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的战歌》读后 (上)

文/罗汉中
font print 人气: 62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4月30日讯】(纽约讯)花了四天时间,一口气把《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书读完,心中感触良多!这是虎妈蔡美儿,这个年轻的母亲用铁血宰相般的手腕教育两个女儿学钢琴和小提琴的故事:大女儿温顺的服从,小女儿却以叛逆的方式对抗。

在女儿学习成长过程中,虎妈似乎忽略了孩子心理上诸多的感受,在无数次的母女抗争中,她最后也部分让步,做了许多调适。无可否认的,虎妈的确有着过于常人的不屈不挠的精力、毅力,不断自我充实、学习的精神,她也能忍受别人对她的批评以及克服孩子在大庭广众对她口舌攻击、羞辱等。当然,她这样的管教方式也同时带给家庭紧张的气氛,随时随地有山雨欲来,一触即发的大小战争爆发。

照本承袭 vs. 反思探讨

虎妈的教育方式,几乎完全照本承袭她父母教育她的理念和方式:在校品学兼优、每门学科一定要拿到第一名(或A),成绩 不好就是父母最大的羞耻;父母代表权威,孩子不许顶嘴,不许有自己的意见。同时,她在书中也引出诸多教育理论上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父母权威管教之下,是否造成孩子将来性格上的退缩?父母的独霸是否是造成孩子缺乏果断力的祸源?华人父母若遇孩子心理或精神问题,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会不会寻求精神或心理医师的协助?华人父母太过重视面子,是否是导致潜在问题持续恶化的根源?

以虎妈为例,她与二女儿持续僵持不下,终于演变成在俄罗斯红场上母女公然对骂的场面,也惹来邻座游客投来诧异与不信任的眼光。 虎妈在众目睽睽之下,羞愧的含泪狂奔出红场……

那么,儿女学科成绩不好,父母会脸上无光—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除了念书、学校课业成绩优良以外,是否这孩子还有其他方面的兴趣与才华值得鼓励?

兴趣栽培vs. 愿望强加

孩子小的时候,作父母的应从孩子的兴趣上多加观察,察看其性向而加以刺激其学习的动机。虎妈的强势作风,要大女儿学钢琴,似乎没有引起家庭大风波;但她用同样手法强求二女儿学钢琴和小提琴就引起很大的反弹。在此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第一,父母该不该强迫孩子学习他们没有兴趣的东西;还是该替孩子作主,因为父母的任何决定都是为了孩子“着想”、为了孩子“好”?第二,父母在为孩子“着想”或为孩子“好”时,是否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这适不适合于孩子的能力?或是因为选错了项,就牺牲孩子其他方面的潜力?父母是否潜意识里,有一种以满足自己未能达到的某种标准而强将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加诸于孩子身上,让孩子来替自己完成“未竟的愿望”?

虎妈在自己做女儿时,钢琴没有练好,没能因此荣耀她的父母,而想加倍在自己女儿身上用“过分补偿”的方式去完成她自己未竟的愿望。在二女儿坚持不要继续学小提琴时,虎妈最后让步了。她给孩子一个自己可以决定的权利时,孩子紧绷的情绪突然释放了,孩子觉得自己的兴趣选择受到尊重。她毫不考虑的告诉虎妈,她想学网球。华人一般对运动的看法,诚如虎妈所说,不是什么光宗耀祖之事。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我们的孩子是在美国生、美国长大的,我们的孩子要在这片土地上与人一争长短,就应该好好的审思、适度的接受美国人对运动或在运动成就上所下的成功定义。

我们该思索的是:如果您的孩子课外喜欢打网球,而不喜欢弹钢琴或拉小提琴的话,您会让您的孩子选择他有兴趣的体育项目,还是不顾孩子的兴趣,强迫他学习您认为“有用”的钢琴或小提琴呢?其实,做父母的常常低估了一个心理学上有趣的现象:兴趣的高低牵动着学习动机的强弱,而学习动机的强弱往往能预测一个孩子将来在学业、事业上的成败。

高期望 大成就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愈高,一般来说孩子的成就也愈大。”华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往往要求比较高,无可讳言的,这种相信孩子足能克服万难而达成父母期许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贫穷人家的孩子)。几年前在报章杂志上读到一个家里一贫如洗、但母亲不断鼓励上进的数学天才的故事。他叫安金鹏,是中国天津市史上第一位国际数学奥赛会上的金牌得主。他在得奖后曾说他的母亲对他的期望很高,也知道他能吃别人吃不来的苦,贫穷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等等。 (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周三(4月27日),联邦大选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早上与晚上都有候选人答辩会,这些候选人都来到学校,希望说服人们投自己一票,而教育、经济、注射屋、环保都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 华人家庭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孟母三迁”的故事之深刻,影响人们至今。在美国,许多华人家长为了让子女就读最好的公立学校,不惜大费周章举家搬迁到房产税昂贵,但教育条件和生活学习环境都相对较好的学区。然而,随着美国各州教育经费紧缺,此起彼伏的教师大裁员浪潮为公共教育系统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 (大纪元多伦多讯)2011年全加华文教育会议将于五月二十开幕,现正接受报名。
  • (大纪元记者钟元台北报导)国民党妇女部主任、台北市议员陈玉梅与新移民女性关怀协会29日举行新移民第二代的学龄前教育愿景公听会。陈玉梅表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每一个家庭以及台湾未来的希望,希望政府除了注重客家、原住民的发展,也能够注意到新移民第二代的教育问题。
  • 加州社区大学日前提醒广大学生与家长在税项上节省开支﹔加州社区大学也可以透过国民机会税项抵免计划帮助学生与家长,以分担他们的大学教育开支。
  • 在台湾9岁大的孩子还在念小3,说到大学毕业那是13年后的事情;但比利时男孩9岁的洛朗‧西蒙斯(Laurent Simons)虽然也喜欢看电视、也喜欢和他的狗狗玩。不过,他即将在12月从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毕业,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毕业生。
  • (大纪元记者马颖慧编译报导)当提到天才儿童,人们就会想起 那些一两岁就会读书,三四岁就会心算,而且对于繁琐的数学问题得心应手的,IQ至少在115 ,多在120~ 130 之间, 甚至那些高达160 的儿童,很多主张质优教育的人们往往感叹, 我们在学校中没有给这些质优的孩子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 但是本身就是一名天才少年的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数学家艾伦伯格(Jordan Ellenberg )却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 (大纪元记者杨小玫编译报导)过去有人说科技人才并不需要学位,但微软创办人盖兹、苹果创办人乔布斯、及脸书创办人祖克柏,都是辍学生,加上现年26岁的汤博乐(Tumblr,线上社交网站)创办人卡普(David Karp),也没有拿到高中文凭。究竟对天才来说,是否可以不用上学?
  • 之前看到国外的一篇文章:《天才是如何思考的(How Geniuses Think)》。里面讨论到, 像是爱因斯坦、费曼、爱迪生这类大众所认同的天才,他们到底是如何发明出划世代的发明和理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