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代名醫張仲景与餃子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4日訊】餃子是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為餡,包成后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餃子原名“嬌耳”,流傳是中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机,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么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挂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复,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种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舍“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挂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http://www.longfong.com/htm/f-2.htm

轉自:新生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眾所周知,一般動物都是与同類一起過年,但南京紅山動物園的小猩猩“樂申”卻有家難回,成為動物園唯一和“飼養保姆”一起過年的“特殊分子”。
  • 新春佳節本是歡聚的時刻,但中國國家隊的將士們卻不得不暫時与家人分別。大年初一傍晚,剛剛吃過餃子的他們又踏上了前往美國的班机。本月27日,中國隊將与美國隊進行一場熱身賽。
  • 農歷正月初五,被人們習慣上稱為“破五”,每逢這一天,家家戶戶的人們都要團聚在一起,吃頓餃子。元月28日剛好是大年初五,跟隨北京寬利隊征戰兩年的老將楊朝輝,卻告別了家人,只身登上了飛往成都的航班。
  • 正赶上徐靜蕾吃盒飯,普通的“三肉一菜”,外帶几個餃子,工作人員端上來時抱歉地說:“不好意思,讓你受委屈了。”徐靜蕾立即安慰她:“挺好呀,還有餃子呢,我最喜歡吃餃子了”,是一种發自內心的平和与真誠,讓記者頓生好感。
  • 還有兩輪,美國大聯盟常規賽就結束了,大聯盟各隊爭奪漸趨白熱化。就在昨天,劉愛玲上演了自己在大洋彼岸的第一個帽子戲法。
  • 中國有句老話這么說:“人多了,事儿就多了。”時至歲末年初,仔細想來,恐怕這几日人最多的地儿也就數北京的各個火車站了吧。盡管距离過年、距离春運高峰還有些日子,盡管鐵路部門早在大約一個月前就放出話來不會讓一個人誤了年三十儿的餃子,可是听證會后車票漲价的傳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留住眾多“打工大軍”回家的腳步。于是,從1月13日后,北京站、北京西站的站前廣場上一下子涌出許多扛著大包小包的身影。同時也就慢慢地應了那句老話:“人多了,事也就多了。”
  • 買了一籠餃子,餡儿應該不坏,但總沒小時候吃得那么香,不止如此,好像所有的東西都沒以前好吃了。我有點不安了,因為有种說法是,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味覺在退化。我居然也老了?不至于吧?我相信,更多的原因在于我小時候的味覺太過發達。那是個追求溫飽的時代,而食物的匱乏不獨讓我,也該讓所有人的味覺都格外發達。
  • 國人愛吃餃子,但餃子不獨中國有,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不過風味各有不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