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高官廉俭 家教之光

辛弃名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 , ,

明朝天顺年间,兵部尚书邝野,刚出任陕西副使时,做事便很有声望。

一次,他给父亲寄去一块红绒,父亲马上原封不动地寄还给他,并写信来责备他说:“你还没做出多少对百姓有益的事,却要拿这个东西,来玷污我吗?”从那以后,邝野努力自省其身,更加廉洁奉公,一丝不苟。后来,他的官职被晋升到最高的品位。

还有一个官员,名叫朱裳,是沙河(今甘肃境内)人,嘉靖时期,出任浙江的布政使。他在私人住宅里,不使用奴仆,自己亲自操持家务,打操卫生。穿戴都是平常的衣物,饮食也是粗茶淡饭。

当时的人,都认为:朱裳的风范,是一般官吏都难以做到的。

后来,朱裳的父亲调到此地任职,人们不无惊奇地发现:这位父亲的俭朴作风,比他的儿子朱裳,更为高洁。父亲的言谈举止,无一不在继续的教育着儿子廉洁、严谨地处事待人。

由此可见,邝野和朱裳二位高官的廉洁以及能集大成的品质,除了他们的天赋之外,很大程度,是来自于严明的家教。

真是令人尊敬的父辈!令人景仰的家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美德啊!

(事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

转载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南丰人刘衡,任四川巡抚时,在大堂之侧,悬挂大锣一面,号为“达情锣”。百姓有冤情,不管什么时候都可击锣鸣冤。
  • 《明史稿》实际上出自清代人万斯同之手,这件事一般的读书人都知道。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弟子,他以布衣参加到史馆修《明史稿》,“主编纂事”,整天与朝贵打交道,但从不自卑。
  • 姚崇(650-721年),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孟津)人。他曾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唐睿宗景云元年(710 年)和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年)三次担任宰相,对挽救危局,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开创开元之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清代,左宗棠率领大军,到新疆作战时,把军用后勤运输,当作头等大事。称脚伕为老大,是大哥;称老百姓为老二,是二哥;自称老三,把军队摆在第三位。依这种顺序和原制,来处理和解决问题。
  • 姓方的富翁,被张小贩的精神感动了,他也没有食言。于是就捐钱建成了一座石桥。
  • 王玉涧长于诗文,很有才华。他还十分宽厚,乐意在别人困难时,去帮助他们,并且自己从不向旁人说起。
  • 清朝大学士福康安,在四川担任总督时,擅作威福。他的下人也仗势欺人,常常为害民间。
  • 明朝时,有位李生,家庭很贫困。一天,街上一位算命先生告诉他说,从其面相上看白露节前将命终,李生听了十分忧郁。
  • 宋代华阴县有位读书人姓吕,后来中了进士。他先前定过婚,未婚妻后来因病而失明。他中了进士归来后,女家因女儿失明,便主动要求退掉亲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