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說寓言】

大廈將崩塌 為何沒人能扶起

文/宋寶藍
當一個國家失去了任用人才的標準,就如同建造房屋的工匠失去了準則,導致圓規、方矩的大小尺寸不固定,斧鋸刀鑿等這些工具也失去使用的標準。(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39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明朝劉伯溫說預言,說到了不少驚天祕聞,包括近代的國共內戰,甚至還預言了當今的瘟疫,告訴人走出瘟疫的辦法就是選擇「七人一路走,引誘進了口,三點加一勾,八王二十口」(真善忍)。在預言界,他是一代高人。除了講預言,他還講寓言,每篇寓言也都有他要表達的意思。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郁離子·魯般》篇。大廈倒塌,時有之事。劉伯溫在這則寓言裡,講了幾個淺顯的道理,對現今的人心仍有啟迪的作用。

《郁離子·魯般》這篇寓言說,有一天郁離子來到集市上。他看到一所住宅倒塌了,於是就哭了起來。哭聲如此悲慟,令旁人也覺得心酸。

這時,有一人問他:「這座房子還能修好嗎?」郁離子回答說:「如果現在還有像魯般、王爾一樣的能工巧匠,那座房子還可以修好。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工匠了,我們能和誰去商量,修繕這座房子呢?」

郁離子提到的魯般、王爾都是古代的巧匠。魯般是春秋時魯國人,公輸氏,單名般。由於般與班同音,所以人們也寫作「魯班」。在中國史上,魯般是著名的建築工匠。他留下的《魯班經》,介紹了建築民舍,打造傢具,以及製造農業和手工業工具的工藝技巧。

在一些民間傳說中,魯般還是修道有成的仙人,被建築行業尊為仙師,受到後人的供奉。傳說中,在他白日飛升後,在不同的朝代,他在中原大地顯現神跡,幫助後人完善了建築工藝。比如,故宮角樓、山西晉祠聖母殿、頤和園十七孔橋的龍門石、北京十三陵的石坊、山海關的城牆、廣西桂林七星公園花橋等,民間傳說皆因魯班顯聖得以完成。

王爾(另作王繭)是魯班的徒弟。師徒二人法天象地,用上好的朝陽柔木(指梧桐)打造了圍棋的棋盤。

郁離子感嘆,現在世上已經沒有像魯班、王爾這樣的能工巧匠,要修繕腐壞的住宅,無疑是一件難事。郁離子聽說,「房子倒塌了,如果房子的正梁還沒有變形,那住宅還有修好的可能。但是現在這座房子所有的大梁都已經腐朽斷折了,用手稍微一碰,它就會全部垮塌,已經到了不能碰的地步,還不如暫且讓它保持老樣子。那些還沒有朽爛的椽子,還有個依託的地方,只能等待著像魯般、王爾這樣的巧匠來處理了。」

「如果現在一動,那座房子就會徹底被摧毀了,人家必會將房子倒塌的責任都歸咎於修繕房子的人身上。一般的工匠擔負不了這麽大的責任。」

「何況修繕一座房子,一定要更換新的材料,還要剔除所有被蛀蟲腐蝕的部分。那些外表看起來完好,但是中間已經潰爛的,也要全部清除掉。不能把細木條(椽子)紮成一捆當作柱子用,也不能砍掉柱子做成椽子。」

劉伯溫協助朱元璋締建了大明朝,他精通預言,向來預測奇準。他講述的寓言,想必也不是單單為了告訴人,修房子的注意事項。他巧於隱喻,以修房子一事告誡後世,當國家權力階層腐朽時,人們應當如何正確對待。腐朽的部分不剔除,終究是治不了根本。

在這則寓言中,劉伯溫還講到選取材料的標準,那就是一個字「良」。不管什麽木材,也不管木材原先生長在什麽地方,都有它的可用之處。比如,「大的木材可以做棟梁,小的木材做木條和鬥栱,彎曲的木材可做枅(柱子上的橫木),直的木材可做柱子,長的木材可做椽子,短的木材就做梁上的短木。只要不是中空的木材和潮濕的材料,就沒有不能用的木材。」

國君善於任用人才,將不同能力的人安置在適當的位子,就可以做到人盡其才,猶如木材支撐大廈一樣,支撐起一個龐大的國家。不管什麽人才,彼此之間若能好好地協調共濟,發揮出自身應有的才能,就能確保大廈穩固不壞。

當一個國家失去了任用人才的標準,就如同建造房屋的圓規、方矩的大小尺寸不固定,斧鋸刀鑿等這些工具也失去了使用的標準,把桂、樟、楠、櫨等這些上等木材截斷為木柴燒,這時即使如魯般、王爾這樣的巧匠,也難以施展他們的技巧,何況現在沒有他們這樣的人呢?為此郁離子感到非常悲傷。

一棟大廈將要倒塌,不僅僅是建造者失去了應該奉行的準則,也是因為建造者已經不會使用木材,導致了眾材被毀棄,失去了用武之地。如果大廈內部出現了蛀蟲,不斷地啃噬木料,挽救的餘地就是找到會修繕扶正的人。若不能及時修繕,剔除腐壞,大廈終究難以逃脫崩塌的命運。@*

(事據《郁離子·魯般》)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