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你不了解的孙权 君臣恩义留千古

作者:刘晓

吴大帝孙权彩像,清人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04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关于君臣之道,孟子曾有这样一段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意思是君臣的相处之道是:“君主把臣下当手足相待,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君主把臣下当牲畜,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对待;君主把臣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作为江东雄主,孙权相当成功地诠释了君臣恩义,不妨以江东四杰为例。

视周瑜如兄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当时江东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说法,即张昭负责朝廷之事,周瑜负责领兵在外,抵御外敌,开疆拓土。而孙权对周瑜也是尊崇有加,恩礼备至,视之如兄。周瑜亦是忠心耿耿。

200610121625
孙权对周瑜尊崇有加,恩礼备至,视之如兄。图为周瑜画像,清人绘。(公有领域)

 

当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主和与主战两派不分伯仲时,周瑜力排众议,通过分析己方的优势“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以及曹军的劣势“不擅长水战,况且冬天严寒,马无草料,士兵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必定会生病”,力主抗曹,并称只要五万精兵就可以打败曹军。果然,正如周瑜所料,赤壁之战曹军元气大伤,这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赤壁大战两年后,周瑜病逝,孙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直到称帝时,他还颇为感慨地说:“我如果没有周公瑾,就不能做皇帝!”

正是君臣恩深义重,孙权对于周瑜的家人也多有照顾。周瑜的长子周循官至骑都尉,娶了孙权与步夫人之女孙鲁班;周瑜的次子周胤官至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后因罪免,娶的是孙氏宗室女;而周瑜的长女嫁的是孙权长子、太子孙登。可以说,如此联姻,孙家给予周瑜的是旷世恩遇,周瑜以死报国也算不负了这段恩义。

忘鲁肃短而取其长

鲁肃出生于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后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

LuSu
孙权认为鲁肃有一短二长,“而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孤忘其短而取其长”。图为鲁肃画像,清人绘。(公有领域)

 

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相谈甚欢。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出,但不一会儿,鲁肃又被孙权悄悄叫了回来,合榻对饮。孙权向鲁肃询问如何成就霸业。鲁肃回答说:“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如汉高祖建立大业啊!”孙权表示自己“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这样的鲁肃被张昭等人认为“年少粗疏,未可用”,但孙权却认为鲁肃有一短二长,“而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孤忘其短而取其长”。此后,孙权对鲁肃重用不疑,并厚赐鲁肃,使鲁家的富有程度达到了旧时的水平。而鲁肃也不负孙权对自己的信任,参赞谋划,思深虑远,时时捍卫孙权和江东利益,特别在曹军压境时,力主抗曹,以至于孙权感叹是“上天将你赐给我啊!”

鲁肃在周瑜去世后,担当重任,为巩固江东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17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而孙权始终不忘鲁肃在东吴政权创立、巩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称帝登坛祭天时,他对公卿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鲁肃遗腹子鲁淑长大后,历任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假节、夏口督,他治军严整,有才干,其病逝后,由其子鲁睦承袭爵位并统领兵马。

吕蒙臣死君忧

大将吕蒙虽出身低贱,但有勇有谋,孙权对他颇为器重,认为他“筹略奇至”。在其一生中,吕蒙对孙权也是尽力辅佐,屡建战功,如歼灭宿敌黄祖,占领江夏地;跟随周瑜、程普在赤壁大破曹军;计取三郡;进军江陵,配合陆逊袭击荆州、打败关羽等,大大扩张了东吴的势力范围。

4126
大将吕蒙虽出身低贱,但有勇有谋,孙权对他颇为器重,认为他“筹略奇至”。图为吕蒙画像,清人绘。(公有领域)

 

为了提高吕蒙的见识,孙权曾建议吕蒙多读书,但吕蒙抱怨军务繁杂,恐怕没有时间看书。孙权就以刘秀、曹操虽军务繁重,仍手不释卷为例,鼓励他多读书,同时为他准备了《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东观汉纪》等书。吕蒙于是开始学习,日积月累,读了不少书,见识也是越来越高。

周瑜死后,鲁肃接替防守陆口,牵制荆州的关羽。有一次,鲁肃前去拜访吕蒙。吕蒙设宴款待,酒酣耳热之际,吕蒙问鲁肃:“你担当国家重任,与关羽为邻,有何计策以防不测?”鲁肃回答:“随机应变。”吕蒙严正地说:“现在吴、蜀虽同一阵线,但关羽如熊似虎,对付他怎能不预先拟定计策呢?”说完后,陈述五套对付关羽的策略。鲁肃听了以后,讶异地说:“我本来以为你只有武略,没想到你的见识也到了这等地步。”接着赞扬说:“你如今学识渊博,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从此,二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江陵一战,吕蒙立功至巨,孙权遂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推辞再三,不肯接受金钱,孙权不许。封爵还未颁布,吕蒙就疾病发作,孙权将其接到自己的宫殿,悬赏千金征求天下名医。医生为吕蒙针灸,孙权想多探望几次,又怕惊动吕蒙,影响他休息,就在墙上挖了个小洞偷偷窥视。吕蒙能吃一点食物了,他就兴高采烈;吕蒙滴水未进,他就愁眉苦脸。吕蒙的病稍有好转,他就特赦囚犯,以示庆贺。吕蒙病重,他就守在病床前,还让道士为吕蒙祈福。吕蒙不幸病故,他悲痛欲绝。

吕蒙生前,所得的金银财宝和各种赏赐都交到府库中收藏,并命令主管人员,待其死后,把这些全部还给朝廷。他的遗言是丧事务求俭约,不得奢侈。孙权知道后,更加悲伤。其后,孙权让其子吕霸袭爵位,并赐给他守家墓的人家三百户,免收田赋的田地五十顷。君臣恩义如此,令人慨叹。

陆逊出将入相

陆逊是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东吴又一栋梁之才。203年,他入孙权幕府。通过一些战事,陆逊初步显示了其出众的军事才能,因此很受孙权器重。自此他跟随孙权四十余年。孙权对陆逊一直以君称呼,并将自己的侄女、孙策的女儿嫁与陆逊,还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

20129268319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孙权对陆逊一直以君称呼,并将自己的侄女、孙策的女儿嫁与陆逊,还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图为陆逊彩像,清人绘。(公有领域)

 

孙权对陆逊极为信赖,他特别把自己的印鉴留一枚给他,每当与蜀汉交往书信,总是让陆逊过目,若觉得有不妥之处,可自行修改后盖印发出。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228年,魏国大司马曹休率大军南侵,陆逊统兵迎击,他还亲自为之执鞭。陆逊取得胜利后,被拜为上大将军,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后来,孙权又让陆逊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并授予总督军国等重职,可说是恩宠有加。

244年,孙权拜陆逊为丞相。孙权在诏书中写道:“朕以无德之人,承应天命,登上大位,天下尚未统一,奸乱之徒充塞道路,朕朝夕忧恐,顾不上休息。惟你天资聪颖,美德显着,担任上将重职,辅佐朝廷除乱。有盖世之功者,就应受到广大的荣耀,兼具文武才干的人,定要担当社稷重任。过去伊尹使商汤兴隆,吕尚辅佐西周,如今朝廷内外大事,实由你一人肩负。今以你为丞相,遣使持节太常傅常授予您印章绶带。您自当发扬光大高尚的美德,建树美好的功业,恭服遵从王命,安抚平定四方。”

担任丞相后的陆逊,依然尽职尽责,对孙权忠心不二,且所推测的事没有一件不应验。当时,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两宫并立,朝廷内外的官员,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陆逊则采取中立态度,但还是被迫卷入立嗣之争,并受到不明就里的孙权的斥责。陆逊气愤难平,于245年二月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此后,孙权得知孙霸陷害孙和真相,陆逊实被冤枉,非常后悔,他对陆逊的儿子陆抗说:“我过去听信了谗言,对你父亲违背了正道,有负于你。我前后责问的材料,一把火烧灭干净,不要让人再见到。”陆逊后被追谥昭侯。

小结

孔子说:“君对臣以礼相待,臣为君做事尽忠。”中国还有类似古语,“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一千多年前,孙权与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的相遇,就是为在历史上书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就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君臣恩义之道。@#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也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而民国史学家柳诒徵的评价是:“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 统一了天下的秦始皇,不仅确定了“皇帝”称号,做了废封国、实行郡县制;采取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法令;使车同轨、道同距等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了不起的事情,而且还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法律制度,并成为后世各代王朝的范本。
  • 德国柏林有一座现存的巴洛克式的雄伟的宫殿,它是十八世纪初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王后索菲‧夏洛特委托建筑师Arnold Nering设计的。在1705年夏洛特去世后,为了纪念她,腓特烈一世将宫殿和附属产业命名为“夏洛滕堡宫”。此后几经扩建。
  • 《易.系辞》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从今时回溯大约一万年,正是中华文明萌生的上古时代。那时鸿蒙初开,天与地,神与人,初次在这中原舞台绽放风采。那时的故事,流转万年光阴,历经一代代世人口耳相传,翰墨相续,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胧的传说。尽管如此,那些散落在历史缝隙的片段,始终为后人吟咏怀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烟海,追寻最初的记忆。
  • 越国,齐海,陶地;谋士,相国,富贾。三种角色,三重人生,却在春秋时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现出神奇的统一。“重农抑商”历来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传统,故而历史上能征善战者有之,辅国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扬天下的却屈指可数。范蠡以布衣之身,不仅官至将相,位极人臣,更能果断转型,投身商海,确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丰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学与经历已教人惊叹,他所奠定的“中华商道”更为后世传颂。
  • 秦末汉初叱咤风云、并开两汉之基的大将军韩信,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汉书补注》引唐朝大将李靖的话说:“张良所学,《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穰苴》和《孙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书,《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田穰苴,《孙武兵法》又称《孙子兵法》,是同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所着,该书计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
  •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与中原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关于先秦的奇书《山海经》中出现过。其《海内北经》记载:“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称谓。既然有“倭”的记载,必定有来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这说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时就已经存在。据考证,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鲜半岛,从半岛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从日本到达半岛,再从陆路去往中国的辽东。
  • 汉朝灭亡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往来依旧持续,中华文明继续照耀着扶桑之国。在此期间,更多的汉文典籍输入日本,日本人也开始大量使用汉字记事;而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佛教也在此时东传到了日本。
  • 提起张三丰,闪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中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然而,其中的描写不少是杜撰,历史上真正的张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并最终修成神仙,他在世间留下的神言、神迹,引无数人从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声名和事迹在明清两朝大放异彩,整整影响了两个朝代。一句“乾坤壶里坐,这个老先师”正是张三丰对自我最为真切的概括。
  • 张三丰画像
    “道人久已泯耳目,潇洒自如脱拘束。朝从扶桑日头起,暮去昆仑云脚宿。”业已得道成仙、潇洒自如游走在人间的张三丰,除了济世救人,化解危难外,还一再劝世人回头是岸,莫误在名利之中,总道是“古今名利总尘埃”。此外,他亦引导有缘人向道,乃至走上修道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