上向左方刺龙的圣乔治与朝右下方逃跑的公主运动方向相反,另外,公主深蓝色的衣服和鲜红色的披风与绿色调的背景形成对比,这些都更增添画中的张力。而公主惊慌的脸孔、倒卧的尸体、疾风、断木与青灰色的云朵也增强了画面紧张肃杀的气氛。最上方神秘的光环照耀着圣乔治,象征冥冥之中正义一定会得到神灵护卫,而在信仰坚定者面前,邪恶终将落败。

《圣母参拜神殿》1552年,油彩‧画布, 423 x 480 cm, 圣玛利亚‧戴尔‧奥尔托教堂

历来名师巨匠都将圣母参拜神殿的场面描绘的壮观非凡,此幅丁托列多为住家附近的教堂(也是其葬身地)所绘制的画作,却有许多突破传统的创新之举。

其一是周边围观的群众竟然是以往罕见的劳工形象,有的甚至裸着上身。他们姿态各异的坐在阶梯,看着上方快要到达最高处的小玛丽亚。



《圣母参拜神殿》(Presentation of the Virgin at the Temple) 1552年 油彩‧画布 423 x 480 cm 圣玛利亚‧戴尔‧奥尔托教堂(the Chiesa della Madonna dell’ Orto,Venice)

其二是构图的方式与前人不同,丁托列多特意的将进入神殿的阶梯突显成为画面焦点,远处的苍穹似乎有一道聚光灯似的神秘光源,向下照亮小玛丽亚所在的阶梯右半边,将阶梯上的装饰花纹鲜明的呈现出来,也使阶梯充满神圣尊贵的感觉。另外,采取斜线透视压缩法呈现的阶梯,不仅加强了视觉上的陡直感,也暗示了攀登的难度,尤其对年幼且身形瘦小的玛丽亚而言,更是辛苦。丁托列多再以画面右上方被妈妈抱着的幼童和右下方躲在妈妈怀里不肯走的小孩,对比出独自攀登阶梯的玛丽亚勇敢坚毅的精神,所以周边的群众会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小玛丽亚到达高处,祭师也张开双臂迎接她,连画面最下方的妇女都手指着小玛丽亚,告诉女儿要以她为榜样。

丁托列多透过画面的安排与光的运用,将圣母参拜神殿的故事内涵如戏剧般精彩的呈现出来,也把修炼历程的艰辛与崇高表现的淋漓尽致。

(注1)大约1540年时,有两位艺术家法兰契斯科.萨尔维亚提(Francesco Salviati)与乔治.瓦萨利将佛罗伦斯与罗马从1520年开始发展的一种称为“矫饰主义”的新画风介绍到威尼斯,丁托列多也受到影响而在画作中加进了“矫饰主义”的元素,因此,有些学者视丁托列多为“矫饰主义”画家,而非“威尼斯画派”。

(注2)十六世纪下半叶,威尼斯的经济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而面临危机,鄂图曼土耳其人进攻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1570年,威尼斯的殖民地赛普勒斯(Cyprus)受到攻击,由教宗、奥地利与西班牙加上威尼斯组成的“基督教联军”虽在“勒班托之役”(The Battle of Lepanto)大获全胜,但是联军随后解散,而战争的花费也使威尼斯元气大伤,因此,1573年威尼斯不得不和土耳其签署和平协议,并将塞普勒斯交予土耳其管辖。威尼斯此时已濒临瓦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3月10日,美国设计师布赖恩‧伯格(Bryan Berg)在澳门威尼斯人渡假村酒店再次成功打破自己之前保持的“世界最大型扑克牌建筑”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建筑物是在没有胶水、胶纸或者任何粘合剂等联系材料的条件下建成的。
  • “矫饰主义”(Mannerism,中国大陆译为“风格主义”)一词源出于意大利语“Maniera”,原意为‘手法’,引申为艺术的‘风格’。而“矫饰主义”名词的正式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意大利在十六世纪时,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艺术史家们对此一名称有过许多的争论,后来泛指文艺复兴晚期(大约1550年-1580年),以佛罗伦斯、罗马、和曼图亚(Mantua)为中心发展出的一种艺术潮流。
  • 乔治.瓦萨利(Vasari)在其《艺术家列传》一书中表示:“‘风格主义’者以他们自己的理念、敏锐和角度来追求极致纯粹的“美的典范”,而不再满足于前人只专注于模仿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只是“矫饰主义”种种隐晦的表现手法(神话的、象征的、寓言式的),往往制造了与观画者之间距离。十七世纪的理论家贝洛里(Bellori)在其《画家的生命》一书中则抨击“矫饰主义”为“以矫饰,而非真实为基础的狂想”,因而失去了与大自然和群众生命的真实接触,所以他们所谓的“风格”就容易被视为矫揉造作,难免遭人诟病与嫌恶。
  • 彭托莫来自佛罗伦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画家,曾在吉兰达忧门下学艺。由于一家定居在佛罗伦斯西郊的古老城镇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称之。彭托莫为家中长子,年幼时父亲、母亲和祖父相继过世,由祖母教养。祖母过世后,他带着胞妹搬到佛罗伦斯,然而最后妹妹也于1517年死去。这些成长过程中的阴影可能造成他日后的孤僻性格。
  • 柯列乔﹝Antonio Correggio,或译为柯雷吉欧,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乔镇﹝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为名。柯列乔的艺术学养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乡一些画家的启蒙,后来拜访曼都瓦时,受到其宫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响;而其成熟作品中,富于渐层变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达芬奇、吉奥乔尼和拉斐尔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体表现又令人想到米开兰基罗。他承袭并综合了文艺复兴盛期各家的娴熟技法,在空间和动感的表现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将之归类为矫饰主义画家,也有认为他是巴洛可艺术的先驱。
  • 帕米贾尼诺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于帕尔马,人称为‘帕米贾尼诺’,意为‘帕尔马男孩’。父亲Filippo Mazzola也是画家,在他两岁时死于瘟疫。所以帕米贾尼诺自幼由同是画家的两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抚养长大,并随其步入艺术生涯。12岁时Francesco就曾经帮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圣乔凡尼福音教堂的装饰,是意大利地区相当早熟且以笔触纤细优美着称的画家。早年推崇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与拉斐尔(Raphael),画风也受到柯列乔(Correggio)的影响。
  • 1531帕米贾尼诺从波隆纳回到帕尔马,接了一项Sta Maria della Steccata的壁画,却没有依约完成,结果进了监狱。据瓦萨利说,这是因为他迷上了《炼金术》的关系﹕‘他满脑子的炼金术……从一个敏感娴雅的人,变成一个满面风霜,邋遢不修边幅的野蛮人……’也有人认为帕米贾尼诺是基于科学兴趣而研究蚀刻铜版画,因而进入《炼金术》领域。帕米贾尼诺是继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之后,同时创作“蚀刻版画”(注2)与“油画”(注3)的早期画家之一,他使用“蚀刻法”制作的艺术品也被广泛地复制为“版画”或“明暗木版画”(Chiaroscuro Woodcuts)。晚年的帕米贾尼诺有一种远离世俗,追求自我放逐的倾向,向往着灵修归隐的生活。晚期作品如《长颈圣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便充满了这类神秘的寓意。
  • 布隆吉诺是佛罗伦斯画家,诞生于一个屠户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启蒙且师生情谊深厚,彭托莫是“矫饰主义”的先驱,而布隆季诺则是“矫饰主义”的发扬者,也是第二代“矫饰主义”的著名人物兼诗人。此外布隆季诺效法米开朗基罗的前缩技法,却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作品以绘制肖像为主,宗教画数量不多,师承彭托莫的神韵与品味,但笔触细腻精致,结构性强,偏爱冷色调,明晰简洁带着光泽具侵略性的色彩与锐利的轮廓线条,具有一种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笔下的人物大都极其冷峻,专注地追求一种超越时间与人性的典雅与拘谨,不带一丝感情,坚实严肃,表现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这种疏离的气氛与文艺复兴盛期人物形象的亲和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体画风充满谜样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师彭托莫那种强烈的感性大异其趣,也因此在佛罗伦斯的贵族圈广受好评,甚至担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的御用画师。
  • 布隆吉诺是佛罗伦斯画家,诞生于一个屠户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启蒙且师生情谊深厚,彭托莫是“矫饰主义”的先驱,而布隆吉诺则是“矫饰主义”的发扬者,也是第二代“矫饰主义”的著名人物兼诗人。此外布隆吉诺效法米开朗基罗的“前缩技法”却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作品以绘制肖像为主,宗教画数量不多,师承彭托莫的神韵与品味,但笔触细腻精致,结构性强,偏爱冷色调,明晰简洁带着光泽具侵略性的色彩与锐利的轮廓线条,具有一种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笔下的人物大都极其冷峻,专注地追求一种超越时间与人性的典雅与拘谨,不带一丝感情,坚实严肃,表现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这种疏离的气氛与文艺复兴盛期人物形象的亲和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体画风充满谜样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师彭托莫那种强烈的感性大异其趣,也因此在佛罗伦斯的贵族圈广受好评,甚至担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