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幼童 先入为主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王沂公,名曾,官至宰相,北宋名臣。他一定要礼聘博学的善士来教导子弟。有人问说:“孩子们只是初学,何必如此呢?”王沂公回答:“先入为主!”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训蒙大意》曰:“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习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训蒙大意》说:“古代的老师都先教人伦道理,后世记忆背诵诗词文章的风气产生了,先王的教化便失传了。现在教导幼童,应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栽培涵养的方法,则应该以咏唱诗歌来诱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教导他们学习礼节,以端正其威仪;诵读经书,以开拓他们的知觉。

近世教导幼童,每天只督促他们句读课仿,斥责他们要检点和约束行为,而不知以礼来疏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打捆绑,对待他们好像囚犯,而他们也把学舍当作牢狱而不肯进入,把师长看成仇敌而不想见面。逃避掩覆以便达到嬉游的目的;设诈饰诡以放肆他顽皮庸劣的习性;偷偷做一些不高尚的事情,所以逐渐趋于下流。这就像驱之于恶反而求其为善,这怎么能得到呢?”@
<--ads-->(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茶树旁的杂草吸引了蚯蚓,有了蚯蚓松土的茶树,树根能尽情的伸展,茶树自然健康不怕病虫害。如果把杂草和昆虫视为竞争者,喷洒农药消灭他们,喷洒农药后的茶叶虽然外表完整亮丽,冲泡时第一泡茶水谁也不敢喝,因为──怕农药残留。这使我想到一位朋友的孩子......
  • 因为金融风暴加上不景气的影响,很多朋友有的转换工作跑道,有的因为公司少了很多与客户的应酬往来,总算能够回家吃晚饭,有时间陪伴孩子,开始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当原本“失踪”很久的父亲,重新出现在晚餐桌上时,不但没有增加家庭亲子互动的温馨时刻,反而给家人带来许多的压力与困扰。我想,大概是这些爸爸们没做好准备的缘故。
  •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华文化辉煌且精深,富涵着重德行善的深邃精神,然而目前的教育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但缺乏文化与人格的熏陶,利用艺术的欣赏以提升学生对中华神传文化与伦理道德价值的深入认识,是一种捷径,也是当务之急。美国神韵艺术团已连续三年在全球巡回公演,佳评如潮,令许多人感动落泪,其演出节目是以正统人类文化,神传文化为主,例如:
  • 尊敬的同仁们:您们好!

    我们常常会体认到,学校的工作压力大多数是来自于学生所带来的问题。看着学生不伦不类的举止言行总是会有一股脑儿的郁闷想要抒发纠正,可是问题一再重复的出现,好像无法根除学生不当的言行,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最近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品格教育。

  • 某天参加一个聚会,看到一对母女坐在前面,那个女孩不断的打着妈妈,或许是要引起妈妈的注意。那是一位年轻妈妈,但是她却连理也不理,或许她知道她孩子的习性吧......教育的困难在于人是活的,人有自己的思维;人有个别差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育也就更重要了。因为人的可塑性,所以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可以感化人的内在思维,当受教者对教育者产生认同时,教育的深耕就开始长苗头了。
  • 中华文化蕴涵重德行善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珍贵遗产,广为国际友人珍惜与热爱。但是古老文明如何赋予新貌,洗净现代社会污染的尘垢,而不沦为说教与灌输呢?真、善、美是普世的价值,美育可以用很具象的形式表现内涵,触动人心、启发善念,促进心理生活的理性纯真。
  • 的确,梦想非常重要,甚至比一切的知识或技能还要重要。梦想与“找个好工作赚大钱”这一类的目标不一样,梦想是一种向上向善的愿景。梦想应该不是可以计量的成就,不是经由管理手段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过,要确定到底什么是自己的梦想,有时候是不太容易的......
  • 儿子提到现在的家庭很普遍的现象──各司其职,爸妈卖力工作,孩子窝在房里各忙各的,尤其越是安静不惹事的孩子,更让父母放心,或者在上学、补习间周旋,比父母还早出晚归,家人的情感越来越疏离……
  • 爱孩子,就该教他(她),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替别人着想,懂得尊重、关怀他人,不自私自利、不虚荣、不浮夸、踏实负责....等。
  • 每个家长费尽心思栽培孩子,无非希望他们拥有更多能力,在未来更有竞争力,以确保有个幸福快乐的未来。父母的苦心当然没有错,但是,当我们鼓励孩子优异的表现,为了他们赢过别人而雀跃时,会不会无形中造成孩子以外在成就或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的生活态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