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温而厉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249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第三十八》)

【语译】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安适。

【研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尽管人有七情六欲,但是他主张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过”与“不及”等都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透过生活实践以身作则,可以说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延伸思考】
1、要如何才能做到“温而厉”?
2、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请说说你的个性如何?要如何修正才不会“过”与“不及”?(如太直率的人要警惕自己不要心直口快而伤害到别人。)

* * *
【相关数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的说:“君子是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的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的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自立于世。那些站在远处就显的光彩照人的,是修饰的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拥有渊博学问的人。”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采吗?”

孔子说:“鲤啊,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他就会显的粗野,流于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如果一个人太富于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

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人格典范,是普通人行为的标准和榜样。但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

转载自: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汉朝时,东海郡有一个孝顺媳妇,侍奉婆婆恭敬谨慎。婆婆说:“媳妇伺候我很勤苦,我已经老了,何必吝惜残年,长久地拖累年轻媳妇呢?”于是她悬梁自尽了。她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拘捕了孝妇,严刑拷打,凶狠毒辣。孝妇忍受不住酷刑的苦楚,被迫承认了被诬陷的罪名。
  •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
  • 孔融(1)被收(2),中外(3)惶怖(4)。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5)琢钉戏(6),了(7)无遽容(8)。融谓使者(9)曰:“冀(10)罪止于身(11)。二儿可得全(12)不?”儿徐(13)进(14)曰:“大人(15)岂见覆巢(16)之下,复有完(17)卵乎?”寻(18)亦收至。(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 庄辛对(1)曰:“臣闻(2)鄙语(3)曰:‘见兔而顾(4)犬,未为晚也;亡(5)羊而补牢(6),未为迟也。’” ( 《战国策.楚策》)
  • 子曰:“富(1)而(2)可求(3)也;虽执鞭之士(4),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5)。” (《论语·述而第七》)
  •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想立叔齐为太子。他死后叔齐想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逃走了,叔齐觉得自己不应该继承王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推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 村外有口又脏又臭的污泥塘,人们找来一些花木种下去,想把这儿的面貌改变一下。可是这些花木的根部都被污泥粘住,展不开,不但没栽活,连根都烂掉了。
  •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辞辛劳的周游列国。这一年,他正准备到楚国去,却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被两国的军队包围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粮食耗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