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黎氏教兒隨處可讀書

作者:辛棄名

家教珍事。(小玉/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32
【字號】    
   標籤: tags: ,

鄭珍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的學者,字子尹,晚號紫翁,遵義(今屬貴州)人。他是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任荔波縣訓導,後由大學士祁寯推薦,到江蘇當候補知縣。未等到正式授職,便去世了,年五十九歲。鄭珍崇尚考據,研究「三禮」很有創見,尤其長於《說文》之學,有《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古今文獻》、《儀禮私箋》等許多學術著作。他又是有清一代著名的詩人。鄭珍的一生,基本上是學者、詩人的一生。

他年幼時,母親黎氏對他要求十分嚴格,時時督促他刻苦認真地學習。鄭珍從學館回到家中,黎氏常叫兒子跟著在田地裡勞動。這種學習和勞動相結合的方式,使鄭珍更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又成了認真讀書的動力。勞動間隙,黎氏見兒子不讀書,便問他道:「現在空閒下來了,你為什麼不讀書啊?」鄭珍回答母親說:「田地中沒有地方可以讀書。」黎氏聽兒子這樣說,責備他道:「書什麼地方不可以讀?樹下、屋檐下都可以讀。一定要窗明几淨,一點事情也沒有,才能開口誦讀、用心記憶,你沒有這個福氣啊!更何況,真正的讀書也不都是這樣的!」鄭珍在母親的教誨下,果然養成了隨處都讀書的好習慣。

有一天,有個書販子來到鄭珍家中。鄭珍選中了幾本《禮記》之類的古籍,對書真是愛不釋手,可又拿不出錢來購買,真是無法可想。鄭母黎氏見了這個情景,立刻毫不猶豫地脫下自己的一隻金耳環,換下了這幾本書。黎氏翻看著剛剛買下的書,不禁喜形於色,對兒子說:「想不到一隻小小的耳環,就換來這麼多的好書!」

有一次,鄭母黎氏到鄭珍的書房裡去,見房中堆滿了書,高興的感嘆道:「書可真多啊!」當時,鄭珍家中的生活十分貧困,鄭珍聽母親這樣感慨,便回答道:「書多倒是很多,但馬上也不可能都讀過來,倒不如把買書的錢,用在生活上,對生活倒有點幫助。」黎氏聽後大不以為然,說:「如果把這些錢買米糧果腹,到現在早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俗話說:一世買書三世讀!我們家境貧困,就只剩下了這一大批書。能教給你知識的,也就是這些書。如果當時少了一部,你也就少讀一部了!書是讀不盡的,但能從一卷書中,學到一句兩句,就受益不淺了!」

鄭珍就是這樣在母親的不斷教誨下,成長為一個著名的經學家、詩人。

(《清史稿‧鄭珍傳》、鄭珍《母教錄》)@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史記》這部輝煌的巨著。全書上起黃帝,下訖漢武帝,總括了三千餘年的史事。可以說這本書是司馬遷一生心血所凝結成的。
  • 馬援自己為人嚴謹,生活儉約。他教育子侄:也要敦厚節儉,不妄言他人是非,要求很嚴格。
  • 古人說: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我一心想著自己享樂,那天下人還有什麼依靠呢?
  • 陳省華的三個兒子,有兩個是狀元出身,都做到宰相、節度使之類大官。但陳省華仍然嚴格管教兒子們,絲毫不因為他們官高勢重而放鬆對他們的要求。
  • 李顒道:「像我們這樣的人,凡事都不如孟子;即使這一件事,不遵照孟子的辦法去做,也絕對沒有什麼害處。」
  • 謝玄的成長,和他叔父謝安對他的教育很有關係。謝家是世家,故謝安的教育方法,也明顯地帶有世家的特點。他對謝家子弟從不肯採用疾言厲色,或是直接指責的方式,而是顯得極其委婉。
  • 魯班教子可說是有理有節,他極有耐心地等待了一個時期,然後選取適當的時機加以教育。該抓緊的時候,便絲毫不肯放鬆,因此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王吉性清廉,一生過著清苦的生活。到他的兒孫輩,雖已較為講究車馬服飾和飲食,但家中也沒有金銀錦繡之類。當他不做官後,照樣布衣蔬食,過著和普通百姓一樣的生活。
  • 儘管王溥一直在朝中擔任宰相之職,家中每當有客人來,王溥總是恭恭敬敬地站立在旁,小心待候父親王祚和客人,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馬虎。
  • 李晟性格嫉惡如仇,治軍尤為嚴明。他對部下的每一件小功勞,都能牢記不忘,隨時說出哪一個有什麼功勞,哪一個有什麼能耐。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奴僕,只要有小善,他也必定記下其姓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