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36計(六十八)

王維洛博士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30
隔岸觀火:山崩地裂,與我何干
「隔岸觀火」,為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九計。
原文:「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三峽大壩地基

三峽水庫會引起地震嗎?三峽工程論證報告指出,三峽工程區域為一地殼穩定性相對較好的地區,不存在可能引起強烈地震的大斷裂、或其他非常的地質背景,歷史及現今地震活動水準不高,強度小,頻度低,屬弱震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水庫蓄水後誘發強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三斗坪壩址的基岩體為強度很高的花崗岩,岩性均一,岩體完整。三峽壩基工程地質條件十分優越,到過三斗坪壩址的中外專家,一致稱讚三峽壩址是不可多得的好壩址,適宜興建混凝土高壩。即使發生地震,影響到三峽大壩壩址區,地震烈度為六度,如此也不超過國家地震部門鑑定的基本烈度六度,屬於工程設防範圍之內,不會對大壩產生不利影響。

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對於三峽水庫是否引起地震,實乃片面的研究。人們常聽見的是,三峽大壩地基是「天賜的好壩基」,「即使發生水庫誘發地震,大壩壩址的地震烈度不超過六度」,「三峽工程在安全上留有充份的餘地」。在考慮三峽工程的安全問題時,安全的主體一直是水庫大壩,而不是人。例如,三峽工程的建設是否引起水庫誘發地震,考慮問題的中心本應是三峽水庫地區的居民、和三峽大壩下游居民的安全問題,研究的範圍必須是整個三峽水庫及周圍地區,而決不能只把三峽大壩當成問題中心,致使研究範圍僅僅局限於三峽大壩壩址、及距大壩十公里的周圍地區。

事實上,只要稍有地學知識的人就可以知道,三峽水庫的整體位址基礎並不好。從三峽的形成分析,三峽地區原是濱海地區,由於地殼抬升而形成高山,河流在山地最破碎和最薄弱的地方深切,形成著名的三峽深谷。壩址四周為構造斷裂所包圍,如東側有遠安斷裂(距壩址六十公里),南側有天陽坪斷裂(距壩址十六公里),西南側的仙女山斷裂(距壩址十九公里),九灣溪斷裂(距壩址十七公里),以及西北側的新華斷裂(距壩址六十公里),北側的霧度河斷裂(距壩址三十五公里)。其中西側的幾條斷裂均經過水庫地區。雖說目前這幾條斷裂屬於弱活動斷裂,但三峽水庫蓄水達一百多米之深,蓄水施加的額外負荷,水進入斷裂會減小斷層面的摩擦力,這些因素都會破壞原有構造應力的平衡,使斷層活動加強,從而引發地震。

特別仙女山斷裂、九灣溪斷裂及齊嶽山斷層與秭歸盆地西緣一些斷層相互交錯,發生誘發地震的可能性極大。在這一地區很有可能發生震級五點五的地震,地震烈度將達七度。況且這些斷裂在歷史上曾發生過震級超過六級的地震,因此不可能排除發生震級六至六點五地震的可能性,相應的地震烈度將達八度。此外,巴東歷史上曾發生六點二五級地震,因此也有可能發生六點五級的地震,地震烈度也將達八度。發生地震,首先受害的是居住在水庫周圍的居民。

勒蓋特和哈特衛在《地質學和工程》一書中指出:對地質工程師來說,這是一個原則,絕不可以在工程地基研究中打包票,特別是對水庫大壩的地基研究。三峽工程論證中所說,三峽大壩地基是「天賜的好壩基」,根本違背工程地質學的基本原則。

水庫誘發地震

三峽工程論證說,世界上最強的兩處水庫誘發地震(註:關於三峽大壩水庫工程與四川汶川地震,詳見補充附錄。)——印點一,震中烈度八度,也只對大壩造成輕度的破壞。

一九六二年,印度的柯依納水庫發生地震,死亡一百七十七人,受傷約一千七百人。一九六二年三月十九日,中國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傷亡人數至今未公佈。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七二年,在新豐江水庫地區,共測到地震二十五萬次,造成當地居民巨大的恐慌。在這兩次地震中,柯依納水庫和新豐江水庫大壩,也都受到嚴重的破壞。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關於水庫誘發地震的研究,忽略了針對受地震影響地區之人員財產安全問題的研究。

三峽工程論證報告認為,水庫誘發地震一般不會超過水庫當地地震級。此為一錯誤論點。

世界上第一次發現水庫誘發地震是在美國的米德水庫。這一帶從沒有地震的紀錄。一九三五年,胡佛大壩建成,米德水庫開始蓄水,當蓄水到約一百米的深度時,人們感覺有地震。隨著蓄水位的增高,地震次數增加,最大的地震強度為五級。經過調查研究,地質學者認為,米德水庫盆地的斷層自上新世( 註:「上新世」為地質年代分代,如上新世,第四紀,新四紀等等。)以來,已經進入穩定狀態,修築大壩之後,水庫蓄水,增加的水庫負荷,使斷層又活動起來,從而發生地震。

印度柯依納水庫,位於根本無強地震紀錄的地區。中國新豐江大壩建築之前,人們在歷史文獻中,如縣誌府志,也沒有找到相關的地震紀錄。只是香港工商日報曾載稱,一九三四年三月,在博羅、河源界上清邊鄉,發生過輕破壞地震。

中國最著名的地震專家李善邦,於一九七九年出版《中國地震》一書,其〈水庫和地震〉一節中,便已一針見血地指出,水庫地震多發於原無震的地區。既然是在無震的地區發生,水庫誘發地震的震級,都超過了這一地區歷史上最大的地震震級。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研究結果指出,三峽水庫誘發地震可能超過天然地震最大值。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九八四年,李鵬擔任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把實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領導人「高峽出平湖」的夢想,作為歷史賦予的重任。
  •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三峽工程做了三個不同蓄水方案比較,海拔二百米、海拔一百九十五米和海拔一百九十米。比較的結果是:一百九十五米方案的防洪和發電效益都不能滿足要求,而經濟效益也不如二百米方案。一百九十米方案則比一百九十五米方案還要差。
  • 「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多高,三峽水庫庫尾處的水位也多高」這個理論,完全是「無中生有」,既沒有先人的經驗證明,也沒有現代科學理論的支持。
  • 三峽水庫長六百餘公里,水力坡降平均值不可能為零,所以,三峽水庫庫尾處重慶的水位,就必然要比三峽大壩處的水位高,兩處的水位絕不可能是像李鵬所說的那樣是一般高低。
  • 而二○○三年六月以來,三峽水庫蓄水的實踐,恰恰證明:高峽出平湖,根本是無中生有。
  • 為了支援三峽工程統一領導建設,李鵬在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建立三峽省,為此,必須先行組建一個籌備組。
  • 一九八八年,全國政協再次組織三峽考察團,這次參加的全國政協委員有一百二十八人,團長是政協副主席周培源。
  • 按照西方決策理論,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術問題,而三峽工程決策是政治決策;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為政治家的決策做工程技術準備,而政治家則是出自政治考慮,權衡各方面利弊,做出最後的決策。
  • 這段時間裏,陸欽侃在許多書刊上發表文章,陳述不贊同三峽工程的理由。他和其他政協委員一起,揭露了一九七五年河南板橋、石漫灘水庫和其他五十餘座水庫潰壩,造成二十三萬人死亡的事實。
  • 「欲擒故縱」,為兵法三十六計之第十六計。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