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正义(14)︰百年汉字改革简史(3)

汉字拼音化之国语罗马字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93
【字号】    
   标签: tags: ,

(三)国语罗马字

国语罗马字,全称“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是一套汉字拉丁化方案,即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汉语的声、韵、调。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公布,与注音字母同时推行。

方案的突出特点是声调不像其他方案使用调号或数位标识,而是用变换拼法来表示。因为规则较繁,一直无法普及于社会大众。

1918年4月,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随后,钱玄同又连续在《新青年》发表了〈汉字革命之讨论〉(五卷五号)、〈罗马字与新青年〉(五卷六号)等文章,继续鼓吹“汉字革命”。

废掉汉字之后,钱玄同主张采用人造语Esperanto(世界语)来代替。这显然是没有分清语言和文字的区别。

对此,陈独秀、胡适等人提出了另外的思路。陈独秀撰文说:“惟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胡适“极赞成”陈独秀的办法,认为:“凡事有个进行次序。我以为中国将来应有拼音的文字。但是文言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选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的文字;然后把白话的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

这个意见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一同宣导“国语罗马字”,开始了“国语罗马字”运动。

紧随其后,一大批留过洋的知识分子,诸如蔡元培、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周辨明、许锡五等人,纷纷发表有关汉字拉丁化的文章,提出罗马字拼音方案,掀起了“国语罗马字运动”的浪潮。

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简称“国语统一会”)成立,下设“汉字省体委员会”、“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审音委员会”、“国语辞典委员会”和“国语辞典编纂处”等机构。

1923年1月,“国语统一会”出版了《国语月刊》一卷七期“汉字改革号”特刊,钱玄同、黎锦熙、胡适、蔡元培、赵元任、傅斯年等人分别发表文章,以对封建文化和教育的批判和反思的观点,或赞同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或赞同简化汉字。其中,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的研究》,提出了制订国语罗马字的25条原则和一个国语罗马字方案的草稿。

1923年,“国语统一会”召开第五次年会,钱玄同、黎锦熙等向大会提出组织“国语罗马字委员会”的议案,以“定一种正确使用的‘国语罗马字’来”。大会最后通过了该议案,并指定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周辨明、林玉堂(语堂)、汪怡等11人为委员,同时提出“将罗马字母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

1925年,刘复(字半农)从法国学成归来,在京(北平)发起组织了“数人会”讨论语言音韵,成员还有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林语堂、汪怡五人。至1926年,“数人会”通过了一份《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由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作非正式公布。公告中说:“定此《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与《注音字母》两两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

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教育部改称大学院,蔡元培出任院长。9月,大学院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文告中说:“该项《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且可以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

由于国语罗马字拼写规则复杂难学,妨碍了其普及和传播,1934年以后,国语罗马字的推行就走向了低潮,代之而起的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