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兒子助父親延壽

作者:嚴自律
font print 人氣: 481
【字號】    
   標籤: tags:

明朝的時候,湖廣地區有一位鄉紳,他做官之後積存了千兩的黃金,就派人用這些錢,去贖回他祖上傳下來的田產,並且向兒子說道:「現在買田地的價錢,比起原先賣出付的價值,要高出好幾倍。所以我用贖回的方式,當初賣多少錢,現在就用多少錢贖回,這樣最便宜、合算了。」

當時,他的兒子才12歲,聽了之後沉默不語,沒有立刻接應父親的話。停了好一會兒,兒子才慢慢開口問道:「爹!我們家祖傳下來的田產,已經賣給人家幾年了?」

父親說:「賣了已經三十年了。」兒子又問:「有幾戶人家買下我們的田地?」父親回答說:「一共有二十幾家清貧的人加在一起,才買下我們家的田產。」

兒子就說:「我見到大明的法律規定,祖產賣出超過了五年,就不許再贖回來了。父親為何不遵守王法呢?」父親當時沒有回答。他們家中有一位門客就接過話說:「贖回祖產,是一種為祖宗爭氣的事情啊!」

兒子批評那個門客說:「你們只懂得一味的阿諛奉承卻罔顧事理!難道父親做了官,另外再買新的、更好的田地不也是爭氣嗎?何必一定要去贖回那些田地呢?」父親說:「我若是一定要贖回祖產,鄉人敢不服從嗎?」兒子說:「我正是怕鄉人畏懼我們家的勢力,這樣勉強的贖回來會有損陰德啊!」

父親聽了兒子的這些話,想了一想說:「小孩子曉得積陰德的道理很好,那麼我今天就多還給他們一些當時購買所花的雜費吧!」

兒子說:「手續雜費是件小事,我們家要買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戶人家要買田就困難多了。例如,一向靠十畝地耕種度日子的農家,如今我們把田贖回來了,他另外再買也只能買回五畝田,我們怎麼能忍心要他們一家人在一半的日子裡挨餓呢?」於是就勸父親不要贖回這些田產,積些陰德留給子孫。

父親停了很久才回答說:「兒子啊!你說的話很有道理。只是我們家祖先墳墓邊的十八畝田必須要贖回來,作為祭田用啊!」

兒子又請求父親要照現時的價值立契約,公平的買賣。父親終於聽了兒子的建議。鄉人感佩這位十二歲的少年的恩德,就在「猛將祠」為他祝禱,乞求平安。

後來,鄉紳的兒子十八歲時,考試連年捷報,被朝廷擢拔擔任嚴州的太守。

有一天,鄉紳的兒子騎著馬去迎接詔書,在過橋時馬兒不慎跌倒墜入河裡,就在這千鈞一髮時,忽然見到猛將神用手扶住他,讓他端坐到橋邊。這時,他才知道這是鄉人虔誠禱告「猛將祠」的感應!

後來,鄉紳的兒子活到了八十多歲;鄉紳也因為能聽進兒子的善言,公平待人,一生平安吉祥,也非常健康長壽。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名書畫家鄭板橋從小窮苦,四十三歲時,考中了進士,擔任了山東範縣(現屬河南)知縣。鄭板橋自幼便對窮苦百姓充滿感情,做官後更是處處為窮苦人著想。
  • 前有個寡婦,她生了很多子女,他們家境貧寒,全都靠寡婦一人辛苦的維持家計.....
  • 于仲文在少年時代,有一天,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丟失了一頭牛。兩家都傾巢出動分頭尋找,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