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徵文大賽參賽作品

【徵文】德音:憶夢三秦(下)

font print 人氣: 6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9年05月30日訊】(接前文

古剎悟真

悟真古剎今雖在,空寺不見悟真人。

春日,藍田縣郊,我與朋友乘車出遊,遊覽「悟真寺」。

這所寺廟,是著名僧人善導大師的修行之所,也是淨土宗的祖庭之一。白居易在遊覽悟真寺時,寫下了一百三十韻,一千三百字的佳作《遊悟真寺詩》。

「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

欒櫨與戶牖,恰恰金碧繁。

云昔迦葉佛,此地坐涅盤。

至今鐵缽在,當底手跡穿。

西開玉像殿,白佛森比肩。

斗藪塵埃衣,禮拜冰雪顏。」

詩中所寫的法相莊嚴的寺廟,讓我心生嚮往,想一觀這淨土名寺的風貌。

可當終於到達秦嶺山腳下的寺院時,卻大為失望。

此處早已是一處景點,而不是清修之地,更沒有半點的祖庭風貌。

我看著進出寺廟絡繹不絕的遊人,看著廟門口所謂招財觀音的許願池,幾乎被遊客投滿了硬幣,我搖了搖頭,心中很不是滋味。

朋友也很掃興,不過她在手機上搜尋了片刻後,就很興奮的告訴我,這座悟真寺並不是本來的悟真寺。此寺被稱作「下悟真寺」,是為了那些不想爬山的遊人方便,也是為了收取更多的香火錢,在千禧年建造的。

還有一座寺廟建於深山老林中,被稱作「上悟真寺」。

依著附近村人的指示,我們行至秦嶺山脈中的一處野山,尋訪深山古寺,按《遊悟真寺詩》中所說,這山應名「王順山」。

天陰著,剛下過一陣子雨,我和朋友行走濕滑的山道上,身旁便是懸崖峭壁。野山中沒有護欄,我們只能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地走著。山間的野薔薇開得極好,花朵雖比培育的薔薇小了許多,但是沾著山間露水的花朵卻是格外的嬌豔。

山道上鮮有人跡,只能聽見不時傳來的幾聲鳥鳴。走了約莫兩個小時,終於遠遠看到了悟真寺的山門,隱於鬱鬱蔥蔥的林木之間。

寺院剛剛翻修過,寺門口立著捐錢修寺的功德碑,可是寺中卻空空無人。雖為淨土名寺,但新修建築中卻供奉著一些叫不上名的塑像。我嘆了一聲,這千年古剎,如今只剩下一副空殼,讓我心中好生遺憾。

悟真寺中已無悟真之人。

懷著莫名有些沉重的心情,我順著險要的山道,準備下山。

走到半山腰時,忽然看到崖壁中有一處人工雕鑿的山洞,其中有一石床、一石枕、一破碗,可崖洞的主人卻已不知去向了。

洞中黑糊糊的,不過依稀可以看到崖壁上所刻的四句詩,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分辨不出什麼內容了,唯有「精進」二字能大概辨識出來。或許是某位僧人為了激勵自己勇猛精進而寫下的自勉詩句吧!

山中的天氣真是無常,不一會又下起雨來,我急匆匆地跑到山道旁一棵茂密的梧桐樹下,折了只大梧桐葉當傘,準備等雨小些了再下山。

霧氣漸起,恍惚間似乎一位僧人順著山路走上山來,只見他臉上的表情柔和而又安詳,赤著雙腳,僧衣破破爛爛,被山間的灌木刮破了好幾處,手中托著一只缺了角的破碗,碗中放著兩塊陝西人常吃的石子饃。

僧人經過石洞,走向山上的悟真寺。我不知處於何種動機,不自覺地邁步跟在他身後,重新走上山去。山中的植物比剛才上山時似乎茂盛了許多,山路走起來更爲艱難,僧人將腰間別著的一把小柴刀抽出來,將擋路的灌木劈開,跟著他走了許久,才到達悟真寺。

眼前的景象讓我著實吃了一驚,剛才所見重新翻修過的寺廟已然變爲斷壁殘垣,只有一尊阿彌陀佛的塑像保留了下來,立在朽木斷柱之間的石臺之上。僧人搭了一座簡易的草棚,為佛像遮風擋雨,他曾經所穿的袈裟,也披在佛像身上。佛像前並沒有豐富的貢品,只有一個玉米麵窩頭。

僧人走到佛像前虔誠禮拜,將碗中的兩塊石子饃,輕放在佛像前,又再次禮拜,這才將那個窩頭放回自己的碗中,返回石洞,先誦了一段經文,這才將窩頭從破碗中拿起,聊以墊飢。

僧人在深山老林裡這般艱苦的修煉,讓我心中深感震撼,若沒有堅定的向佛之心,如何能忍受如此艱苦的環境,我不由走到洞口問他道:

「如此艱難,爲何堅持?」

僧人捧著窩頭的手頓了一頓,他也不由得喃喃自語道:

「爲何堅持修煉?」

心中似有些迷惘,不過很快他心頭的迷茫就消散了,眼睛變得十分明亮,如明燈一般,那昏暗的山洞似都被照亮了。他拿起柴刀,在洞內刻下四句詩,作爲對我的回答。

我定睛細看那首詩,不由連連點頭,心中佩服這位僧人心中的至誠至信,正想再與他交談時,卻聽到有人在不斷喊我的名字,不由驚醒,睜眼再看時,我哪裡還在秦嶺山中,而是坐在駛回家的巴士上,坐在旁邊的朋友似笑非笑地看著我說:

「到家了,別睡了。」

我忙從背包中取出相機,找到了那張山洞的照片,對朋友説道:

「你知道這山洞裡刻的四句話是什麽嗎?」

「我怎麽能知道,年代過於久遠,只能看到一個大概的印子,具體寫得什麽,早都看不出來了,難不成你知道?」

朋友反問我。

我答:

「人生何所為,利與名中圍。精進修不怠,志將淨土歸。」

雁塔夢唐

大雁塔,屹立曲江池畔,大慈恩寺中。

大慈恩寺曾是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後翻譯經書的地方,是唐代的皇家寺院。

如今的大慈恩寺,南門口是玄奘法師的塑像,由山門進入,穿過鐘鼓樓、大雄寶殿、玄奘三藏院、藏經樓,後院則是大雁塔,塔中保存著佛舍利、貝葉經、如來足跡碑和蓮花藻井等珍貴文物。

我閑時常去大雁塔附近遊玩,塔北的廣場上是一座據說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每到夜晚,噴泉表演讓整座廣場都變得五光十色的。塔南的仿古街巷是一座不夜城,通宵達旦,燈紅酒綠,極盡浮華,好不熱鬧。

可這些現代化的設施,只讓我眼前覺得有些眩暈,耳邊覺得有些喧囂。

如今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已經成為遊客們的觀光勝地,熱鬧的景點中已無肅穆的佛法莊嚴。但是我依然很喜歡這裡,只是因為那座古色古香的大雁塔,即使繁華的現代都市,也未能遮蓋大雁塔周身所透出的雄渾古風。

我常坐在大慈恩寺旁公園的長凳上,望著被夕陽的餘輝籠罩著的塔身,在腦海中追尋著大唐的記憶。暢想著尊崇佛法的盛世大唐,暢想著大慈恩寺中曾經輝煌的千餘座重樓雲閣,暢想著玄奘法師在禪房中坐於青燈前譯經的景象。

大慈恩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寺內建有大雁塔。(Maros/Wikimedia Commons)

夕陽西下,鼓聲準時響起,大雁塔的塔身半明半暗,整座城市在越發暗淡的光線中變得影影綽綽。陪著朋友遊覽了一天景區的我感到眼皮沉重,很是疲倦,趁著朋友前去觀看大雁塔北廣場噴泉表演的間隙,我找到公園處幽靜的一角,準備小憩片刻。

閉上眼睛後,只覺得耳畔越來越喧鬧,一時間人聲鼎沸,吵得我頓時沒了睡意,我睜開眼睛,卻看到了一番讓我震驚的景象,這裡不是西安,而是長安。廣廈樓閣鱗次櫛比,皇宮建築美輪美奐。

「都城大國實堪觀,八水周流繞長安。多少帝王興此處,古來天下說長安。」(出自《西遊記》第九回)

我站在大唐長安城南的大慈恩寺前,眼前的大雁塔似與別時不同,高度似較我平日裡所見矮了一截,我不禁伸手細數,原來塔身僅有五層(大雁塔剛蓋好時僅有五層,武周時加蓋至九層,在經過一千多年的變遷後,如今的大雁塔為七層)。在陽光下,大雁塔散發出柔和而又明亮的光芒,塔頂繚繞著五彩祥雲。

只見人頭攢動,城中的男女老幼都向這大慈恩寺中彙集。即使隔著寺院的圍牆,我也可看到其中的壯麗恢弘的重樓雲閣,聽到振奮人心的法鐘、法鼓。整個晉昌坊中香菸馥郁,來來往往的百姓們有人手中捧香,有人端著供養,有人撚著佛珠,人人皆是一臉虔誠禮敬的模樣。

男子多著圓領袍衫,頭戴襆頭,女子多穿著齊腰襦裙,色彩明麗,豔而不俗,頭戴帷帽或幕笠,披帛隨風輕舞,似欲乘風而起。也有那不拘一格的豪爽女子,身著男裝。我便如此穿著袍衫,肩頭繡著兩隻翱翔於天的仙鶴,腰間蹀躞裝飾著金銀玉石,頓時覺得自己英氣十足。

我正在尋思今日長安城中有什麼盛事,只聽不遠處有幾人正在興致勃勃地談論著,一位白衣秀士說道:

「玄奘法師主持修建的慈恩寺塔現在落成,開壇講法,大興佛事,今日所講的《瑜伽師地論》可是高深的大乘佛法啊!」

一位看起來學識淵博的老者附和道:

「玄奘法師從西域帶回幾百部經書,弘傳佛法,使人心向善,四海昇平,實乃我大唐之幸事,萬民之福祉。今日有幸聽聞佛法,唯願我佛護祐,早脫苦海,往生極樂。」

説罷,合掌當胸,面對大雁塔虔誠禮拜。

又聼一位天竺來的外國商人,神采奕奕地向眾人講述著他的見聞:

「這玄奘法師可是了不得的高人,當年我年紀小,跟著父親在曲女城做生意的時候,正好趕上了那場18天的無遮法會,玄奘法師為僧衆答疑解惑,無一人能與他辯駁。我見那法師坐於高臺之上,侃侃而談,形似阿羅漢降臨世間。」

他的漢話說得十分流利,只是有些許發音不太準確,想來是在大唐生活了有些年頭。

我聽到這些百姓們的議論,心生嚮往,想進入大慈恩寺內觀看這場佛法盛會。走到寺院門口,我遠遠看到了玄奘法師的身影,他端坐於禪臺之上,頭戴毗盧帽,身穿金襴袈裟。我心中興奮不已,卻不料山門的門檻過高,一腳踩空,打了一個激靈,清醒過來。原來所見之大唐盛景,不過是南柯一夢。

朋友此時正好看完大雁塔北廣場的噴泉表演,回來找我,說是想進大慈恩寺中遊覽。於是我們買了門票,由正門進入。

寺院內,人流如織,大雄寶殿內不少人燒香拜佛。只見一位家長將一把檀香塞到孩子手裡説道:

「趕緊拜拜佛,讓佛祖保祐你今年中考考到滿意的成績。」

孩子似乎還有些不樂意:

「這些都是迷信,有什麽好拜的。」

「讓你拜你就拜!」

家長點著檀香,拉著孩子,拜了三拜。

又聼旁邊有幾人一邊拜佛,一邊口中咕噥道:

「佛爺讓我發財吧!」

我覺得殿內香的味道有些嗆鼻,從殿內退了出去,我望著暮色中的大雁塔,深感黯然。如今的人們,都受到無神論邪説的蠱惑,對佛法已沒了崇敬之心,心中僅有的那點信,也信在了拜佛以求財、消災上,修煉的內涵更鮮有人明白。曾經尊崇佛法的大唐盛世,只是如今史書中的些許文字罷了。

碑林馭墨

進入城牆正南永寧門,沿著城牆根向東,不出幾步,便是書院門,一條專賣古玩、字畫的風雅街巷,沿此街再約莫走十分鐘,就可看到碑林。

碑林位於孔廟之內,其中珍藏著各朝各代流傳下來的石碑、石刻,這些文物皆爲無價之寶。

我一共遊覽過三次碑林,一次是小學時,跟父親一起去的。念小學三年級時,我一時興起,嚷嚷著要練書法,父親當然表示出極大的支持,不僅給我報了書法學習班,同時帶著我去書院門買了一套文房四寶。

毛筆——狼毫和羊毫——不同大小各一套,共計十幾支。宣紙與毛邊紙各一百張。一方小巧端硯,其上刻著一樹盛開的梅花。一塊透著淡香的徽墨墨條,正面描金裝飾一叢幽蘭,背面則是商家的標記「蒼珮室」三個金字。

父親又帶我去碑林遊覽一番,想讓我通過觀摩歷代書法大家之作得到些許啟發,體味到書法背後的內涵,可是我年齡太小,除了覺得那一塊塊石碑碼得十分整齊外,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感受。

父親仔細觀摩石碑後,給我買了一本拓印著唐代名書法家柳公權所書《玄祕塔碑》的字帖,讓我好好學習「柳體」楷書。「顏筋柳骨」,顔體豐腴雄渾,柳體挺拔俊逸,父親認爲我學習柳體字更爲合適。

我從父親手中接過那一套文房四寶和那本字帖,一時間心花怒放,得意極了。父親這時問了我一個問題道:

「你為什麼要練書法?」

我隨口便答:

「因為毛筆字很好看。」

第二次去碑林是高考後,陪朋友一起去的。這次我才將碑林完完整整,仔仔細細地遊覽了一番。碑林正南方為刻有「孔廟」二字楷書的照壁,此字出自清末著名書法家劉暉之手。

孔廟正東門名為義路門,此名出自《孟子》:

「夫義,路也;禮,門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步入義路門,則可看到孔廟中的泮池,「泮」由「水」與「半」組成,意寓學無止境,學問如同半個水池一般,永遠沒有圓滿之時。

再依次走過欞星門、華表、穿過戟門後,抬眼望去,則是坐落於碑林中軸線上的碑亭,亭上匾額書有「碑林」二字,亭中放置著的石碑上篆刻著唐玄宗所書的《孝經》,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此石碑頂雕刻著靈芝雲紋簇擁的雙層花冠,碑座則為三層石臺,因此此碑名爲「石臺孝經」。

那時,我已經多年沒有練書法了,父親給我買的那套文房四寶被我束之高閣,其上已然落灰數層。曾經高漲的熱情漸漸褪去後,練書法對我來説只剩下枯燥乏味,於是我便漸漸放棄了練習書法。這次遊覽碑林時,我沒有仔細留意石刻上的書法,那些字對當時的我來說,不過是曾經筆下重複一遍又一遍的枯燥的筆劃而已。

但栩栩如生的馱碑神獸贔屭,精緻細膩的雲紋、魚紋裝飾等細節,都讓我覺得十分有趣。

我印象最深的一座碑石為《關中八景圖》,刻於清康熙年間,作者為朱集義,碑石足有三人高,碑面書、畫、詩為一體。華嶽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這關中八景令人心馳神往。

第三次遊覽碑林是大學畢業時,我自己一人去的。一日我忽然注意到書架上落灰的那方硯臺,心中莫名湧出一股惆悵之感,我一邊擦洗硯臺,一邊捫心自問,爲何我沒有堅持將書法練成呢?

忽然心頭閃過一念,到碑林中尋找答案。

此次遊覽碑林,心境較之前大為不同。我想尋找一個答案,雖然我練過多年的書法,可書法究竟是什麼,我卻答不上來。

由於之前去過兩次,我對碑林比較熟悉,於是直奔第二展室,此展室中陳列著歐陽詢所書《黃甫誕碑》,顏真卿所書《多寶塔碑》、《顏家廟碑》,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以及柳公權所書《玄祕塔碑》等,皆為書法之上乘精品。

我站在最熟悉的《玄祕塔碑》前,仔細觀摩碑文,伸出手指,順著碑文勾勒筆畫,就在我手指觸碰到石碑的那一霎那,眼前的石碑忽然消失不見,我看到一個少年坐於亭中,手中攥著飽蘸墨汁的毛筆,出神地望著天空。

他面前的一沓毛邊紙上寫滿了「永「字,幾張散落在地上,看來他正在練習永字八法,鞏固書法中的基本功筆劃。

柳公權書法作品《玄祕塔碑》(存於西安碑林)。(公有領域)

一位中年男子從亭前經過,翻閲那沓紙張,少年忙起身行禮,口中道:

「父親。」

只見少年的父親滿意地點點頭道:

「公權,你的字又進益了,筆劃較之前更加飽滿大氣。」

少年柳公權卻搖搖頭說道:

「還差得遠呢!我得更下苦工才是。」

「哦?何出此言,你前幾天還甚爲驕傲地說,先生誇你的字在同學中無人可出其右。」

柳公權的父親撫著鬍鬚,心中對孩子的轉變表示十分好奇,他知道柳公權一向都對自己的書法成就十分驕傲,如今卻變得如此謙虛。

柳公權走入書房,拿出一卷細心裝裱的書法,展開給父親看,只見其上寫著四句詩:

「寫盡八缸水,墨染澇池黑,博取眾家長,始得龍鳳飛。」

這字寫得龍飛鳳舞,力透紙背,氣勢若蛟龍入海,又若萬馬奔騰,柳公權的父親情不自禁地感歎道:

「好字啊!好字!」

「這字是一位老先生用腳寫出來的。」

柳公權如此説道。

柳公權的父親顯然吃了一驚,眼神中充滿了震驚與不可置信,連連問道:

「這字你是從何處得來的?」

柳公權緩緩道來:

「幾日前我與同伴們在村旁那顆最大的老桑樹下練字,一位賣豆腐的老伯正好路過,看到我寫的字,說我寫的字像他賣的豆腐一般軟塌塌的,都不如別人用腳寫出來的,我心中十分不服氣。他說那位用腳寫字的老先生在縣城中擺了一個名爲『字畫湯』的攤位,若我不信可前去觀摩。我便去縣城中找到了那攤位,只見那位老先生沒有雙臂,用腳趾夾著毛筆寫字,寫出的字翩若驚鴻,矯若遊龍。我心中十分驚歎,當下就求他告訴我練字的祕訣,他大筆一揮,給我寫了這四句話。相比於那位老先生所下的苦功,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柳公權的父親讚歎道:

「沒想到,世上竟還有這等的奇人異士。練好字的確是需要下大苦功的。」

「我雙手健全,將來寫出來的字一定不能比那老先生差。」

柳公權語氣很是堅定。

「你為什麼要練書法?」

只聽柳公權的父親問他。

柳公權沉思了很久這才說到:

「上古聖人倉頡觀世間萬物而造字,每個字都有其筋骨、肉、形、神,也蘊藏著無盡的智慧。要想寫好字,苦練筆畫結構等基本功是必須要做到的,但更要仰觀自然、俯察萬物,今日我就在觀察樹枝上鳥兒們的形態,領悟它們動作與形態之中的美,如此便領悟了如何在寫字時注入如飛鳥般的飄逸。將天地之美溶於書法當中,通過提高書法的造詣領悟字中所蘊含的道理,修身養性,這便是我的目的。」

我聽到這一番說法,心中震動,待再看時,眼前已無柳公權的身影,只有觸感冰涼的石碑。

練習書法,不下苦功,不忍受枯燥乏味,如何能練出成就。

在一遍遍的書法練習中,支持信念的並不是虛浮在外表的美,而是探究其內涵的求知之心。

不僅僅是書法,中華傳統文化流傳幾千年,靠的並不是其外在的表象——眼睛能看到的這層美,而是其神韻與內涵。可惜這些道理我明白得太晚了。

後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我離開故鄉時,城牆邊的柳樹正繁茂。身在異國他鄉,故鄉每每入夢,醒來後,淚水已經沾濕了枕巾。

我起身走到窗前,北望故鄉,可只能望見一彎殘月與漫天星斗。

但我的心已經飛越重洋,看到那,滔滔黃河水,巍巍終南山;樓觀臺李耳講道傳真言,青龍寺空海習經弘佛法;華清貴妃出浴,寒窯寶釧望夫;香積寺王維安禪製毒龍,大明宮賈至染翰侍君王;法門寺地宮藏舍利,兵馬俑古墓蘊玄機;城牆邊折柳送故人,小雁塔鳴鐘慰遠客。

「長相思,在長安……天長地遠魂飛若,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如今紅龍肆虐中華神州,三秦大地也蒙上陰霾,但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與文化已經深深烙印於人們的內心深處,等待著復甦的一天。終有一日,傳統文化會「從新」在這片大地上綻放光輝。

 (點閱「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責任編輯:古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拔地凌雲壯,橫空絕世高。 山河驚意遠,日月歎聲豪。
  • 打開朋友送的清明上河圖複製捲軸,紅黑佤錦鋪開的桌子上,站著宋朝的人們。我曾經在宋朝生活過沒有,如果有前世?騎驢的是我,茶館裡坐著的是我,還是打梯形的城樓上身子探出窗張望的是我?
  • 筆者藉相關傳統經典,對伊甸園的故事進行正面解讀,以追尋人類久已失去的樂園。本文將從上帝的禁令、明亮的眼睛、暗淡的自由、最後的救贖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論述。
  • 那是1957年,父親剛從監獄放回。他於1950年初入獄,罪名似乎是在川大讀書時跟蹤某地下黨員同學。父親1937年入四川大學物理系,與母親認識後轉入化學系。一名流亡大學生,一家四口天各一方。父親天性超脫,習自然科學,對中國式的政治了無興趣,所謂“跟蹤”,純屬烏有。
  • 上古時代,堯帝傳位給舜時,給了他四個字:「允執厥中」。堯帝要求舜答應他,一定要按照「中道」治國理政。太過了,不行;不及,也不行;必須適中,恰到好處,也就是河南人講的「中」。這是中國人「中正平和」思想的最初由來。
  • 從德向善,忠厚待人,誠實做事是父親一輩子為人處事的信條。想不到就憑這讓他和我們一家在歷經戰火,兵荒馬亂乃至階級鬥爭,文化革命中,歷經打擊,然後能劫後餘生。
  • 看到徵文啟示的同時,旁邊的天壇祈年殿圖片讓我首先有感而發。因為地緣的原因,筆者對天壇較為了解與熟知(家離天壇公園直線距離不足10公里),自小爸爸利用休息的時候經常帶我去天壇公園放風箏。從那時起,無論是巍峨的祈年殿、開闊而敬畏上天的圓丘,還是我最喜歡每次必去的回音壁(即皇穹宇),無不讓我對天壇自小就抱有好感。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