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什麼是細胞分子矯正醫學

萊納斯.鮑林博士(Dr.Linus Pauling)

人氣: 3515
【字號】    
   標籤: tags:

我相信,一般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物質,如抗壞血酸,通常存在於人體中為生命所需物質,比一般使用功能強大的合成物質或植物產品作為治療要好,因為通常後者可能都有不良副作用。

這些物質如維他命C和其他大部分維他命是因其毒性顯著地低,而且當攝取比日常飲食可攝取的量還多時,也沒有副作用產生。

我創造了「分子矯正醫學」(orthomolecular m e d i c i n e ) 這個名詞,使用正常健康人體所必需的,同時已內含的許多物質,以其不同的濃度作為保持良好健康和疾病治療的研究(鮑林,1968b)。

伯納德.瑞蘭博士(Dr.B e r n a r d Rimland)於1979年也強調我的觀點,同時建議,將目前主流醫學所使用的藥物稱為「毒物分子醫學」(toximolecular medicine),以作區隔。

因飢餓造成的死亡,惡性營養不良、腳氣病、壞血病,及其他營養素缺乏性造成的疾病,都可以經由提供每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必需脂肪、蛋白質(包括必需胺基酸)、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硫胺素B1、抗壞血酸等維他命攝取量來避免。

為了達到保健最好的效果,對於人體所需的食品的攝入量,應該足夠供應人體細胞層面所進行的生化活動分子之最佳濃度相當,如抗壞血酸。

分子矯正醫學的其中一個例子是正在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糖尿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通常是由一個隱性基因控制,此遺傳缺陷導致胰腺生產胰島素這種荷爾蒙的生成量不足。

胰島素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加從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的提取率,而葡萄糖要在細胞中才能被代謝。在缺乏胰島素的情形下,會造成病人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遠遠大於正常值的病兆產生。

從牛胰腺或豬胰腺萃取的胰島素和人的只是在分子結構上略有不同,而且它們基本上有相同的生理活性。

注入牛或豬胰島素到人體可提供病人體內正常胰島素濃度值,它就能讓葡萄糖以正常的速度代謝,從而抵消遺傳缺陷造成的供應異常。

因此,胰島素治療即是一個分子矯正醫學療法的例子,它的主要缺點是胰島素進入血液的途徑只能經由注射。

如果病情不那麼嚴重,另一種分子矯正醫學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是調整飲食中糖的攝取量,特別是透過這種方式也可維持血液中的血糖濃度在正常範圍之內。

第三個例子是增加維他命C的攝取,以減少胰島素的需求量。戴思和丹尼爾(Dice and Daniel)於1973年在一個糖尿病研究主題的報告指出,每口服1克的左旋-抗壞血酸(L-ascorbic acid),所需胰島素的量可以減少2個單位。

第四種控制糖尿病的方法是透過使用所謂的口服胰島素。口服的藥物,一般不視作分子矯正醫學的例子,因為口服胰島素是一種合成的藥物,對人體而言是外來的物質,有可能產生不良的副作用。

另一種使用分子矯正醫學治療法的疾病是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此疾病源自某種基因缺陷,導致正常人體肝臟中催化苯丙胺酸進行氧化成為酪胺酸的酶含量不足,或效率不彰。

一般蛋白質就含有約幾個百分比的苯丙胺酸,已經可提供遠大於一個人基本所需的量。如果病人食用一般正常的飲食,其血液內和其他體液中的苯丙胺酸的濃度會變得異常的高,進而導致智力缺陷、嚴重的濕疹,以及其他症狀表現。

這種疾病可以透過飲食做控制,從嬰兒期開始,病人就遵行比一般食物含量更少的低苯丙胺酸膳食療法。

如此一來,苯丙胺酸在血液和其他體液的濃度可大略保持在正常水平,而這種疾病的病徵就不會出現。

另一種有點類似的疾病,也可以分子矯正醫學法做控制,是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它是由於病人體內無法製造進行半乳糖代謝機制的酶,半乳糖是牛奶中所含糖類的一部分(乳糖)。

這種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是精神發育遲滯、白內障、肝和脾硬化,以及營養失調。這種疾病的症狀可透過不給嬰兒任何含牛奶中糖類的飲食來避免,如此半乳糖在血液中的濃度就不會超過正常範圍。

可以想像的,對於苯丙酮尿症或其他涉及基因缺陷的遺傳性疾病的分子矯正醫學療法,通常都會從其他人體的組織中分離出正常的基因(去氧核糖核酸分子,也就是DNA),注入此類疾病的患者體內細胞中。

例如,某些基因分子,功能是指示體內合成催化苯丙胺酸氧化為酪胺酸的酶,可以從正常人的肝細胞中分離出來,再注入苯丙酮尿症患者的肝細胞中。

像這樣在生物體中遺傳特性的改變已在微生物體內發生,但尚未發生在人類體內,它也不太可能成為一種控制基因缺陷的重要方法,除非經過幾十年時間之後。

另一種治療苯丙酮尿症可能的分子矯正醫學療法,類似使用胰島素控制糖__尿病,即注射活性酶。有兩個原因說明這樣的治療為何至今尚未發展。

首先,雖然知道這種酶是存在於動物的肝臟,包括人類,但尚不能以純化的形式被分離出來。

第二,自然免疫機制,其中涉及抗體對異物蛋白質的作用,它會破壞從動物或其他物種的肝臟中得到的酶,這種機制通常限制了人類疾病的治療使用。

另一種可能類型的分子矯正醫學療法。許多酶分子由兩部分組成:純蛋白質的部分,被稱為「酶蛋白」;非蛋白的部分,被稱為「輔酶」。具有活性的酵素,稱為「全酶」,由酶蛋白與聯結其上的輔酶構成。

通常,輔酶是維他命分子或密切相關的分子。舉例來說,一般了解人體內有各種不同的酶,各自催化不同的化學反應,都可由二磷酸硫胺素作為輔酶,它是一種硫胺素(維他命B1)的衍生物質。

某些遺傳疾病中,酶不是不存在,只是活性減低。缺陷基因還是可以運作的其中一個方法是產生一個結構異常的酶蛋白,如此一來,它就不和輔酶完整結合成活性酶。

在一般有正常輔酶的濃度之生理條件下,也許只有1%的異常酶蛋白和輔酶結合。

根據化學平衡的原則,較多數量的異常酶蛋白可用增加體液中的輔酶濃度來與其結合,如果輔酶濃度增加100倍,大部分的酶蛋白分子就可能和其結合,產生正常量的活性酶。

因而這種疾病可以受到控制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只要病人大量攝入維他命作為輔酶。這種分子矯正醫學療法,只涉及已存在於正常人體中的物質(如維他命),在我看來,是較好的治療方法。

以這種方式控制疾病的例子是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aciduria)。這種疾病的患者缺乏催化一個簡單的甲基酸轉換成琥珀酸的活性酶。

據了解,氰鈷胺明( c y a n o c o b a l a m i n , 維他命B 1 2)是用作這種反應的酺酶。據研究發現,提供非常高劑量的維他命B1 2,約正常濃度的1,000倍時,在許多病人身上就可引發此種反應以正常速率進行。

使用非常大量的維他命在控制疾病的應用上,叫做「大劑量維他命療法」(megavitamin therapy),是分子矯正醫學上一個重要的步驟。我的看法是,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將發現使用大劑量維他命療法來使數百種疾病逹到控制是可能的。

例如,亞伯罕.賀弗和漢弗萊.奧斯蒙德證明,如第三章提到的,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都經由大劑量維他命治療而獲益(奧費,1962年;奧費和奧斯蒙德,1966年)。

其治療包括每天使用菸鹼酸(ofnicotinic a c i d ,n i a c i n ) 或菸鹼醯胺( n i c o t i n a m i d e , niacinamide)3~18克,連同每天食用3~18克抗壞血酸,以及適量的其他維他命(霍金斯和鮑林,1973年;鮑林,1974b)。

一般認為一種聲稱能治療許多不同疾病的藥物,其實並無法針對所宣稱的任何一種疾病產生真正的治療效果。

然而,這本書中總結到,有證據顯示,大量攝入維他命C有助於控制許多疾病:不僅是普通感冒和流感,還有其他病毒和細菌性疾病,如肝炎,以及看來相當無關的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造成維他命C和普通藥物療效上的差異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大部分藥物是威力強大的物質,在特定的互動方式下,對一種分子或組織或體內疾病的媒介物造成作用,以助於控制某種疾病。

然而,該物質可能對身體的其他部位產生有害的互動,從而產生副作用,使藥物變得危險。

另一方面,維他命C是構成身體的正常組成成分,也是生命所需的物質。它在本質上是調和所有發生在體內的生化反應,及參與所有人體的保護機制。

以一般維他命C的攝取量而言,對調和這些反應和參與機制運作上不足以產生效率;只攝取每日建議攝取量(RDA)60克的人,可能只能稱為「正常體弱狀態」,但醫生及營養師卻稱其為「正常健康狀態」。

有最佳的維他命C攝取量,連同其他保健措施,可提供真正健康的體魄,並增加對所有疾病的保護。

正如我們將在第十二章中探討的,所增加的防護是藉由增強免疫系統達到保護的功效,其中維他命C在免疫系統的防衛機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最佳攝取量必須非常大量。

當人們學到這個知識以及親身實踐之後,維他命C所能對人體提供的保護可能是所有分子矯正醫學療法中最重要的。雖然不太了解其他的維他命,但毫無疑問的是,適量的使用下,他們也可以很有價值。

在後面的章節,我們討論補充維他命的攝取量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維持身體對於外力和疾病損傷的抵抗力,並提供比藥物更佳的有效治療方式;並在必要時,連同其他常規藥物及治療方法一起使用。

如果沒有提到一些疾病,讀者可能會得到「改善營養狀況是無益」的結論。針對許多疾病和醫療問題,已有多篇相關報告指出,提高單一維他命攝取量或使用其他分子醫學矯正物質具有明顯成效。

這類報告通常不會發表在標準的醫學期刊,但他們可能發表在如《預防雜誌》(Prevention m a g a z i n e )上。

該報告可能不完全可靠,因為作者可能歸結了未詳加斟酌的結論——即他們增加維他命攝取量的同時,實驗對象的健康狀況也正在改善。

而事實上,這不過是個巧合罷了。然而,就算是醫學研究人員缺乏對維他命的興趣,而未進行任何驗證的研究,如果同樣的報告被提出了許多次,其可信度就可能相對提高。@(待續)

摘編自 《長壽養生之道:細胞分子矯正之父20周年鉅獻》 博思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