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典識慧

「檻外人」的來歷

文/秦順天
南宋 梁楷《布袋和尚圖》,絹本,上海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王梵志是一位詩僧,他的詩平易詼趣,常寓理於嘲諷戲諧之中。圖為南宋 梁楷《布袋和尚圖》(局部),絹本,上海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053
【字號】    
   標籤: tags: , , ,

打鐵作門限 鬼見拍手笑

《紅樓夢》裡的妙玉,自稱「檻外人」,因她最喜范成大的一句「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而且,《紅樓夢》裡的「鐵檻寺」、「饅頭庵」,也都來源於此,那麼「檻外人」是什麽意思呢?

其實,范成大的詩來源於隋唐時期二首禪詩,詩的作者叫王梵志。

城外土饅頭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世無百年人

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
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人一出生,城外荒野裡的一個土「饅頭」就已經在等你了。古代南方的饅頭,其實就是肉包子,「餡草」指的就是饅頭裡的餡,墳墓裡的餡是死人。人死了,最後給埋進墳墓裡,變成「饅頭餡兒」。

人必有一死,每人都有一個土饅頭可以吃,不用爭不用搶,也別嫌棄滋味好壞。時間一到,你不領受也不行。

妙玉像,清費丹旭繪《十二金釵圖冊》,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妙玉像(局部),清費丹旭繪《十二金釵圖冊》,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生年不滿百,常慮千歲憂,人總有太多長遠打算,好像永遠都不會死一樣。「打鐵作門限」,講的是王羲之後人智永善於書法,名噪一時,為避免求書者將門檻踏壞,就把門檻造得特別高,再用鐵皮包住,使之經久耐磨。後來就把富貴人家叫「鐵門檻」了。鐵門檻修建得高高的,牢牢的,就能把死亡擋在外面嗎?鬼見了都拍手笑話啊:死期一到,再高再結實的門檻也沒用。

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早穿不穿。城內人汲汲營營,都覺得自己一輩子還很長呢,太多的計劃,太多的慾望,這也不夠,那也不足。到頭來,名利權情,哪一樣都帶不走。但見經年的荒草掩埋下,無論是晉代衣冠,還是絕代紅妝,最後都是一個個塵土攢成的「饅頭」。一個城裡家宅,一個城外墳頭,倏忽間兩個世界,其實離得不遠。

妙玉自認為能看透一切,已經在鐵門檻之外了, 所以她就自稱「檻外人」。

從枯木瘤子裡生出來的人

據傳說,王梵志是從枯木瘤子裡生出來的。河南濬縣有一戶人家叫王德祖,家裡有棵林檎樹,上面長了一個斗大的瘤子。三年後,瘤子腐爛了,王德祖剝開了瘤子皮,結果發現一個嬰兒在裡面!王德祖又驚又喜,就把嬰兒抱出來,收養了他,起名王梵志。

林檎樹在北方指蘋果樹,南方指荔枝樹。圖為南宋 林椿《果熟來禽圖》所繪林檎果一枝。(公有領域)
林檎樹在北方指蘋果樹,南方指荔枝樹。圖為南宋 林椿《果熟來禽圖》所繪林檎果一枝。(公有領域)

他家中本來有奴婢,比較富裕,後來家道中落,家產破敗以致窮愁潦倒,王梵志就不得不做雇工,幹苦力。他也曾做過監鑄官,廉潔奉公,但任期未滿就被革職了。

他一生坎坷滄桑,有五男二女,子女均不孝,所以王梵志晚年生活無著落,食不飽腹的他不得不沿街乞討。50多歲時,他皈依了佛門,四處遊走化緣,直至80歲離世。王梵志是一位詩僧,他的詩平易詼趣,常寓理於嘲諷戲諧之中。也有人傳說他是菩薩的化身。

參考文獻:

五代 嚴子休《桂苑叢談》
敦煌寫本《王道祭楊筠文》
宋《太平廣記》卷八十二《王梵志》@*

點閱【撫典識慧】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人對「借花獻佛」的理解是,拿別人的東西來做順水人情,饋贈並不發自本心,這個成語的現代解釋與它的內涵恰恰相反。「借花獻佛」是佛教詞彙,講了釋迦牟尼佛在修成正果前與妻子夙世姻緣的一個緣起。
  • 明仇英《二十孝圖冊》中的《董永賣身葬父》
    仙女為什麼會看上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下凡的仙女還能回到天上嗎?……董永賣身葬父,孝而有德;仙女秉神旨下凡,助董永還債……留下人神共處的千古佳話。
  • 供養天女
    明代張誼的《宦遊紀聞·抱佛免罪》裡記載了一個「臨時抱佛腳」故事,過去我也認為這都屬無稽之談,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怎麼能管用?但現在看來,佛法的無邊確實遠超現代人的想像。
  • 莊子 莊周 夢蝶
    兩條相濡以沫的魚,沉浸在相互依附的滿足中,黏膩得彷佛誰也離不開誰,這種相親相愛固然感人,但魚兒應該清醒:它們不過是泥濘境遇中的暫時聚湊。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