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話題】2022年將是美國經濟關鍵轉折年

人氣 1617
標籤:

【大紀元2021年12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綜合報導)美國經濟2021年出現了明顯的增長,美聯儲最新預測全年GDP可增長5.5%,主要反映2020年疫情爆發出現了低基期和2021年各項經濟活動的穩健復甦。而進入2022年以後,美聯儲估計可增長4%,但到2023至2023年以後,由於2022年的基期已偏高,很可能呈現逐步緩增至2%長期增長的軌道。

另一個政策面的課題是通脹的情勢將如何演變。根據美聯儲規劃,2021年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同比可增長5.3%,2022年將降為2.6%,2023和2024年將續降為2.3%和2.1%,逐漸符合美聯儲的政策目標2%。

以2021年來說,美國經濟歷經了數十年罕見的高通脹現象,全年經濟增長率5.5%幾乎被同時期的物價漲幅5.3%吃掉,民眾普遍感受到全面通脹的壓力。一般認為,2022年是美國經濟由疫後的暴落暴起逐漸恢復長期常軌的關鍵年,美聯儲雖預測GDP增長率4%可超過物價漲幅2.6%,但挑戰未必比2021年輕鬆。

疫情的時好時壞或許仍將成為2022年美國經濟的一個變數。以2021年第三季來說,美國GDP增長率降為2.3%,遠低於前一季的6.7%,就是受到Delta病毒的全面襲擊。如今,新主流變種病毒Omicron同樣造成全球第四波大流感,健康專家估計這波疫情高峰可能出現在明年1月,這對2021年首季美國GDP可能造成類似今年第三季的衝擊。

同樣地,2022年首季的考驗不光是美國GDP的增長率會再度陡降,或許低於2021年第三季的2.2%,但更重要的是通脹的溫度是否能同步下滑。部分樂觀的經濟學家估計2022年初美國通脹將觸頂反轉,若實際的數字持續竄高,很可能引發市場對於美聯儲將隨時積極升息對抗通脹的疑慮,屆時金融市場或出現不小的震撼。

往好處想,疫情發展至今,全球政府、醫療體系以致一般民眾對疫情的應對已漸趨成熟,疫情對勞動市場甚至對產品供應鏈打擊的效果或將逐漸遞減,理論上美國甚至全球通脹的溫度應該在2022年適度降溫。

金融市場迄今仍舊反映通脹問題可能已在解決之中。其中,美元指數已上升到96附近,較2021年初的90以下已顯著回穩,表明來自各項原物料商品的美元報價已無法像此前那般瘋漲。其次,代表通脹溫度的美國10年債殖利率近期被穩穩壓低在1.5%以下,遠低於2021年3月的高峰1.744%,說明債市對通脹的預期心理已領先降溫。

2022年物價的變數或主要出現在房租和薪資的增幅上。一般估計,2022年美國租金可能續漲7%,雖低於2021年的10%,但仍舊不可輕忽。在薪資方面,隨著美國失業率可能降到3.5%~3.8%,再度接近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水平,美國經濟諮商局(Conference Board)據此估計2022年薪資可能增長3.9%,創下2008年以來最高增幅。

就業、薪資甚至房市租金等實質經濟面的增長,其實也與金融市場互為表裡。若2022年的股市表現仍舊平穩向上,報酬率應該難敵2021年的27%,但若出現5%~10%的年報酬,將意味著實質面的增長將不受金融面干擾。若2022年股市爆發類似2020年3月之前的崩跌,實質面的消費經濟復甦必然受到某個程度的衝擊。

2021年美國經濟高增長伴隨著數十年的高通脹,反映美聯儲2020年3月以來政策面的超級寬鬆奏效了,但接下來美聯儲勢必採取較為緊縮的政策,在減壓通脹溫度之際,也同時促使經濟復甦步伐放緩,換言之,2022年是美國經濟休養生息關鍵的一年。

2022年也是觀察美國這個消費經濟的消費動能是否持續運作的關鍵一年。2020年疫情爆發後,民眾經濟活動大受限制,儲蓄率一度飆高到33.8%,此後隨著經濟的解封和消費活動的恢復,儲蓄率已一路下滑,2021年11月降至6.9%,已恢復疫情爆發前的水平。換言之,2022年美國已無太多剩餘儲蓄的餘裕可供民眾進一步揮霍,這意味著消費的動能可能正恢復往年的水平。

根據亞特蘭大聯儲局的預測模型,美國2021年第四季GDP將增長7.6%,但接下來的2022年第一季將面臨變種病毒Omicron疫情的衝擊,經濟的急速降溫或將難以避免,或許再度降到2%附近。

若2022年首季GDP出現負增長,拜登政府很可能趁著此一振興經濟的良機推出1.75萬億美元的支出方案,屆時將引發通脹另一波升溫的疑慮,也可能同時抵銷美聯儲潛在升息對經濟增長的負效應。

總而言之,2022年將是美國經濟疫後轉變到正常軌道的一年,疫情的風險仍在,來自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風險也將如影隨形,而2022年首季勢必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測點。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財經話題】「缺櫃」亂象或加速美國通脹
【財經話題】耶倫的升息談話含濃厚政治味
【財經話題】不可低估通脹和高估滯脹風險
【財經話題】也談「比特幣信徒」惡性通脹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