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小寒

【文史】三九小寒冰上走 臘八養生粥中藏

作者:容乃加
寒雪中的鳥(易恆/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3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民間童謠〈九九歌〉唱到三九小寒」時節寒冰凍結的景象: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小寒:第二十三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當太陽到達黃經285°時為小雪節氣之始。每年在陽曆15日前後到下個節氣「大寒」前的這半個月期間。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都是反應天氣冷暖溫度變化的節氣,到了此時標誌著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期間,日南來斜照,地表層吸收日照和放出的熱量趨於相等,貯存熱量最少,因此,小寒節氣天氣最冷。冬至雖然是陰盛至極而一陽生之時點,但並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類似於一天中最高溫度不是出現在中午而在下午二點左右的狀況。

小寒古物候

古時先民記載二十四節氣的物候,都以當時生活體驗的黃河流域一帶為範疇。《逸周書.時訓解》記載小寒物候,都是以鳥表態,曰:「小寒之日,鴈北向,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雁、鵲、雉都是鳥類,古人從鳥類身體掌握物候的變化,因為「禽鳥得氣之先故也。」元人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道:

鴈(雁)北向,…二陽之候,鴈將避熱而回,今則鄉(向)北飛之,至立春後皆歸矣,禽鳥得氣之先故也。

鵲始巢。喜鵲也,鵲巢之門每向太歲,冬至天元之始,至後二陽已得來年之節氣,鵲遂可為巢,知所向也。

雉雊〔音姤〕。雉,文明之禽,陽鳥也;雊,雌雄之同鳴也,感于陽而後有聲。

也就是說,「冬至一陽生」之後陽氣越茂發, 到了二陽之候,雁將從南方避熱而開始返回北方;喜鵲開始築巢;進入小寒十天後,雄雌雉雞同鳴。這些物候都帶著天地陰陽五行變化的顯現。

法國巴黎:鳥兒在結冰的湖上行走(Photo by Gabriel Bouys / AFP Photo)
鳥兒在結冰的湖上行走(Photo by Gabriel Bouys / AFP Photo)

小寒俗諺.預測天氣

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這時日最冷。從冬至日開始,以九日為一單位,三九正處小寒節氣中。

以下是一些關於節氣預測天氣的俗諺,體現了前人的經驗,今人不妨參之、考之,自己加以驗證一番: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和」;「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小寒無雨,大暑必旱」。
「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
「小寒雨濛濛,雨水驚蟄凍死秧」。

地方風釆 三九小寒養生

中國小寒節氣中的食俗,北京吃臘八粥,南京吃菜飯、廣東吃糯米飯,而在台灣很盛行吃羊肉爐、帝王鴨、麻辣火鍋等暖胃納氣食物。

黑山羊滋補火鍋。(張學慧/大紀元)
辣味的黑山羊滋補火鍋。(張學慧/大紀元)
麻辣湯底的羊火鍋令人食慾大開。(蕭雨萱/大紀元)
麻辣和奶湯底的火鍋令人食慾大開。(蕭雨萱/大紀元)

「冷在三九」,因而小寒食補的食俗文化成了各地的一道風景線。寒冬時節萬物閉藏,寒氣使得寒性凝滯易傷陽氣。中國古傳個人冬季養生也要重視順應大自然養藏之勢,毋傷毋擾身心,去寒就溫,潤澤五臟,無泄皮膚。《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臘八粥

黃曆十二月稱臘月,臘月初八一般落在小寒節氣中,以2017年來說,15日交小寒節氣,巧是臘月初八。臘八吃「臘八粥」現在也成了各地的食俗。

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表達了多種感情(攝影:彩霞/大紀元)
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表達了季節的心情(彩霞/大紀元)

「臘八粥」是將粗糧、細糧、豆類、果品等煮在一起,充分發揮互補作用,營養豐富,且具有多種食療作用。臘八粥的食材並沒有制式的品樣,臘八粥可以集合當地特產糧、豆、果品之大成,原料多種多樣。 其中常見的材料,如糯米、粳米都有補胃的作用。

傳統中醫認為,糯米性溫味甘、養血、止渴、止煩、健脾胃,有助補中益氣、溫養胃氣、止虛汗、治頻尿,可說是溫和滋補品。所以寒冬養生,無論中國南方或北地,都適合食糯米粥、糯米飯。當然,過猶不及,糯米黏滯,難於消化,適度食用為宜。

節氣生活美學

在中國大陸,北地小寒時節江中雪已經凍結成冰,南方也會下起一、二場雪。平靜的雪中,冬天地平線更是開闊。清代文人鄭板橋有首詩〈雪景〉以數字描寫落雪景景緻,一片、二片、千萬片的雪花,化入梅中都不見。文人的妙會,無聲的喜鬧無限綿延成了冬季賞心奇趣: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寒到立春期間,年終尾牙各種交際應酬邀約又不斷,加上過節的氣氛容易放鬆心情大啖美食,年後的肥胖問題就容易發生。平時喜歡大魚大肉,飲食過量、脹氣、胃痛、腹瀉等腸胃問題的朋友,更要小心火鍋、年糕與油膩年菜帶來的負擔。除了控制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外,中藥裡的山楂、陳皮和厚朴,沖泡後當溫開水飲用,也有助於消除脹氣和去油解膩。
  • 2月4日是中國的最重要的節氣「立春」,標誌著新的一年開始。2日,羅馬教皇方濟各向中國人民恭祝新年快樂!他在接受《亞洲時報》(Asian Times)採訪時盛讚中國擁有「偉大智慧歷史」,她「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部有著無窮智慧的偉大文化」。
  • 中國人很早就有夏至節俗,夏至的至有三義,夏至這節氣在中國起源甚早,周朝天子已經在夏至祭地,〈夏至九九歌〉描寫夏天的氣候與景象演變。夏至,今日一陰生。天地運行帶來了季節的循環變化,夏至天地陽消陰長步入轉折起點。 夏至,中國人講「天人合一」,表現在節俗生活、自然和民諺中。
  • 立秋每年約在陽曆8月7-8日間到來。立秋在二十四節氣中是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一種節氣。梧桐是立秋的代表植物,一葉知秋,南宋宮中有報立秋來的儀式,少不了梧桐。唐宋立秋應時風物詩婦女童子剪戴楸葉,表秋意。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來了,物候中少不了寒蟬,;立秋俗諺,看雷、雨、熱度的臉色。
  • 二十四節氣:處暑,暑止。有句俗語「爭秋奪暑」,指的就是從「立秋」到「處暑」這期間天氣微妙的嬗遞演變樣貌。古人觀察處暑節物候有三;處暑有關的俗諺,表現中華文化中庶民的智慧與趣味;處暑保健養生的當令食物什麼最風行?梨子、鴨子…
  • 「秋分」日夜均分寒暑平,中國先秦時代效天地之理,在這天校正齊一度量權準器正人間公道。「秋分」意味著秋天過半,蘆花千里秋月。彼岸花「曼珠沙華」盛開在秋分,陰陽兩隔生死兩茫茫。秋氣肅殺,摧敗萬物,…古人從天地肅秋之節氣中體悟了爭逐功名利祿、懷憂動心搖情,更甚於秋氣之傷。
  • 「秋分過後氣溫變,一場秋雨一場寒。清潤溫補養腸胃,莫貪寒涼與肥甘。」這首打油詩道出了秋分時節的天氣變化和養生須知。
  • 寒露節氣反映氣溫下降的過程,寒露到新雁南飛,寒露應秋杪,清光澄曙空。古書記載寒露三個物候為何?寒露百草枯!此外還有這節氣還有什麼俗諺?台灣新竹有名的九降風在此時降臨,造就了名產,柿餅柿乾還有……菊花黃盛。節氣觀天宇,寒露不棄衰草,善德長固永生…
  •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四立」的一個,中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立冬就是冬天的開始。「立冬」的俗諺、「立冬」的地方采風、歷史留影、詩人陸游「隨處一欣然」的詩情胸懷,看這裡…
  • 「小雪」二十四節氣第二十一個,在陽曆11月22日前後一日到下個節氣「大雪」前的這半個月期間。小雪反應降水狀況。「小雪」古物候,「小雪」俗諺、習俗、地方風采、歷史留影、生活美學、詩人俯仰天地詩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