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冒險營救好官

作者:清潭
font print 人氣: 201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的宋必達,在順治八年,擔任江西寧都知縣。此縣土地貧瘠,百姓貧窮,清泰、懷德兩個鄉的百姓大多遷徙。宋必達請求盡免賦稅,來休養生息。

過了二年,縣内的田地都被開墾了。縣城瀕臨河水,夏雨暴漲,縣城將被淹沒。信神敬神的宋必達向神祈禱,水勢就回落了。宋必達按照河流的故道疏通、治理,從此無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變。宋必達說:「古有保甲,民皆可兵。(明朝的)王守仁打敗朱宸濠,曾使用的就是他們。」宋必達如法訓練了二千民兵,守住了寧都縣城。有人向巡撫誣告說,寧都縣有很多人跟從叛軍,巡撫就要發兵圍剿寧都縣。宋必達寫了血書上書力爭,圍剿之事就停止了。

縣內原先吃的是淮鹽,自從(明朝的)王守仁治理贛地,改吃粵鹽。百姓苦於鹽引的拖累。宋必達請求朝廷允許用粵鹽的稅額添補淮鹽的稅額,商人、居民都得到便利。但因為粵鹽不中朝廷的意,宋必達被論罪罷官。寧都人都哭著為他送行,贈送給他的禮物,他一概不收。

宋必達被罷官後,從小路前往南昌,在中途被賊人綁架,脅迫他投降,他不屈服,被關了七天。半夜忽然有數十人持著兵器,翻牆而入說:「宋爺在哪?我等都是寧都百姓。」擁著宋必達而出,宋必達於是得以脫險。宋必達為百姓著想到多大程度,百姓就為救他不惜性命到多大程度。

宋必達去世後,寧都百姓每年都祭祀、懷念他。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列傳二百六十三.循吏一》)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的彭定求,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喜讀聖賢書,其為學「以不欺為本,以踐行為要」,敬信神佛,注重品行修養。從小常讀誦有關修行及因果方面的善書,平日樂善好施,不僅自己行善,還向周圍人勸善,講因果報應的事例。
  • 姚文田考中狀元後任職翰林院修撰、左都御史、禮部尚書等,他自題書房對聯寫道:「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這裡的「舊家」二字指世家,讀書世家亦被世人稱之為「書香門第」,「不貪奢,有清操」。
  • 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董文炳擔任藁城縣令,該縣貧困,又加上旱災蝗災,苛征暴斂,民不聊生。董文炳把自己的糧食拿出數千石交給縣內.....
  • 有一個令史叫曲思明的人,兩年之內,沒聽說他推薦自己或別人。冬曦對他說:「選拔官員的慣例,各府署應該得到一個官位,或者推薦別人也有些好處。」思明還是不說……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