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誠信教化

彭安玉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為人誠信。誠信觀的形成離不開教化。探索中國古代誠信教化的有效做法,不無現實借鑑價值。

* 學前誠信教化

從嬰幼兒抓起,是中國古代誠信教化的第一個環節。學前誠信教化的措施主要有:

(1)胎教。胎教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列女傳-周室三母》:「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實質上是從懷胎之始即對孕嬰進行誠信薰陶。

(2)父范母儀。學前小孩最會模仿,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其誠信與否對小孩誠信觀的形成至關緊要。中國古代父范母儀,以身立信的例子不少,父范如曾子,母儀如孟母,可謂盡人皆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有曾子取信於子的故事:曾子之妻適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汝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耳提面命。誠信品德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正確引導。據宋邵博《聞見後錄》記載,司馬光五六歲時偶得一核桃,不會剝殼而食。其姐欲助之,卻始終不肯。後姐姐因事稍離,一婢女幫他去掉外殼。姐回來後問是誰去掉了外殼,司馬光隨口道:「吾自去。」其父司馬池目睹了吃核桃的全過程,見子撒謊,乃厲聲訓道:「小子安得謾語?」並教導說:「誠,為人之本也,人當取信於人。」

(4)講故事。中國古代的誠信故事比比皆是,有心者常信手拈來,用以教育子女,如公沙穆賣豬、管鮑之誼、範式守信、商鞅立木、季札贈劍、劉備三顧茅廬誠邀諸葛亮出山等等。有些因不守信用而致敗亡的歷史典故,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等,其警戒作用頗為明顯;牧童「狼來了」的謊言最終使自己葬身狼腹也極具震撼性。

儘早進行誠信教化是很有道理的,這是因為嬰幼兒初來人世,童心絕假純真,「如金之在鎔,惟人所范;如泥之在鈞,惟人所模。故視之以誠信,則誠信篤於其心矣;視之以詐偽,則詐偽篤於其心矣。模範之初,貴得其正」。(《大學衍義補》引劉彝之語)。

*「小學」誠信教化

中國古代兒童長到七八歲時「出就外傅」,入「小學」接受「蒙養」教育,一般至十五六歲。蒙養教育的載體是散布各地的鄉校、村學、義學以及少數富人家中的家塾,以識字、寫字、背書為主,著重基本文化知識的灌輸和初步的道德行為訓練。

小學誠信教化主要通過各種蒙學教材進行。中國古代十分重視蒙學教材的編寫,這些教材大致分為五類,第一類是綜合性的字書,如《急就篇》、《千字文》、《開蒙要訓》、《太公家教》、《百家姓》、《三字經》等;第二類是專門進行倫理教育的教材,如朱熹的《小學》、呂本中的《童蒙訓》、呂德勝的《小兒語》等;第三類是歷史故事書,如李瀚的《蒙求》、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敘古千文》、陳標的《歷代蒙求》等;第四類是詩歌或辭賦類的教材,如《神童詩》、《千家詩》、《訓蒙詩》、《小學詩禮》等;第五類是專講名物制度、實用知識的教材,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等。

中國古代通過蒙學教材對少兒進行誠信教化,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一是著名學者直接或間接參與教材編寫,提高了蒙學教材的權威性,確保了教材的高質量。以宋代為例,當時著名學者朱熹、呂本中、呂祖謙、王應麟等都曾親自編寫蒙學教材,如流傳非常廣遠、被譽為「千古一奇書」、「袖裡通鑑綱目」的中國古代啟蒙教材《三字經》即為南宋大學者王應麟所編。二是在內容上,蒙學教材把識字與培養誠信等倫理道德規範緊密結合起來。如南朝周光嗣編寫的《千字文》寓誠信教化於識字之中,其云:「信可使覆,器欲難量」,「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清人李毓秀編纂的《訓蒙文》(後改名《弟子規》)提出:「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笠翁對韻》則推崇:「管鮑相知,能交忘形膠漆友;藺廉有隙,終為刎頸死生交」。即使是專講名物常識的蒙童讀物,也往往融進誠信教育的內容,如《名物蒙求》即有「人生而群,不可無教……信而有朋」之語。三是在形式上,蒙學教材切合兒童個性特點,善於將深奧的思想學說與兒童的生活日用相結合,言簡意賅,通俗易曉,便於記誦。如呂得勝編寫的《小兒語》「以立身要務,諧之音聲,如其鄙俚,使童子樂聞而易曉焉,名曰小兒語,是歡呼戲笑之間,莫非義現身心之孚。」(《小兒語-序》)歷史類蒙養教材融誠信教化於歷史故事之中,極富感染力。《東坡志林》記載:「王彭嘗雲,途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是以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一些蒙學讀物還帶有圖畫,如陶贊廷的《蒙養圖說》與現今的「連環圖畫」或「小人書」頗似,形象生動。詩歌或辭賦類的教材,往往選擇適合兒童特點和水平的詩歌辭賦,或五言,或七言,參為對偶,聯以音韻,讀來琅琅上口,好誦好記。

* 官學誠信教化

官學誠信教化主要通過學習書目的選定以及科舉科目的安排來體現。

自西漢武帝以後,儒學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儒學典籍成了官學的必修課程。以儒學經典作為官學教材,最容易灌輸誠信思想。因為儒家學說特別注重人的道德修養,「信」作為「五常」之一,備受關注。一部《論語》,論「誠」、「信」者多矣。以儒家典籍作為必修課,使學子在熟讀四書、五經等儒家著作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誠信教化,養成誠實守信的君子人格。

將儒家經典列入科舉考試內容,從而強化儒家思想對學子的薰陶作用,是官學誠信教化的又一制度化做法。將儒家經典列為必考範圍,既是儒家經典作為教學內容的邏輯必然,又可通過考試這一硬約束保障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使誠信規範在學生心目中反覆強化,成為人生的道德支柱。

* 書院誠信教化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新型的教育組織。書院重視道德修養,往往將誠信教育列入教規之中,上升到制度的高度。

《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條》、《白鹿洞洞規》),是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於淳熙六年(1179年)為重建廬山白鹿洞書院而寫的學規,亦為後世學規之範本。該學規先立「五教之目」,再立「為學之序」、「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其中有「朋友有信」、「言忠信,行篤敬」等誠信戒條。明人胡居仁掌教白鹿洞書院訂有學規6條,其中第二條為「主誠敬以存其心」,要求師生誠敬無妄。

中國古代學規眾多,將誠信要求寫入教規,以教規規範誠信教育,這是書院誠信教化的高明之處。

* 社會誠信教化

在聚族而居、安土重遷的古代,與人們關係最密切的就是鄉里、宗族和家庭。通過這些社會組織灌輸誠信理念,從而將誠信教化延伸至社會的最基層,是中國古代的一貫做法。

在鄉里誠信教化中,早在先秦就設有「三老」,專掌教化。宋代,鄉約成為鄉里教化的重要形式,其核心內容是「德業相勸」、「禮欲相交」、「患難相恤」。凡入約者各人進修,互相勸勉。明王守仁的《南贛鄉約》要求入約者「講信修睦,成為良善之民」。

宗族及宗規、族約也是進行誠信教化的重要載體。宋朝人真德秀制訂《家塾常儀》強調「古今孝悌、忠信、長厚、退讓」等道德教育。(《谷詒匯》卷十一,明崇禎七年刻本)宗規、族約常於宗祠內集會講習。明人王孟箕所訂《宗約會規》規定,宗族成員每月聚會兩次,專門講解誠信等倫常以及《大學》「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寫誡子書是我國古代家庭誠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嵇康在《家誡》中叮嚀兒子「守之無貳」,「堅執所守」,「慎言語」。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篇》專講誠信,通過「伯石讓卿」、「王莽辭政」的典故告訴子孫「巧偽不如拙誠」之理,認為伯石、王莽「自以巧密,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為骨寒毛豎也」。他告誡子孫:「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

重視誠信教化是我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之一,可看看今天的社會,這樣的美德卻在退化。呼籲重建我們的誠信教育,這是立人之本,而最終也是立國之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畫中菩薩之裝束和發式一如中國古代仕女。兩位菩薩一紅一綠,一主一從,足蹬蓮花,雙手合十,騰云駕霧,冉冉升空。足蹬蓮花者,兩位大法學員已證悟菩薩果位矣;雙手合十者,感謝師尊救度之恩也;騰云駕霧,冉冉升空者,已修煉圓滿,白日飛升也。
  • 據華商報6月6日報道,號稱我國“第五大發明”的珠算,至今仍在一些領域發揮著作用,但是,作為古代算法,除了珠算還有13种。近日,這些已被湮沒了千百年之久的算具,經過漢中程文茂先生的研造,終于重現在世人面前。
  • 巴拿馬文化局5日宣布,意大利海軍上將、海上考古專家克拉多· 德塞吉拉日前證實,去年在巴拿馬大西洋科隆市附近海域發現的那艘古代沉船是哥倫布第四次遠航美洲時沉沒的“拉比斯凱納”號。
  • 扁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記載的古代醫學家,為其立傳者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列傳》中精采地記述了扁鵲如何為神人慧眼所識而得其真傳的事跡。
  • 環球時報6月6日報道﹐考試作弊現象古今中外都不少見﹐處理方法各有不同。中國古代科舉作弊被視為“欺君之罪”﹐是要殺頭滅九族的﹐而目前各國的處罰一般是取消考試成勣和資格﹐或是停考幾年而已。但在“9·11”事件後﹐美國對外國學生嚴加看管﹐一旦查出有人託福考試作弊﹐一律嚴懲不貸。這麼嚴厲的措施還只是嚴防外國恐怖分子混入美國的第一步。
  • 中國人說的“琴棋書畫”是指彈古琴、下圍棋、寫書法、畫國畫,這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喜愛的四种傳統藝術,都有悠久的歷史和很深的學問。圍棋是中國古代傳下來的,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記載,如:“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漢墓殉(xun)葬物中就有石制圍棋盤。圍棋在隋唐時傳入日本。圍棋盤的道數一定要單數,在古代有十三、十五、十七道的圍棋盤,而從唐代以來是十九道的圍棋盤。十九道圍棋盤上有19X19=361個點(——叫“目”),九個黑點叫“星位”,中心的黑點叫“天元”。黑白雙方各有180來個棋子,黑方先下,白方后下,以圍困對方,吃子多少來定胜負,所以叫圍棋。棋盤上的棋子黑白要相等,或黑子多一顆。圍棋是下在點上,而國際象棋是下在格子里。圍棋一般得兩、三小時一盤,圍棋大師有時下几天。最古老的圍棋書有宋朝張儗(ni或yi)的《棋經》,晏天章的《元元經》。
  • 從《史記.扁鵲列傳》記載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病人昏迷的狀態下,其元神离體經歷被扁鵲預知到了,而且病人還知曉到了未來。
  • 李時珍,字東壁,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1593年.是中國明代卓越的醫藥學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巨匠之一。
  • 古老的觀念認為,人的惡行和道德的敗坏會引發上天的憤怒,天怒會通過地震、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表現出來,這些自然現象都是上天對人的警告。在古代,如果天下不太平,皇帝要發布“罪己詔”進行自責反省;對于普通百姓而言,也同樣敬畏天命、信奉善惡有報。
  • 《史記》中記述了扁鵲慧眼識病三勸齊桓侯的故事。齊桓侯沒有理會扁鵲的忠言勸告,等省悟過來時,為時已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