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 美國獨立運動重要推手

見山
font print 人氣: 258
【字號】    
   標籤: tags: ,

「在我的一生中,能讓我佩服的人有三位,第一位是班傑明‧富蘭克林;第二位也是班傑明‧富蘭克林;第三位還是班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第一任總統 喬治‧華盛頓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一生幾乎貫穿整個18世紀。他不但白手起家,事業有成,同時熱心公共事務,被美國人視為理想楷模。他是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參與《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起草,對建國的貢獻,比起華盛頓,毫不遜色。


富蘭克林撰述龍捲風相關論文的內頁插圖。(維基百科)

1706年,富蘭克林生於波士頓。父親是清教徒移民,以製造蠟燭、肥皂營生。富蘭克林從小就喜歡讀書、做研究。由於家中人口眾多,沒有能力繼續供他上學,10歲輟學在家幫忙。12歲到哥哥的印刷廠當學徒,很快的就學會了排版、校對、印刷,為日後的事業打下基礎。

富蘭克林工作之餘,除了閱讀,也練習寫作。他省下一半的伙食費,用來買「旁觀者」雜誌,從觀摩「旁觀者」的文章去體會寫作的訣竅。15、6歲時,他用筆名投稿到哥哥辦的《新英格蘭報》,頗受讀者喜愛。

1723年,富蘭克林由於不滿哥哥打罵式的管理,獨自坐船到費城,繼續從事印刷工作。年輕的富蘭克林靠著勤奮節儉,終於有了自己的印刷廠。他還一手包辦《賓夕法尼亞報》的發行。由於時事評論受到肯定,報紙的發行量越來越大。

為了建立良好的商人形象,富蘭克林給自己提出了13項守則:節制、寡言、秩序、決斷、儉樸、勤勞、誠懇、正直、中庸、清潔、寧靜、貞節、謙虛,並且每天實實在在的自我反省、改正,終身奉行。

1732年,富蘭克林以理查為筆名,出版《窮理查曆書》(Poor Richard’s Almanac)。他在書中每一頁空白處印上格言,像是「天助自助者」、「一個今天勝過兩個明天」,體現出當時人們共同的價值觀,使得《窮理查曆書》連續暢銷幾十年。後來富蘭克林把這些格言集結出版《致富之路》,依舊大受歡迎。

1736年,富蘭克林獲聘擔任賓州議會祕書一職,正式踏入政壇。他重視公共事務,從清運垃圾、改良路燈、組織消防隊到興辦公共圖書館、大學、醫院與建立民兵防禦體系,總是帶頭宣導、捐款協辦,卻又謹慎的不居功。


富蘭克林放風箏做閃電試驗。(Clipart)

富蘭克林喜歡在公餘之暇從事各種研究,1742年發明鐵暖爐,他公開鐵暖爐的構造,希望人人都能過個溫暖的冬天。1746年,富蘭克林開始研究電學,做了家喻戶曉的風箏實驗,發明避雷針。因為電學成就傑出,於1753年獲得英國王家學會的Copley獎章,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

1754年,富蘭克林以賓州代表的身分,出席奧爾巴尼殖民地代表會議,以「不團結則滅亡」的口號,號召殖民地人民團結。提出著名的「奧爾巴尼聯盟計劃」,建議由各州聯合組織中央政府,會後雖遭到各州議會和英國的否決。不過,美利堅合眾國的基本雛型,已在人們腦中留下印象。

從1757年到1775年,富蘭克林2次以殖民地代表身分前往英國談判,他在英國議會的據理力爭,終於讓英國於1766年廢止殖民地印花稅。1773年波士頓茶葉事件引起英國強力鎮壓,1775年富蘭克林向英國呈交《調回駐波士頓駐軍的方案》,遭到拒絕,黯然返回費城。


班傑明‧富蘭克林在倫敦,畫家馬丁(David Martin)1767年創作。(維基百科)


回到費城的富蘭克林馬上被推為賓州代表,參加第二次大陸會議與《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7月4日,美國正式宣布獨立,同年底,為了向歐洲列強求援,富蘭克林又遠涉重洋,出使法國。他以廣闊的人脈和卓越的外交手腕,促使法國在1778年簽下《美法同盟條約》,贏得法國對獨立戰爭的支援。1783 年,在富蘭克林幾經交涉下,英美終於簽訂《巴黎和約》,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1785年,富蘭克林從法國載譽歸來。因為聲望高,旋即獲選為賓州州長。1787年,又被選為制憲大會的代表。制憲會議一開始,富蘭克林立即提名華盛頓擔任大會主席,在整個激烈的會議過程中,起到最大的協商作用。富蘭克林深知,沒有妥協,就沒有美國憲法。他的智慧與愛國精神,使這部憲法,最後得以順利通過。

1788年,富蘭克林因病卸下州長職務,告別政治生涯。1789年,在遺囑中寫明:將從未動用的州長薪水,贈給波士頓和費城各1,000鎊,用來幫助那些像他當年一樣勤勉、上進但無人資助的學徒青年。1790年,富蘭克林病逝於費城家中。出殯時,送葬的行列多達兩萬人,充分流露出美國人對他的愛戴與不捨之情。◇


John Trumbull描繪富蘭克林等五人小組向大陸議會遞交獨立宣言文稿。(維基百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45年,美國為促使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儘快投降, 8月6日上午,美軍在日本廣島(Hiroshima)投擲了第一枚原子彈,3天以後的8月9日又在長崎(Nagasaki)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是人類有史 以來首度遭到原子彈攻擊,提早結束二次世界大戰,截至目前為止,能夠確定的廣島原爆死亡總數為26萬3945人。
  • 1850年,美國面臨南北分裂的危險。南北雙方在廢奴還是蓄奴的問題上水火不容。當時,在南方可以合法擁有奴隸,主要問題在於,美國西部新增領土上是否應該允許奴隸的存在。 (2009-08-14-voa66.cfm)
  • 今年是聯邦德國慶祝成立六十週年,而德國國慶日的確立到今年還只有19個年頭。10月3日,又稱德國統一日,是德國統一條例規定的慶祝日,也是唯一一個全國範圍的法定節假日,其他假日都由各州自行決定。
  • 俄羅斯的博客們試圖刻畫出一些世紀名人不留鬍子的容貌。他們使用Photoshop的橡皮擦功能將名人臉上的鬍子都剃光了。
  • 伏木位於日本富山縣高崗市,當地有著名的伏木神社,伏木又名曳山節,中文的意思就是「撞山車節」,源於江戶時代後期,是為祭典海神,由伏木神社在每年5月15日舉行的傳統活動。
  • 《蔣中正(蔣介石)日記(1948—1954)》新書日前於國史館發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暨前國史館長呂芳上指出,這是一部罕見的國家領導人日記。
  • 幾年前看到旅居美國的阿陀一篇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驚心動魄的南中國知青偷渡潮》一文,該文寫得深入細緻,氣勢恢宏,且數據清晰,把當年的知青偷渡重現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寫出如此佳作,可見其寫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時也會有爭議的地方。我個人與作者有不同的意見不吐不快,因此在這裡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一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