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歷史重寶名畫】

《女史箴圖》中國畫史開卷畫 世界史一寶

作者:踏雪飛鴻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是中國畫史上當今能見的開卷畫,也是世界史百件文物之一寶。圖是《女史箴圖》之班婕妤割歡。(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437
【字號】    
   標籤: tags: , ,

魏晉之前的畫留名的很少,著名的畫家也很少,留名又留畫的畫家第一人要屬東晉的顧愷之。在畫史上「畫有疏密二體」,顧的筆法畫風開創「密體」的先河。當今之世,他留下的名畫《女史箴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當今能見的開卷之畫,也被BBC評選為「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之一。這畫表現了什麼中華歷史文化精神與藝術特色呢?

人物畫的傳統精神

畫史鼻祖顧愷之的傳世名畫《女史箴圖》基本承繼著東漢壁畫、畫像磚以來人物畫的傳統精神,從而表現了他的繪畫技藝與美學思想。

漢宮中有雲臺,有麒麟閣。「以忠以孝,盡在於雲臺」,漢明帝顯宗追感前世功臣,圖畫了二十八名大將於南宮雲臺;漢宣帝時令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畫了十一名輔佐中興的功臣像,以表揚他們的功德。(《群書治要》)後繼的三國時代,魏國宮殿內有許多賢聖的丹青圖畫,配上畫贊,給人鏡鑒(《魏都賦》),同時也有列女畫,如姜后、孟母、樊姬、鍾離春、班婕妤等人被畫在景福殿(《景福殿賦》)。

有一次漢成帝想讓愛妃班婕妤和他同坐一輦遊後園,班婕妤推辭說:「臣妾看到古畫中,賢聖之君皆有名臣陪同在側,只有三代末季之君身邊有寵妃陪伴……」漢成帝聽後,打心中贊同她的見解改變了自己的主意。(《列女傳》)

三國時代,玄學代表人物之一的何晏說「圖像古昔,以當箴規」(《景福殿賦》)。大文學家曹植說「存乎鑑戒者,圖畫也」(《歷代名畫記》)。藝術理論名家南朝齊謝赫強調「圖繪者,莫不明勸戒」(《古畫品錄》)。張彥遠作《歷代名畫記》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清代畫論家方熏說「古者,圖史彰治亂,名德垂丹青」(《山靜居畫論·卷上》)。

上述這些歷代藝術名家都點出了漢代以來繪畫的傳統主流在於教化鑑戒。在魏晉、南北朝人物畫上,所展現的教化鑑戒精神色彩依然十分濃厚。顧愷之的傳世名畫《女史箴圖》中就有明顯體現,同時,顧「傳神寫照」的技藝和「遷想妙得」的妙悟創想,神妙地烘托詮釋了《女史箴》一文的精神。

顧愷之畫像,選自《晩笑堂竹莊畫傳》。(公有領域)

《女史箴圖》創作背景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是保存最早的知名畫家的人物畫(今傳為唐代摹本),被視為中國美術的「開卷之圖」,是依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主旨在於勸戒後宮后妃尊崇婦德。

東晉惠帝時,是史上知名的「闇主虐后」之朝,惠帝之「愚」,史上留名。他聽到亂世中老百姓多餓死,卻問道「那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在他的背後有個凶悍善忌的賈后攬權。盡忠匡輔朝政的宰相張華憂懼賈后專擅、外族權盛,因而作《女史箴》一文,表述歷代賢后妃懿行,苦口陳箴,藉以教化鑑戒。女史是掌管后妃禮儀的女官,輔佐治理後宮之人,箴是規戒的韻文。賈后雖然凶妒,對張華還能心存敬重之意。在闇主虐后之朝,張華以忠貞輔國,海內得以晏然一時。

《女史箴》文有十一段,顧愷之對應文意和文中賢后賢妃,畫出十一圖,並引原文各加上圖贊,畫出長卷的《女史箴圖》。此圖歷經歷代宮中以及收藏家珍藏,當今傳世的一般都認為是唐代摹本。在清末圓明園遭八國聯軍之難時,此圖也遭劫,被英國兵得去以二十五英鎊賣給大英博物館,目前僅剩九圖,曾經過日本修畫者修復。當世,被BBC(英國廣播公司)評選為「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之一。

顧愷之《女史箴圖》。(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女史箴圖》的畫藝

顧愷之《女史箴圖》:「女史司箴」。(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顧愷之的畫著重「以形寫神」,講究「傳神寫照」,傳神就是要能傳達畫中人物的神態風采,尤其是畫出生命之根的神明靈性,寫照就是描寫其精神心靈。(參見《畫史千古鼻祖顧愷之 為何癡絕的他能成畫絕?》)他本人作畫妙悟「遷想妙得」的功夫,在作畫過程中將自己對於對象的觀察想像所悟的元素注入畫中,添益畫作的「傳神」之妙,這樣一來,畫作的內容和韻味也就更加豐富神妙。

黑熊攀檻,嬪妃慌亂走避,漢元帝緊張,馮婕妤面不改色挺身擋在熊前保護御座,一旁的護衛持棒格殺熊。顧愷之「以形寫神」、「傳神寫照」,畫中人各具神態,畫面充滿動感、張力。《女史箴圖》:馮婕妤挺身拒熊保護御座。(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在《女史箴圖》中畫出了幾位歷代賢后妃及其懿行:馮婕妤與漢元帝觀賞動物時,黑熊攀檻而出,她面不改色,驅前挺身而立保護御座;班婕妤婉拒與漢成帝同輦遊園以點醒聖君,效法三代明君不與嬪妃同車只與賢臣同車之範。原畫中還有楚莊王的樊姬三年不吃生禽,得以勸戒莊王停止狩獵殺生;齊桓公的衛姬三年不聽鄭衛的音樂,得以勸齊桓公戒掉淫樂等等,目前已經闕如。

顧愷之的高古遊絲描表現出質量的輕重、速度的疾緩、神情動靜的對比,人物的動作神態栩栩如生。《女史箴圖》:班婕妤割歡勸帝效法古代聖君。(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顧愷之更透過「遷想妙得」,將張華的箴言,例如「懽(*歡)不可以黷(*不恭敬),寵不可以專。專實生慢,愛極則遷」、「無矜爾榮,天道惡盈。無恃爾貴,隆隆者墜」、「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人咸知飾其容,而莫知飾其性」……等等都以豐富的想像力轉化成畫面呈現,活靈活現表現了張華文中的警世意蘊。

顧愷之《女史箴圖》:「比心螽斯,則繁爾類」(子孫繁盛)。(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顧愷之用粗細一致的線條展現人物的形貌氣質、服飾髮型、衣裳飄帶、情境山水、生物、物品……,這種筆法人稱「高古遊絲描」、「春蠶吐絲」。粗細一致的線條筆法精采何在?《歷代名畫記》談到顧的用筆:「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

顧愷之筆跡緊勁聯綿,循環超忽,格調超逸,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女史箴圖》:冶容求好,君子所仇。(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元代湯垕《畫鑒》說:「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且形似,時或有失,細視之六法兼備[1],有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者。……其筆意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傳染人物容貌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暈飾。」

顧愷之《女史箴圖》: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書畫用筆同法」(《歷代名畫記》),顧愷之本人畫絕、才絕,不僅精通繪畫,也精於書法文辭,他的遊絲描融入了筆劃粗細一致、圓轉無盡、內帶筋力的秦篆筆法。其筆意看似自由自在,看似自然如行雲流水,內在功夫妙不可言。

顧愷之筆意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自然,傳染人物容貌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暈飾。《女史箴圖》:靜恭自思。(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綜觀顧愷之的高古遊絲描的繪畫,實際上是灌注心神,運思精深的結果,畫盡意在,展露人物的神氣。他的筆致意存筆先,乘著心中節奏,表現疾徐、勁緩、剛柔、輕重、厚薄、收放、疏密等等不同的精神特色,人物外形神態和內在精神、心靈反應,盡在其中,情境活現。《女史箴圖》不渲不染,色彩典麗、秀潤,顧愷之傳神寫照,遷想妙得,賢后賢妃的音容德行、忠臣的箴言鑑戒赫然在目。方寸展畫讀,古藝照顏色。

顧愷之以「遷想妙得」的妙悟創想,烘托詮釋了《女史箴》的精神要旨。《女史箴圖》:「出其言善千里應之,苟違斯義,則同衾以疑。」(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顧愷之以「遷想妙得」的妙悟創想,烘托詮釋了《女史箴》的精神要旨。《女史箴圖》:「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註釋:[1] 謝赫《古畫品錄》:「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附錄《女史箴》全文
茫茫造化,兩儀既分;散氣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庖犧,肇經天人;愛始夫婦,以及君臣;家道以正,王猷有倫。
婦德尚柔,含章貞吉;婉嫕(*音同易,意為順)淑慎,正位居室;施衿結褵,虔恭中饋;肅慎爾儀,式瞻清懿。
樊姬感莊,不食鮮禽;衛女矯恆,耳忘和音;志勵義高,而二主易心。
玄熊攀檻,馮媛趨進;夫豈無畏,知死不吝!
班婕有辭,割歡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
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日中則昃,月滿則微;崇猶塵積,替若駭機。
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性之不飾,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聖。
出其言善,千里應之,苟違斯義,同衾以疑。夫出言如微,而榮辱由茲。勿謂幽昧,靈監無象。勿謂玄漠,神聽無響。
無矜爾榮,天道惡盈。無恃爾貴,隆隆者墜。鑒於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則繁爾類。
懽不可以黷,寵不可以專。專實生慢,愛極則遷。致盈必損,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翩以取尤。冶容求好,君子所讎。
結恩而絕,職此之由。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興。靜恭自思,榮顯所期。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貝利尼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因為他是歷史上具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文藝復興剛剛開始時,他就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他的早期作品與馬薩喬奠定文藝復興最初基礎的作品具有同樣的原始感。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他憑藉著和拉斐爾媲美的優秀作品,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推向了幾乎最高的成就水平。
  • 波提切利作為早期文藝復興巨匠而聲名鵲起,其實不過才一百年,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意大利社會中希臘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之間的錯綜關係。
  • 拉斐爾的藝術無需多言,雷杜德的創作卻值得書寫。他為薔薇和各種各樣的植物繪製素描和水彩、鐫刻銅版,並印製版畫——既為了科學的目的,也為了它們的美。
  • 儘管貝尼尼在繪畫上承襲卡拉瓦喬的風格,但大家總是拿他與米開朗基羅相比。 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家,也是唯一在建築、繪畫、雕塑這三個藝術領域都獲得至高成就的知名藝術家。綜觀藝術的高度、成就的廣度與才華而言,貝尼尼可說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的繼任者。
  • 1508年,米開朗基羅准許貝魯格特研究《卡西納之戰》(Battle of Cascina)的素描草圖──這幅壁畫從未完成。鮮少有人獲得這樣的殊榮,這無疑表明,米開朗基羅將貝魯格特當作藝術家來尊重,也當作朋友信任他。
  •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藝術愛好者湧向意大利米蘭的恩寵聖母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觀賞達‧芬奇的畫作《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 法國羅浮宮的眾多名畫珍品中,沒有一幅比這24幅為榮耀法國王后瑪麗‧德‧美第奇生平的系列畫更適合收藏在這裡了。
  • 維姆是首位專精海景畫的荷蘭畫家,他描繪船隻和史詩般海戰場景的技藝精湛,臨場感十足。確實,海景畫也因他而開始流行起來。根據國家藝廊出版刊物描述,「維姆是17世紀後期海景畫的先驅」。
  • 在中國畫領域,王蒙和齊白石的作品締造了現代史上最昂貴畫作的拍賣紀錄。畫家王蒙是元代四大家之一,其畫作創作於十四世紀,他的名作《葛稚川移居圖》以葛洪為主角,表現了什麼內涵與精神境界呢?
評論