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古中國化學史-煉丹術

鵠章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25日訊】

中國古代丹家認為,黃金白銀是能由其它物質變換而成的,這種物質變化其實就是現代高能物理學裡的元素轉換……

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現代科學很難解釋與驗證,其實在本世紀內對物質的最基本認識上就已經出現差異。現代人一定感到奇怪,沒有科學儀器,怎麼能知道原子裡有質子、中子、電子,怎麼知道原子構成地球上各種有形物質;甚至沒有粒子加速器,他們能知道更微觀物質的存在形式。當然包括了現代科學家最夢寐想知道的:什麼是宇宙物質最基本粒子,什麼是物質形成的過程!一旦擁有這種「知識」,科學家們立刻可以達到扮演造物者的夢想,可以製造各種物質,甚至能點石成金……

道家煉丹,可點石成金?

金丹術也叫煉丹術、煉金術、點金術等,按中國古代道家煉丹的概念,丹煉成之後,就有「點石成金」的能力,同時丹也能轉化修道人的身體,突破時空進入更高一層修煉。

黃帝、老子是丹術的宗師代表。相傳黃帝訪泰壹,贈金丹九顆,服食者,手立刻變成像丹一樣的紅色,到江邊一洗連江水全都變紅色;後來黃帝也得到煉丹之法,求鼎靜煉,丹成乘龍飛升。而正史中則有齊宣王、秦始皇、漢武帝、王莽、曹操等人求丹之記載。而漢朝末年(約是西元二世紀),吳人(浙江上虞)魏伯陽所寫的一本《周易參同契》,是現存煉丹術最古老的密本,也是一本有理論有實驗的書。

信在先悟在後

相傳魏伯陽曾經帶了三個弟子入山煉丹,丹成後,先給狗試吃,狗吃下後不久就死了,伯陽跟著吃也死了,其中一個弟子看師父死,也跟著吃,立刻倒地。其他二個弟子感嘆地說:煉丹就是求長生,吃了就死了,這有什麼用呢?二人就匆匆下山走了,這時候師父馬上站起來,再把真丹放入躺在地上的弟子與狗口中,立刻就醒過,於是得了仙體開始修煉。「信在先悟在後」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另一重要特色,想認識真理的人,首先必須完全將原先的觀念拋棄,宇宙的真實自然呈現,無須追求。

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到了晉朝,出現葛洪的《抱朴子》一書,縱論藥物功能、煉金煉丹與神仙修煉之事,敘述萬物變化之理。

葛洪,自號抱樸子,性情喜好恬淡,家貧好學,隱居於廣東羅浮山,修道術,撰有多本著作。離世時仍打著坐,如同入睡一般安詳,容貌膚色如同活人,身體柔軟,當屍體入殮棺材時,卻輕得像件空衣,這就是世稱的「屍解得仙」。

《抱朴子.黃白篇》提到:「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為嫌金銀之不可以異物作乎?」中國古代丹家認為,黃金白銀是能由其它物質變換而成的,這種物質變化其實就是現代高能物理學裡的元素轉換,即使現代龐大精密的加速器有元素轉換的現象,但是像這樣變金、變銀對現在來講簡直是天方夜譚。其實,近代的許多科學實驗發現生命體內似乎就有這種超能力,例如讓不吃進任何鈣質食物的母雞,竟然能生出含鈣質蛋殼的雞蛋;在蒸餾水中發芽的幼苗體內所含鉀、磷、鎂、鈣、硫元素都比原先種子中含量還多,實驗指出生物體本身就有「元素再造」的能力。

在《抱朴子》中多次明確指出丹家煉出來的是真金,並形容「作金成則為真物,中表如一,百煉不減」,不是表面呈金色,是表裡如一,甚至可以經過熔煉檢驗。在《抱朴子》有這樣敘述「何謂詐乎?詐者謂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以雞子白化銀,銀黃如金,而皆外變而內不化也」,意思是說以特殊塗覆技術,可將鐵、銀器表面處理成金色,可見當時的科技也能達到表面處理,類似現代電鍍技術。在近期熱門科技之一的「奈米」技術中,物質愈加以微細化,愈能改變其原有的特性,在日本甚至已做到將人造纖維奈米化後,可改變其外在所呈現的色澤、質感使趨近於純金的觸感與光澤,但這些改變仍只能侷限於表層而無法深化。

煉丹術既像故事又有科學味道。你可以找到許多古書記載,聽起來卻又很玄;若以現代科學角度來看,也無法確認它的存在與否。這不是很值得深入探討嗎?
U◎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 四月十三日,請到享有口碑的南密西根中文學校文化講座老師楊國雄博士,主講台灣歷史:由眾說紛紜的史前講起,繼續探討枕戈待旦的明鄭時代、打殺爭奪的清朝時期、國際競爭的荷蘭時代、殖民地的日據時代、勵精圖治的民國時期。楊博士將從人文歷史的角度,細述台灣的過去與未來。家長和學生將一同受益。
  • 唐朝至武後臨朝時,奸佞小人滿布朝中,這時的宰相狄仁傑能夠在相位上,以身作則,堅守大臣之道,應是大唐能夠屹立不搖的原因之一。這裏講幾個狄公的小故事。
  •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早在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反映,“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而《离騷》中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露秋菊之落英”,則反映了當時的餐菊習俗。重陽節在漢代就有了丰富的民俗活動,劉歆《西京雜記》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三國時曹丕《与鐘繇九日送菊書》中說:“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 美要眇兮宜修,是湘水女神飄逸綽約的風姿,也是一位晚明閨秀的芳名。沈宜修,究竟是什麼樣的妙人,擔得起神仙一般的美好形容? 江南自古繁華,山水清嘉,地靈人傑。世家大族詩書傳家,女教興盛,湧現出眾多品貌俱佳、文名遠播的淑女。沈宜修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她身處柴米油鹽的俗世,卻以細膩婉約的心靈,構築了生命的詩意桃源,更為後世留下了燦爛的筆墨。
  • 李謐擁有萬卷書籍,宋敏求家的藏書豐富。
  • 有宋一代風雅無雙,才子才女更是風華絕代。即使在動盪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濁世佳人張玉娘,其文采可與清照齊名,其德行遠追班昭遺風。她如幽蘭白雪高潔,在韶華芳齡仙逝,走過了短暫卻才情雙絕的傳奇人生。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