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天人合一.中醫學

超現科學的神功 中醫妙手回春實證

作者:荏淑一
傳統中醫天人合一的態度和醫理,其實是來自神傳文化。神傳文化重視精神修煉,強調道德的作用,良醫具有高超醫德才能開展不同次元的療病眼界和神妙醫術。(蘇玉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426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的軀幹、四肢和五臟六腑都有脈絡流注,一般人從外部不可得而見。「經脈哪裡找?」這問題卻難倒了西醫,因為即使解開肌肉,剖開皮膚,也找不到、證實不了脈絡氣脈的存在。其實,中醫就知道,經絡氣脈實實在在存在於人體中。而且歷代有許多名醫神手的醫例流傳下來。

中醫的實證

《黃帝內經.素問.徵四失論》指出「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這話揭露了中華古人對人體的認識水準,是現代的實證科學望塵莫及的。下面舉幾個中醫大夫依循經絡氣血的醫理治病的例子,來看看他們「實證」的效果,略窺一下中醫的科學水準。

華佗是三國時代家戶喻曉的神醫,他也非常擅長針術。魏太祖曹操苦於頭風,每一發作,心亂目眩,他聽說華陀醫術高明,就召來華佗為他治病。華佗常隨侍在左右,曹操頭風發作時,華佗就幫他治療,華佗取鬲穴(*膈俞穴)下針,曹操的頭風隨手而癒,解症僅在瞬間。華佗下針以簡馭繁就能治病,可見他對穴道了解透徹,取穴治病若庖丁解牛,臻於化境!

唐代時,唐高宗也親自「出頭」體驗過高明的針灸醫術。高宗苦於風眩,頭暈悶塞而且目不能視,召來宮中侍醫秦鳴鶴為他診治。

秦鳴鶴診察後說,是風毒上攻,只要刺頭部出少許血就可以痊癒。

這時,簾後的皇后生氣怒道:「當斬!竟然要在天子頭上動針,天子的頭豈是出血的地方!」
秦鳴鶴叩頭請求饒恕。

高宗道:「醫人議病,按理不加罪。而且朕的頭沉悶沉重難受極了,已經快不能忍了,出血未必不佳。朕已經決定了,就讓侍醫為朕刺頭。」

侍醫秦鳴鶴快速以針刺高宗頭上的百會及腦戶穴道,讓其出了一點血。

這時高宗高興地說:「朕的眼睛能看了!」

這時皇后自簾中頂禮謝侍醫,並說「此天賜我師」。皇后本不相信下針能治病,這一下變成非常佩服,親眼見證,學到了一課。

三國時代的華佗是著名的神醫,其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為後人所景仰。(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天人合一的中醫學

這就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脈絡和針刺治療疾病的實證。中醫的效果透過醫治病患當然是可以實證的,只是它的醫理根源是超現實的,高於這個時空,也是天人合一的一例。

傳統中國從遠古的黃帝時代,就傳下了經脈的醫學理論,人體、五臟六腑中有主要的經脈和絡脈循行,合稱「經絡」。人體中包含五臟六腑的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條,中醫大夫對這些經絡不僅早就畫出了經絡圖,而且還「度量」了經脈的循行人體的速度。經脈的循環周身,和地球自轉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中華「天人合一」哲學的又一個奧妙發現。

明代《靈樞經脈翼》闡微說,經脈周流一身,與天同一營運的道理(*指地球自轉),「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人之榮衛(*經脈之氣)則以五十度周於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1] ,行八百一十丈而終一晝夜」,與天同度周而復始[2] 。《內經.素問》就說:「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人體是和天地相對應的。

人體經脈局部。(Cat Rooney/ 大紀元)

人的經絡榮衛之氣[3] 循環周身,雖然不像眉目在臉面上那麼顯著易辨,然而周轉運行有固定的經脈絡脈走向,灌注之處又形成穴道。醫術高的醫生察氣觀色已經診斷了病情,即中醫的「望」診也。

有一次嚴昕和幾個人一起等候著華佗,華佗一到就問嚴昕:「君身體好嗎?」昕答說:「和平常一樣。」華佗警告他說:「君有急病已經表現在臉上,切記不要多飲酒。」

嚴昕離開聚會歸家,才行數里路,突發頭部暈眩墜落車外。一旁的人們扶起他載他返家。到了中夜,嚴昕就死了。

妙用 一針就靈

針灸高手對人體經絡循環和穴道瞭若指掌,甚至隔著衣服都能準確掌握下針。(*請點入參閱:《針灸神技超現科學 贅疣立墜 隔衣下針》)當然,穴道的深處,是對應著身體的什麼部位、什麼症狀,以及如何針灸治療疾病等等的實證應用,都是中華針灸醫學的學問。中醫針灸的治療可以立即實證百分之百的療效,而且應用簡便,更沒有藥物的副作用。

隋末唐初許州扶溝人甄權,被當時人稱為天下名醫第一。甄權因為要醫治母親的病,和弟弟一同立志研究醫術,成了名醫,活到一百零三歲。他的針灸醫術非常高明,著有《脈經》、《針方》、《明堂》等針灸用圖傳於世。有關甄權高明的針灸醫術,可以從《舊唐書》記載的一件醫案窺見一斑。當時魯州刺史庫狄嶔因為風濕關節炎沒辦法拉弓射箭,非常苦惱,請甄權診治。甄權讓刺史向著習射的箭靶短牆站立,搭箭矢做出射箭的姿勢,甄權在後方往他的肩膀下針,一進肩俞,甄權說:「可以射了。」果然如他的話,一針就靈了。

中醫 超現科學

華佗和南朝宋的名醫徐文伯,他們有前後呼應的醫例,病患是尚懷著死去胎兒的婦女,他們不用開刀,就解決了病患的嚴重問題。

曹操手下大將李典妻子病得很重,找華佗診脈看病。華佗說:「懷胎受傷,死胎未去掉。」李將軍說:「的確懷胎時傷著了,但是胎已經去掉了。」華佗說:「照脈象來看,胎未去。」李將軍不採信華佗的診斷,華佗也不爭論,先給她治了一下,李妻症狀稍好了一點。但是過了百多天李妻又有狀況,就又急找華佗。

華佗這次就仔細跟李典將軍說:「此脈象是因為之前有胎未去。之前本應該生兩個胎兒,一兒先生出來,產婦出了很多血,後兒還來不及生下。那時產婦本人不自覺,一旁助產的人也不清楚,以致第二個胎兒沒能生出來。結果胎兒死了,血脈不能歸復,以致造成母體脊背痛。現在我給她湯藥,加上針一穴,此死胎必出。」華佗給喝了藥湯連帶下針之後,李妻腹部急痛,就像產婦就要生產一般。這時華佗說:「此死胎已經久枯,不能自行排出,需要使人探手取出。」果然取出一死掉的男胎,長可一尺左右,手腳都完備,胎體已經都黑了。

元 劉貫道《竹林仙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神醫妙手回春。圖為元代劉貫道《竹林仙子》,台北 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現代的實證科學無法理解傳統中醫的高度,它在有限的視界中否定高層的超現象醫學。傳統中醫天人合一的態度和醫理,其實是來自神傳文化。神傳文化重視精神修煉,強調道德的作用,良醫必定是醫德高超才能開展不同次元的療病眼界,才能開展醫術神功。人體的經絡氣脈也是高層次的體現,對應天體的時空,而這些在現代實證科學中是受到限制的。

註釋:

[1] 息脈:以人呼吸之數言之,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2] 適當明日之寅時而復會於手太陰。
[3] 榮衛之氣:《難經.榮衛三焦》解釋:「經言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與五藏六府(*腑),五藏六府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榮衛相隨也。」

參考書
《靈樞經脈翼》
《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南史.卷三十二》
《舊唐書》
《新唐書》
《譚賓錄》
《談藪》
《難經》

@*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