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崇尚中華文化 力推鮮卑族漢化

文/周曉輝

正史中記載的事例,可讓人一覽孝文帝的寬仁和雅量。圖為北魏孝文帝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64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時北魏的第七個皇帝。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最為引人注目的事蹟就是推行漢化,學習漢民族的禮儀制度。

北魏是由鮮卑族的拓跋部落建立的。拓跋部最初在東北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活動,過著遊牧生活。西晉末年,拓跋部分為三部。其後猗盧統攝三部,最終由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建國,並在兩代帝王拓跋嗣、拓跋燾的努力下,統一了北方。雖然在孝文帝之前,北魏皇帝推行了一些漢化政策,但真正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還是孝文帝。

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的孝文帝十分崇尚漢族文化。為此,他親政後,帶頭模仿漢民族的禮儀,作明堂、建太廟、正祀典、迎春東郊、親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養國老、庶老,允許群臣守三年之喪等。其漢化的初衷是希望變更胡人的舊風俗,而學習和改用華夏禮儀。雖然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受到了一些鮮卑貴族的反對,但孝文帝還是排除各種阻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隨後推行的漢化措施包括:

第一,改官制。魏初,鮮卑、漢官號雜用。遷都後,改定官制,完全依照魏晉南朝的制度。

第二,禁北語,推行漢語。鮮卑人原使用本族語言,北魏軍中也用鮮卑語。朝廷上則鮮卑、漢語雜用。孝文帝在遷都後的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在具體實行上,因為三十歲以上者不能一下改變,尚不強求;三十歲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

第三,禁胡服,改穿漢服。鮮卑舊俗披髮左衽;婦人冠帽著夾領小袖短襖。遷都之同年,孝文帝下令禁胡服,服裝改為漢制。

第四,改姓氏。鮮卑人多是二三字的複姓,如拓跋、獨孤、步六孤等。遷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的複姓改為單音漢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獨孤氏改姓劉氏、步六孤氏改姓陸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

上述舉措無疑促進了鮮卑民族與漢民族的融合。向漢民族學習正統中華文化,應該是上天賦予孝文帝的使命,而他之所以能夠完成這個使命,除了他在政治軍事方面的才幹外,還與上天賦予他寬仁的秉性和他喜好佛法有關。

鮮卑人(Qiushufang/維基百科

史書記載拓跋宏出生時就有異象。當時「神光照於室內,天地氛氳,和氣充塞」。而且剛出生的他也長得不同凡響,「生而潔白,有異姿」。公元469年,魏獻文帝拓跋弘立三歲的皇長子拓跋宏為太子。

拓跋宏四歲時,獻文帝患上了惡瘡,他親自為父親吮吸膿瘡,仁孝之心無以言表。一年後,獻文帝將帝位禪讓給了只有五歲的兒子,是為孝文帝,但作為太上皇的拓跋弘仍總攬朝政。受禪時,孝文帝悲泣不能自勝。獻文帝問其原因,孝文帝回答說:「代親之感,內切於心。」獻文帝深以為異。

從小,孝文帝就喜好讀書,常常手不釋卷。他通曉《五經》之義,史傳百家更是無不涉及,尤為精通老莊思想。博覽群書的孝文帝是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而且出口成章,不用改一個字。史書上說,太和十年後的詔書,都出自於其手筆。他另外還留下了上百篇文章。

文采卓絕的孝文帝,在武功上也是出類拔萃。他年少時就有膂力,善騎射,十幾歲時,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射中禽獸。

孝文帝年少時就有膂力,善騎射,十幾歲時,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射中禽獸。圖為九崗原北朝墓壁畫局部。(公有領域)

長大後的孝文帝,性情寬宏,綽然有君人之表。對待自己的祖母馮太皇太后,孝文帝非常孝敬,在太后臨朝專政期間,他事無大小,都要秉承其旨意。曾有宦官在馮太后面前說孝文帝的壞話,太皇太后大怒,打了孝文帝數十杖。孝文帝默然承受,並不申辯。太皇太后死後,文帝也沒有報復進讒言的宦官,其胸襟氣度確實非同一般。

此外,孝文帝對待兄弟族人、大臣乃至下人,都非常寬和仁慈。一次,侍者進奉飲食時,不小心將熱湯灑到了孝文帝的手上,孝文帝不以為意,並未責備。還有一次,在食物中發現了小蟲子等髒物,孝文帝同樣是一笑了之。

對於自己的生活,孝文帝不追求奢華,反而崇尚儉樸,常穿舊衣服,騎馬的鞍子也只是鐵木製的而已。

親政後,孝文帝聽覽政事,莫不從善如流。處理政務時,他思慮並關心百姓的疾苦,對手下的大小百官則留心觀察任用,對於賢能之士,根據才能的大小加以任用。他常說:「人君怕的是不能處心公平,推誠待人。能做到這兩點,則胡、越之人都可以變得如親兄弟。」對於天地、五郊、宗廟的祭祀之禮,他也常必躬親,不以寒暑為倦。幾次遇到旱災時,孝文帝都親自向上天祈禱,很快大雨就下來了。

幾次遇到旱災時,孝文帝都親自向上天祈禱,很快大雨就下來了。示意圖。(志清製圖/大紀元)

一次,在其南北征巡時,有官員上奏請求整治道路。孝文帝說,只要簡單地修橋梁可以通過馬車就行了,不用鏟草令土地平整。是凡所修造的,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不為不急之事損民力也。在孝文帝巡幸淮南時,如果需要砍伐老百姓的樹的,一定要留下銀兩,而百姓的田地則從不踐踏。

孝文帝曾對史官說:「直書時事,無諱國惡。人君威福自己,史復不書,將何所懼?」大意是史官大可以秉筆直書,不必隱晦國君的罪惡。如果史官因為懼怕君王而不寫,君王就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了。

孝文帝十五歲時,就不再殺生,也不再打獵了,這應該與其信奉佛法有關。北魏拓跋氏從道武帝拓跋珪開始就信奉佛教。道武帝本人喜歡看佛經,每次見到沙門都要行禮。明元帝拓跋嗣則在都城的四方建立佛像,並令沙門開導民俗。不過魏太武帝拓跋燾卻聽信崔浩讒言,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的首次滅佛運動,而拓跋燾因為滅佛而不得善終,45歲時為宦官所害。

文成帝時,下令重興佛教,准許諸州城郡縣於眾居處各建寺一所,並允許平民出家,寺塔經像漸漸修復。獻文帝繼位後,在宮中建寺習禪。到孝文帝太和元年,平城即有僧尼二千餘人,各地僧尼達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到北魏末年,各地僧尼多達二百萬餘人;而位於平城的佛寺約有100所,各地合共6478 所,洛陽中已有1376所,各地寺廟達三萬餘所。

在孝文帝的改革和治理下,北魏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北魏宣武帝時期裴延儁評價孝文帝是「五經治世之模,六籍軌俗之本」,後世一致認為其是一代賢主。

孝文帝實施漢化政策,他本身還廣泛涉獵百家史傳,尊崇佛門。圖為北魏太和十九年間建造的雲岡石窟。(TAOZIlovewiki/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魏書‧高祖紀》
《北史‧高祖本紀》
《洛陽伽藍記》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永樂六年(1408年),動用文人儒臣三千餘人,輯古今圖書八千餘種,謂「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即囊括前代關於政治、歷史、倫理、地理等方面所有重要著作的一套叢書問世,明成祖十分滿意,賜名《永樂大典》。
  • 明成祖敕諭皇太子監國之時,將這部親編的《聖學心法》鄭重地賜給皇太子,囑其銘記古聖先賢治國格言。顯然,成祖是通過《聖學心法》把聖人之道傳達給繼位君主...
  • 若有精誠,天地動容。明朝大臣王陽明,就擁有感天動地的至誠。在他傳奇的一生中,不是武將,卻能多次率軍平叛;不是出家人,依然修行有素;一生為官,能夠祈風祈雨,以血禳災,力濟天下蒼生。
  • 到了北宋徽宗年間,宋朝新巧精緻的「點茶」發揮到了極致,成了全民的茶遊戲。這其中,建盞扮演著什麼關鍵角色?美在何處?
  • 牛樹梅(1791~1875),字雪樵,號省齋,甘肅通渭人,道光二十一年進士。道光二十八年,牛樹梅任寧遠府知府,寧遠府屬四川省,府治在西昌。
  • 紛繁亂象中,神的安排從未偏離,神掌管著一切,巨細無遺地查看著人的一思一念。瘟疫是對每個人是否公義的檢驗,在自救無效的當下,離神太遠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歸正對神的敬畏?我們是不是要真心懺悔:我們享樂縱慾的生活,是否早已背離神為我們做的安排?「政治正確」與道德相對主義是否讓我們喪失了原則與道義?我們的文化藝術是否越來越不辨善惡美醜,越來越墮落變異?我們的商業貿易裡有多少傷天害理、不可告人的祕密?在與倫理道德不符的科學領域裡,我們是否扮演過反神的角色?我們是否迷信神靈,卻從不遵守戒律?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