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秦始皇一统中国 扫六合何雄哉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气: 18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公元前259年正月,距秦赵的长平之战数月不远,四十万大军惨败的赵国之殇尚未抚平,赵都邯郸又出现了一桩异事。《东周列国志》载,城中某处人家, 红光耀天,百鸟翔集,一声嘹亮宏大的婴儿啼声响彻了周边街巷。再看那婴儿,丰准长目,方额重瞳,口中含有数齿,背项有龙鳞一 搭,真帝王之相也!

每当圣贤下世,必有异于常人的征兆,天地间也多呈现祥瑞气象,这些真实的历史总因时光久远而逐渐被后人误认为传说。这段秦始皇出世的神圣场面,虽是小说家言,却将这位千古一帝的非凡与神异生动再现。这个伴着神迹而来的幼小生命,此时贮藏着一个伟岸英武的灵魂,携强秦之灵威、六国之震悚降临人间。甫出世,他便已拥有君临天下的风采,在未来的数十年岁月中,他将拥有无双的智慧和魄力,把中国历史推向一个崭新的纪元!

生于战火忧患的秦王政

生在赵国,母亲姓赵,那个婴儿理所当然以“赵”为姓,是为赵政。他更有一个尊贵的身份——秦昭襄王的重孙。而他生于忧患,因父亲异人入质于赵,不得不寄人篱下;加上两国紧张的对战关系,一家人的生命随时处在危险之中。

这忧患也是天下人的。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君并起争霸,使这片神州大地惨遭五百余年战火。这战火正在赵政身边蔓延。赵政尚不满周岁,秦、赵之间又发生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邯郸之战,这一次,乃是赵、魏、楚三国联手,重创十万秦兵。两岁时,父亲回国登基,他和母亲的境遇更加艰难。

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发兵攻鲁,次年灭鲁。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国。公元前251年,燕国攻赵,反割让五座城池;也就在这一年,八岁的赵政与母亲得以归秦,更名为嬴政。从这之后,小嬴政的运势发生逆转,13岁登基,委国事于大臣;22岁亲政,肃清朝野风气,主掌大权。

秦王政在战火中出世,又在秦国乃至天下的战火中坚强成长。从赵政、嬴政到秦王,生命最初的十三年,他在天意的安排下走过一段曲折的成长之路。或许可以设想,秦王政的童年深入民间,亲身体验着征伐带给百姓的苦难。危难之中蕴含着转机,这段经历更磨砺了他处危乱而不惊的沉稳和毅力,激发了他开万世太平的理想与气魄。因此,他又用十年的时间,隐忍待发,从秦王宫的幕后登上舞台。当他端坐朝堂,接受百官拜贺时,一位弱冠少年正式成为经天纬地的国君;此时,他振羽扬鞭,山河为幕,兵马为笔,即将亲笔书写一段气势恢弘而又辉煌无比的秦朝历史!

赵、韩、燕归秦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经数百年征战兼并,只剩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及宋、越等几个小国。诸侯不臣,妄图尊大,各地谋士游说列国,战略、外交、合纵、连横等战术层出不穷,致使战事越发频繁,道德也越发沦丧。无论天下共主的上古时代,还是封土建国的夏商周朝,中国历史的大势是“合”。世道愈乱,愈是走向终结的尾声。而此时周王室,已无实力号令天下。而秦王政继承的秦国,经过六代君王励精图治,国富兵强,尽收天下英才。此时由他收拾旧山河,又有王翦、王贲、蒙恬、李信等大将助他决胜千里,因此秦国君臣甫出场,便如山洪奔流、风卷残云,治百乱于一瞬。

978px-ZH
战国七雄形势(Philg88/维基百科)

 

战国七雄之国力,以西边秦国最强,其余六国在东,土地南北相连,多次组成“合纵”联盟抗秦。历史没有告诉后人,秦王政如何发奋图强、如何研习兵书武艺,但秦王政是上天送来的英主,独秉天资,他生于一朝乱世的战火,便已预示着他将利用战火涤荡这个混乱无道的世界。他不曾上马杀敌,却是秦国军事核心的决策者,用“远交近攻”的战术迅速瓦解了东方诸侯的联盟,一鼓作气连年征战,终将各个诸侯国彻底击败。

Qin_first_emperor_annals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Bjoertvedt/维基百科)

 

翻开《秦始皇本纪》便可看到,秦王政亲政第二年(公元前236年),便调兵遣将,把战事速速推向临近的赵国。当时赵军北上伐燕,秦王政以为是绝佳战机,派秦将王翦、杨端和、桓齮领兵东向,发起初战。长平之战后,赵国虽未恢复元气,但实力犹存,大将李牧能征善战,是统一道路上最强劲的对手。灭赵之战,不仅是一场硬碰硬的强者对决,更是将士们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大考验。秦军兵分两路,沿西路和南路逐步合围邯郸,战事的进展互有胜负,甚为曲折,每当遇到赵将李牧,两军便处在相时而动的对峙场面。一等就是两年、三年,秦国将士不敢有一刻松懈。就在千钧一发之时,赵王受离间计迷惑,冤杀李牧,终致军心涣散。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王翦从太行山高地向下进攻,势不可挡,一举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赵公子率残部逃亡代邑,自立代王,与燕联手欲作最后抵抗。这支穷寇已不足为惧,王翦带领秦军继续东行,等待新的任务。

秦师九年攻战,五出奇兵,终于收降实力最强的赵国。放眼四望,谁堪为秦王敌手?赵国覆灭,直接原因是赵王的猜忌和昏昧,自毁长城;而更深层的原因,仍是秦国君臣一心,奉行天道。秦将指挥若定,秦军骁勇善战,而敢于放手军队深入敌国九年的秦王,又是怎样的胸襟和魄力,将数万兵马全权交付几位爱领,静心等待他们的捷报!

攻赵的过程中,秦王政仍有作为,创造不战而屈人之国的奇迹。前两次攻赵,韩王震恐,于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请降,主动献出韩国地图和国玺,愿为藩臣。两年后,秦王派内史腾入韩,将韩改置为颍川郡,不费一兵一卒招降韩国。

在天下一统的大势中,六国之中有顺应天命主动归附的,也有逆天而行自取灭亡的。赵国国土并入秦之后,弱小的燕国瞬间与秦接壤,隔易水而望。王翦率军入驻中山,燕国上下寝食不安。燕太子丹按捺不住,谋划“荆轲刺秦”的毒计。秦王政二十年(前237年),天子一怒,挥师伐燕,王翦率秦军主力从易水上游突袭燕、代联军,大破之,继而北进,攻克都城蓟,燕王与太子逃亡辽东,燕名存实亡。

楚、魏、齐归秦

秦王政雷厉风行,亲政几年间便一路向东,迅速瓦解合纵联盟。此时天下仅剩齐、楚、魏三国。齐国在最东方,向来与秦交好;魏国在秦、楚之间,国土日削月割,仅剩都城大梁及周边小城;楚国虽然也被侵蚀,仍然拥有六国中最广的土地,而且战国以来素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舆论,此时的楚国成为统一进程的又一阻力。

二十二年(前225年),三十多岁的秦王政雄才伟略,决心发起灭楚之战。他大胆启用新人李信和蒙恬,领二十万大军浩浩南下。李信曾在追击燕军残部时,一路追击到辽东,他过人的武勇和毅力将燕军逼向绝境,最终献太子首级乞降。秦王政对年轻小将激赏不已,一番问答过后,便决心拜为主将,攻打南方最大的楚国。然而,当时的老将王翦认为,非六十万大军不能克楚,在进谏无果后负气辞官还乡。

秦楚对阵,楚国派出了身经百战的名将项燕。李信兵分两路,和蒙恬各领一军攻楚,一路都未遇到激战,顺利进入平舆、界首两地。初时频频告捷,李信一队孤军深入,遭到项燕的全力反击,顿时大乱。李信率残部奔至城父,与蒙恬会合,项燕领楚军穷追不舍,疾行三日三夜,发起强攻。第一战,以楚人的暂时胜利告终。

秦王政得知兵败消息,并没有深陷于挫败感,而是立即醒悟,前往王翦家宅,请求他复出灭楚。时值严冬,秦王政不惜以帝王之尊,顶着凛冽寒风,乘四马辇车登门拜访。老将王翦心中感佩,立即应允出征。他同李信一样,顺利进入楚境平舆一带,却下令让六十万大军安营扎寨。每日他只是慰问士卒,坚守不出,如此一年之久。反观楚军,项燕进退两难,因兵力不足无法驱逐秦军,日夜严阵以待,反被楚王误以为“怯战”,屡被催促责备。寒冬又至,项燕只得调兵东撤,王翦大军经一年休养生息,完全适应楚地水土,兵强马壮,突然全面出兵,一战而击溃楚军主力。随后,秦军破楚都,俘楚王,将楚纳入秦国版图。秦军巧用“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兵法,从心理和气势上完胜楚军,故而能够以逸待劳,一举攻城。

在攻楚的第一年,王翦之子王贲便分领一支军队,转道攻打魏国。魏都城大梁城墙坚实,易守难攻,王贲借地利之便,引附近的狼汤河水倒灌大梁。水淹三月,城墙纷纷坍塌,魏王出城投降。

时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神州大地仅剩下兼并五国的秦国和孤立东海畔的齐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6年),王贲奉命伐齐,兵临齐都临淄。齐王建才能平庸,心知归秦已是天下大势,遂不战而降。至此,秦王政走完了削平六国、重整山河的统一之路。

收百越、逐匈奴

五百年的纷争残局,秦王政用短短十九年,将散落的子民重新凝聚,将分裂的国土重新化为一体。自西向东,自北而南,秦王政所到之处,尽为王土,周天子做不到的事情,他圆满地完成了,当仁不让成为人间的主宰。

秦并天下之初,他曾对臣子讲述灭六国的原由:六国或是背其盟约,或是彼此勾结谋害秦国,或是使用阴谋诡计暗害秦王,各国君主先后阻挠秦国统一,唯恐天下不乱,因此平六国乃是顺天意、合民心之举。他还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有此番丰功伟业,他正式从秦王政改尊号为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中国也进入延续两千年的统一帝国时代。这第一个时代的国号,名“秦”!

秦始皇以秦为西陲,向东一直打到海滨,中原大定,他又将战线推向南北两端。眼前疆域万里,但在岭南一带的密林深处,黄河流域的风沙塞外,尚有外族百姓散居山岭,侵扰秦境。南征百越,北逐匈奴,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南征北战,秦始皇在统一后的开边战争,奠定了未来中国的辽阔疆域,同样是功在千秋的帝国鸿业。

在即位的第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赵佗两位大将出马,领兵五十万,南下进攻百越。屠睢兵分五路南下,每路约十万兵力,行进中各自征集或抓捕逃犯、流浪者、商人、贬官等人赴百越垦殖定居,将打仗和移民任务同时进行,在多民族统一的进程中,同时加速中原文化的传播。起初,秦兵长期在北方生活、作战,难以适应南国湿热的气候,加上粮饷供给不足,第一次出兵并不顺利。百越人善于跋山涉水,多次在夜间偷袭秦军,一度获胜,主帅屠睢战死沙场,战争进入对峙阶段。

Lingqu_Canal
现代残存的灵渠(Farm/维基百科)

 

为了扭转粮草供给的困境,秦始皇一封诏令,秦国上下集中人力耗时五年,开凿一条自东向西沟通湘江、漓江的灵渠。灵渠的开凿,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统一岭南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证。在竣工的当年(前214年),任嚣、赵佗奉帝命再次出征,三十万秦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很快击溃百越军,将岭南地区划入秦朝版图。四年之后(前210年),秦军第三次出兵,把疆域扩展至今天的越南北部,百越之战这才落下帷幕。

北逐匈奴,始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出征的大将是当年随李信攻楚的蒙恬。战国时期,北方活动着三大游牧民族,其中以匈奴最强。在秦始皇忙于统一六国期间,匈奴人趁虚而入,侵占陇西、河套一带,袭掠秦、赵、燕之北境。待完成统一大业,秦终于有机会抽出大量兵力驱逐匈奴,解决边患。蒙恬兵分两路,亲率主力从上郡北出长城攻其东,另一路经义渠、萧关攻其西,在黄河之滨展开一场激战,收取河南地。次年,蒙恬又率大军北渡黄河,杀入阴山、贺兰山,迫使匈奴人仓皇而逃,远遁北漠七百里,不敢南下而牧马,原先被占领的秦、燕、赵之地尽数收复。北逐匈奴后,蒙恬又长期镇守边疆,带领着三十万雄师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至此,秦始皇时代的战争基本结束,古代中国在秦始皇的纵横指挥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秦朝的版图,东临大海,南抵越南,西至荒漠,北及阴山,当时人迹所及之地,尽在秦始皇掌握之中,可谓坐拥天下。从分崩离析的群雄争霸,到四海归附的多民族统一帝国,秦始皇发动二十余年的义战,终结纷乱的战国残局,与之相伴的,还有秦始皇独创的一系列举措,皇帝制度、政治体制、文化政策、经济政策,涵盖帝国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切,共同托起了一个辉煌的时代,确立了统一帝国的历史传统。终是李白的古风道出了秦始皇一统山河的气势和天威:“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先民,似秦朝人那样勤勉劳碌。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削平六国而登至尊,赫赫大秦走过十五载极盛光阴,它的帝君和子民夙夜匪懈,经营四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惊艳了万世。
  •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秦始皇堪称是一位雄才大略、无比伟大的皇帝,他在其近五十年的人生中,却做了如下震古烁今之事:统一了天下;确定“皇帝”称号;废封国,实行郡县制;采取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法令;使车同轨、道同距;修建长城;修建灵渠;修建阿房宫;留下了世界奇迹骊山陵墓⋯⋯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改朝换代的皇帝如他这般具有开创性,他所建立的全新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不仅影响了当世,而且垂范后世,影响达两千年之久,迄今中国人仍深受其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秦始皇,诚可谓是千古一帝!
  • 秦国以及统一后的秦朝非常重视治吏。为了加强吏治,秦法对官吏的选任、官吏的职责、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奖惩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 在古希腊和罗马人眼中,遥远的中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丝国”,直译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Seres被认为是源于汉字“丝”,也是拉丁文中的“丝”(serica)一词的来源。
  • 看,那一个个表情栩栩如生,无一雷同,或跪或站的秦军将士;看,那一匹匹昂首嘶鸣、奋蹄欲奔的战马;看,那一排排整齐、严谨、气势恢宏的队列,漫步在兵马俑俑坑旁的你仿佛穿越到了两千年前的古战场,在北风潇潇战马嘶鸣鼓声阵阵中,亲身领略秦国将士的勇猛!这是怎样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千古奇迹!这个奇迹的缔造者依旧是那已做了诸多震古烁今之事的秦始皇帝。
  • 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也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而民国史学家柳诒徵的评价是:“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 统一了天下的秦始皇,不仅确定了“皇帝”称号,做了废封国、实行郡县制;采取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法令;使车同轨、道同距等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了不起的事情,而且还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法律制度,并成为后世各代王朝的范本。
  • 《易.系辞》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从今时回溯大约一万年,正是中华文明萌生的上古时代。那时鸿蒙初开,天与地,神与人,初次在这中原舞台绽放风采。那时的故事,流转万年光阴,历经一代代世人口耳相传,翰墨相续,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胧的传说。尽管如此,那些散落在历史缝隙的片段,始终为后人吟咏怀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烟海,追寻最初的记忆。
  • 越国,齐海,陶地;谋士,相国,富贾。三种角色,三重人生,却在春秋时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现出神奇的统一。“重农抑商”历来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传统,故而历史上能征善战者有之,辅国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扬天下的却屈指可数。范蠡以布衣之身,不仅官至将相,位极人臣,更能果断转型,投身商海,确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丰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学与经历已教人惊叹,他所奠定的“中华商道”更为后世传颂。
  • 秦末汉初叱咤风云、并开两汉之基的大将军韩信,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汉书补注》引唐朝大将李靖的话说:“张良所学,《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穰苴》和《孙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书,《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田穰苴,《孙武兵法》又称《孙子兵法》,是同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所着,该书计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